機器也能讀心?研究員欲通過機器,來掃描蒙娜麗莎的內心

2020-09-03 熱心網友123

引言:《蒙娜麗莎》是一副傳世畫作,畫中蒙娜麗莎若有若無的微笑牽動著人們的心。很多人不禁思考,蒙娜麗莎的笑為何清淺而神秘?她當時心情如何?

說到《蒙娜麗莎》,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的傑作,被創作於文藝復興時期。對於這副傳世傑作,大多數人看到的都是一位微笑的女士,她的形象是安靜而溫柔的。不過,因為《蒙娜麗莎》存在多個版本,對於蒙娜麗莎的身份學者們一直爭論不休,受到較多認可的說法是,蒙娜麗莎是新貴喬孔多的妻子。

對於蒙娜麗莎淡雅而神秘的微笑,人們也有許多看法,有人認為蒙娜麗莎當時是平靜的,有人猜想蒙娜麗莎當時內心有些激動與欣喜,還有人認為蒙娜麗莎是強顏歡笑,她當時是悲傷的。為解開蒙娜麗莎微笑背後的含義,研究人員曾運用專業設備對畫像進行掃描。然而掃描的結果令研究人員十分驚訝,結果顯示,蒙娜麗莎並非一個人,她實質由4個人組成,而且每個人的表情都不相同。這一發現給蒙娜麗莎蒙上了一層更厚的面紗,讓研究人員更感神秘與有趣。

對此,研究人員想出了一種獨特的方法——用現代掃臉機器去掃描蒙娜麗莎的臉部,希望通過捕捉細節找尋蒙娜麗莎微笑背後的秘密。那麼,研究人員採取這一做法的操作原理是什麼?這一做法是否真的有效?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語言和動作可能會騙人,因為只要經過一定的訓練,我們都能說出違心的話也能做出與內心活動不符的動作。但是表情不一樣,表情是一個很微妙的東西,即便有人能嚴格做好表情管理,但一些細微的表情變化總是會出賣他(她),透露與折射出其真實內心。針對這一特點,研究人員便想到通過觀察與分析蒙娜麗莎的表情以判斷她當時的心理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機器所得出的結果是偏向於固定和死板的,而人的表情以及人的內心是可以快速變化的。調查顯示,人體臉部有43塊肌肉,它們能組合出多種形態,例如拉伸、上揚、扭曲等,因此它們能協力合作表現出多種表情,比如微笑、惱怒等。但是,由於臉部肌肉是可以快速調整與變化的,靜態的機器只能讀出人某個時刻的表情,所以可能與人最終產生或者實際產生的心理活動有一定偏差。

達爾文曾在《物種起源》一書中寫到與表情和情緒相關的內容,他認為表情與情緒息息相關。而且,達爾文認為不僅僅是人類,靈長類動物都可能擁有豐富的表情,例如人類的近親黑猩猩便能做出嘟嘴巴、皺鼻子等表情,這些看似隨意的表情真實地反映著它們的內心活動。

除研究與解讀相關理論外,研究人員也考慮到主人公蒙娜麗莎當時的境遇,即她所經歷與遭遇的事情。相傳,蒙娜麗莎當時正經歷著喪子之痛,她的幼子剛離世不久,她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悶悶不樂。大家為了讓這位夫人高興起來想了很多方法,其中便有人提議請畫家作畫。最終,在達文西的努力下,蒙娜麗莎露出了淡淡的微笑,達文西也將微笑的她畫了下來,這一作品流傳至今,成了傳世佳作。

