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緩流淌 從不在意人的矚目
而人
逐你
飾以卓越
讚美你的豐沛
《歐洲行跡-地中海一隅》
有光折射
文|程瑞光
生活好像萬花筒,只要有光,會折射出無數的畫面。一個看似偶然的瞬間,便有可能引起一段文字、一段音樂或一縷氣味的追憶感受,於是,故事情節瀰漫開來。或愉悅或悵惘,我們總是試圖在失落的世界裡尋求一絲詩意的慰藉。
丹麥詩人亨裡克曾經洋溢在時光裡寫出一首短詩:
日子沿著一個方向移動
面孔逆流而行
它們不斷地互相借光
很多年後難以斷定
哪些是日子
哪些是面孔……
兩者之間的距離
似乎難以逾越
一個個日子
一張張面孔
這正是我在你臉上所看到的
那三月裡遲來的閃光的日子
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呈現於那些長於靜觀的眼前。
我主要從事油畫,相較於油畫的材料特性造就的畫面厚重堅實之感,紙本用水墨水彩則顯得輕盈而柔美。古老的紙筆交流仿佛更能注入靈韻,手感輕鬆自在,或塗滿或知白守黑的表現形色,往往能獲得令人喜悅的畫面效果。
畫家的工作方式有些像夏日海灘上漫步的人,走走停停,不斷被沙灘上各種貝殼和彩石吸引,一路撿一路丟,最後留下幾枚滿意的帶回,看似隨意,實則有自己的選擇標準,這種標準來自你的審美品味和情緒投射。
不管何種題材繪畫,其中的關切通過形象表情傳達出思考和意義,它既是畫家目光的註腳也是時間的打磨。
每當一個作畫念頭閃現,其實就是一場靈性之旅,古典神授繪畫的遐想已被人文主義的個性知覺引入純粹的體驗之中。因此,知行受活,落筆紙端,保持熱忱,不拘一格。
繪畫終究是物化的精神體現,正如唐代張彥遠所云:「若復不為無益之事,則安能悅有涯之生?」。
著意於生,著眼於遠,有光折射,陶然忘機。
《歐洲行跡-茵思布魯克的酒館》
《歐洲行跡-瑞士掠影》
《歐洲行跡-陽臺花樣》
《歐洲行跡-西班牙白色小鎮》
《歐洲行跡-安達盧西亞》
《歐洲行跡-巴黎的旋轉木馬》
《歐洲行跡-夜雨》
《歐洲行跡-雪花飄》
《歐洲行跡-威尼斯之一》
《歐洲行跡-威尼斯之三》
《歐洲行跡-威尼斯之四》
《歐洲行跡-威尼斯之七》
《歐洲行跡-塞納河》
《歐洲行跡-內卡河》
《歐洲行跡-卡達凱斯海灣》
《歐洲行跡-馬納羅拉》
《歐洲行跡-通往海德堡大學》
《歐洲行跡-海德堡》
《歐洲行跡-王座山下的城》
《歐洲行跡-橘園星光》
《歐洲行跡-佛羅倫斯》
《歐洲行跡-高迪的洞天》
《歐洲行跡-悠悠貢多拉》
紙面上的舞蹈
——程瑞光旅歐紙本作品欣賞
文/潘京
程瑞光是一位具有紮實的造型能力和極好的藝術語言能力的藝術家,作品注重情感的承載和審美品質的追求。在人物、風景、靜物等題材上均有涉獵,藝術直覺敏銳,思想有深度。這組旅歐紙本創作,創造性的把中國水墨與西方水彩藝術結合在一起,畫面明快、超然,處理手法細膩、豐富、獨到。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很好地欣賞到他獨特的美學內涵與審美視野。
水岸凝固與流動的風景,遠景中寂靜的都市,猶如停駐在空間裡永恆的雕像,古老的城廓,溫暖的窗口,隱約的街道,赭紅色的屋頂,被陽光與月光經年照耀的牆面,它們隨著遊船的駛離,漸行漸遠,成為畫面的背景。而眼前,微瀾不驚的水面,碧波蕩漾,一隻逆光中略顯陡峭的小舟,在艄公搖動的槳擼裡慢慢向前駛來。水色輕盈的綠,通過色彩微妙的變化,把湖面碧波的清透、淡雅、內斂、幽靜與空濛層層表現出來,與自然紙色的空白融合在一起,一直延續到遠方景物朦朧的倒影之中。水波慢慢浸透那片被陽光照亮的水面,那是一片明亮的無需任何色彩渲染的寂靜水面。浩淼的水波之上,畫家用濃墨繪出的小舟與水墨勾勒的城市輪廓線、與氤氳的倒影遙相呼應,一種「不經意」的美的勾連。小舟凸現在秋日淡泊日光閃耀的湖面上,成為《威尼斯系列之四》的點睛之筆。
而《瑞士掠影》這幅作品裡,山的輪廓線實在太美了!大概只有領略過中國書法線條之美的人,才可能把書法裡抑揚頓挫的韻律與大山飄渺的峰巒天際線奇妙地聯繫到一起,並創造出如此觸動人心的大山「肖像」。群山環抱著村莊,雪山巨大的山體在陽光下泛著淡藍色的清光,山裡人家的屋頂在濃蔭下聚成幽深的色塊,雪地車轍留下綢帶似的綿綿小路,沉澱著深山霧色的木柵欄在光影中輕輕地呼吸……當畫家在異鄉的田野上「坐地日行八百裡,掠得清氣滿乾坤」時,東方的水墨與西方的色彩也在這裡悄然碰撞、融合,一次不同尋常的嘗試,在一次行旅中無聲地醞釀、悄然地發生,水墨與色彩、東方與西方,假想的審美分界線消失了。
當中國水墨的氣息、線的韻律、審美的意象在西方的色彩中被捕捉到的時候,美又一次擁有了新的面孔和驚喜。厚重的效果他以透薄的色彩也能達到,這是技巧的魅力。作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對「勾黑邊」這一傳統繪畫技巧的運用。這些黑線條在整個畫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使畫面更加提神、醒目;二是協調了各類色彩關係,整體感更強;三是使傳統繪畫技巧在現代繪畫上獲得了新的活力;四是黑邊在畫面中既是獨立的審美元素同時又是整個畫面結構美的組成部分。
在畫面上採用勾黑邊的手法,最早出現在西班牙阿爾塔米拉的洞穴壁畫上,它在古代東西方、特別是在中國水墨畫中也一直被廣泛使用。程瑞光的多數作品色彩純度高,色相之間容易產生對比關係,黑色作為一種明度極低、且沒有明確冷暖傾向的顏色,分隔於色塊之間,能夠很好地維護穩定的面面,使刻畫的物象更突出更生動,那些建築、遊船、山脈,水波因為黑線的勾勒,更動人心神。可以說,這是我第一次感到一個熟悉的畫家這樣自覺的使用了這一繪畫技巧,而且用的這樣精彩。
程瑞光
生於山東濟南
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又入烏克蘭功勳藝術家菲利賓柯油研班和中國美院肖峰油訓班深造。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山東美術家協會會員
山東油畫學會理事
山東師範大學藝術碩士導師
中國書畫院油畫創作院院聘畫家
濟南油畫水彩藝術委員會委員
西班牙華人藝術家協會會員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展並