結合蒙娜麗莎的境遇來看,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看似不經意露出的微笑可能包含著很多種情感,比如釋懷、黯然神傷、無奈等。不過,這也只是研究人員的合理猜測,因微笑背後所代表的東西過於複雜,儀器未能按研究人員設想對圖畫進行測量。看到此,對於蒙娜麗莎的微笑,你有什麼看法?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讀心術,人們用AI對蒙娜麗莎進行實驗,看看她的內心想法
    不少人滋生了大膽的想法,竟然有人臉就能識別,那麼將世界名畫《蒙娜麗莎》進行人臉檢測讀心術,能不能檢測出她的內心想法呢?不過,隨著時間推移,每年來到羅浮宮欣賞《蒙娜麗莎》的人數約有600萬人,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這個想法後,紛紛支持對蒙娜麗莎進行檢測,大家都想知道她的內心活動。
  • 掃臉就能讀心?科學家用蒙娜麗莎的臉做實驗,來看看她在想什麼
    既然刷臉這一功能這麼厲害,那它能不能運用到其它地方呢?我們知道,一般刷臉都是刷現實生活中真人的臉。那如果說我們刷的不是真人的臉,而是畫框上的人臉呢?這樣能知道畫框上人們的心理活動嗎?隨著科學家利用相關儀器對蒙娜麗莎進行掃描和透視後,發現蒙娜麗莎原來不是一個人,而是四個女人,因為四個蒙娜麗莎的形態和表情都不一樣。為此,科學家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利用現代的掃臉機器掃蒙娜麗莎的臉。他們認為,這樣或許就可以破解蒙娜麗莎的想法。
  • 機器之心2015閱讀計劃
  • 「讀心機器」已從幻想走進現實!一個「腦機接口」,即可用意念控制外物
    雖然目前的腦機接口技術與科幻作品中的描述無法比擬,但通過意念簡單操縱機器,正一點一點走進現實。電影《阿凡達》中的場景離我們還有多遠? 8月初英國《每日郵報》一則報導引起軒然大波:專家警告說,黑客能監聽你的腦電波,竊取你的個人信息。
  • 2019 WAIC之機器之心很忙
    一、WAIC報導:全球化、專業化、技術化機器之心作為國內最具影響力、最專業、唯一擁有國際品牌的人工智慧垂直媒體,從 2019 WAIC 大會前期籌備開始就搭建了新聞專題,通過快訊、文章、圖集、視頻等豐富的內容形態,第一時間向全球讀者傳達大會的各項動態。
  • 重磅| 如何通過機器學習解讀唇語?DeepMind要通過LipNet幫助機器...
    2016-11-06 機器之心選自oxml.co.uk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吳攀還記得經典科幻電影《2001 太空漫遊》中的飛船主控計算機 Hall 嗎?它具有依靠閱讀說話人的嘴唇運動理解其所表達的內容的能力,這種能力也在推動那個幻想故事的情節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大都會》:純粹又無望的機器之心
    可以設身處地地想像《大都會》中並不遙遠的未來,大部分普通人對機器人的態度很可能同健一伯伯一樣,像對待忠誠的寵物,它完全服從,不離不棄,甚至以保護人類為第一位,雖然它沒有情感,但人類有,對這樣的機器人很難無由地產生憎惡,它們完全融入了社會生活,帶來更便捷舒適的體驗,如果人類安心於此,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科學家、學者、作者去質疑那樣美好的未來,代碼和程序組成的機器之心是純粹的無害的
  • 機器之心年度獎項Synced Machine Intelligence Awards 2018正式發布
    根據六大獎項對研究實力、技術與產品、市場與行業潛力、運營能力、資本與財務狀況、創新性與實用性、戰略協同性等多項標準的要求,基於機器之心的「人工智慧知識庫和信息平臺」,機器之心最終評選出了 50 家獲獎 AI 企業、30 個獲獎 AI 應用案例、30 個獲獎 AI 產品/解決方案,以及 10 大 AI 資本事件。
  • 一種基於機器視覺的結構光三維掃描系統
    機器視覺被稱為自動化的眼睛,在國民經濟、科學研究及國防建設上都有著廣泛的應用。機器視覺不但可以實現無接觸觀測,還可以長時間保持精度,因此,機器視覺系統可以廣泛應用於長時間的、惡劣的環境。 在此探討了線性結構光三維掃描系統的特點。設計一種能夠測量物體深度的結構光三維掃描系統,通過圖像處理技術對雷射條紋進行提取,並建立數學模型,採用三角法測量方法獲取深度信息,對工件圖像進行重建。
  • 機器之心獨家對話百度 NLP:先解決語義理解,再談機器翻譯取代人類
    機器之心原創作者:虞喵喵9 月 28 日,Google 在 Research Blog 中介紹其神經網絡機器翻譯系統(GNMT)進展,譯文質量的大幅提升引發業內極大關注。據稱,在雙語評估者的幫助下,通過對維基百科和新聞網站的例句測定,在多個樣本的翻譯中谷歌神經網絡機器翻譯系統將錯誤降低了 55-85%甚至更多。
  • 2019自然語言處理前沿論壇:聚焦機器「讀、寫、說、譯」,探尋NLP...
    他希望通過本次論壇,青年學者們能夠增進交流,碰撞新的火花,一起推動自然語言處理的發展及產業化的進程,在人工智慧時代幫助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本屆論壇主題為「機器之『讀、寫、說、譯』——探尋NLP未來之路」,包含語義計算、自動問答、語言生成、人機對話和機器翻譯5場專題報告,以及圍繞上述專題的嘉賓對話環節。
  • 想入門機器學習?機器之心為你準備了一份中文資源合集
    機器之心整理參與:機器之心編輯部機器學習日益廣為人知,越來越多的計算機科學家和工程師投身其中。不幸的是,理論、算法、應用、論文、書籍、視頻等信息如此之多,很容易讓初學者迷失其中,不清楚如何才能提升技能。本文作者依據自身經驗給出了一套快速上手的可行方法及學習資源的分類匯總,機器之心在其基礎上做了增益,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 分子機器能做什麼?
    ‍‍‍‍自去年諾貝爾化學獎公布之後,很多人都有過疑問,分子機器到底能做什麼?
  • 用MRI掃描數據訓練機器 數秒就能讀出大腦年齡
    網易科技訊12月13日消息,據外媒報導,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MRI)掃描確定大腦年齡總是非常耗費時間,現在人工智慧(AI)機器只需要數秒鐘就能給出答案。
  • 機器翻譯能解放生產力嗎?
    在翻譯領域裡,基於自然語言「神經網絡模型」的機器翻譯的出現,終於讓大家看到了顛覆性的技術。從中,大家看到「神經網絡」的革命性和未來性,內心中對這項技術有了些憧憬和疑問,也就有了如此疑問。我們不講總的機器翻譯歷史和時間軸事件,僅從應用角度到來看,軟體翻譯可以有三個階段。
  • 為什麼討論「誰不會被機器取代」是無意義的?
    善於交流,能在合作中創新,會講故事(感性表達)的人。儘管我們有時會極力掩飾真實內心,然而你自己都意識不到的微表情,分分鐘就能出賣你,只要眼前有個目光尖銳的分析師。 現在,機器就可以代替這些分析師識別微表情,而且更加精準。
  • 南方日報:分子機器——微觀世界的「大力士」
    曾跟隨斯託達特在西北大學讀博士的浙江大學化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昊這樣描述:簡單來說,就是生物體內那些像機器一樣運轉的東西,可用燒瓶、試管等儀器,用基本的非生命體化合物合成出來,並用這些非生命體的分子機器來模擬生命體的分子機器的運轉。 人類能用自己的「巨手」造出微小尺度的機器嗎?科學家有兩種思路:一種是通過製造比人類手更小的機器,由它再製造更小的機器。
  • PHASER 新型閃療機器
    我們已經介紹了閃療的歷史,功能和進展,這裡我們介紹一種能夠實現閃療的機器。
  • 機器之心Pro:開發者請準備,前方有一大波更新正在接近
    1 個月前,我們發布了最新產品:人工智慧領域專業信息及數據平臺「機器之心Pro」。在首個測試版本中,機器之心 Pro 上線了 dashboard、新聞資料庫、行業資料庫和深度精選四個模塊,共收錄 10000+ 條新聞數據、6000+ 機構及解決方案與落地案例、100+ 篇深度文章、60+ 份行研報告,覆蓋 38 個技術領域及 55 個智能應用領域。
  • RT:前蘋果奇才開發可掃描文件的機器人★可以讀心的虛擬機器人Nadia將帶來人性化服務
    參與研究的拉溫德·達希亞博士說,人類的皮膚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複雜系統,它能通過一系列神經傳感器,將信號從皮膚傳導至大腦,從而讓人感知壓力、溫度以及質地。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這種仿生皮膚也可以具有類似功能,甚至比人類還要敏感。被它包裹的機器手能完成其他仿真義肢無法勝任的工作,比如抓住一個柔軟易碎的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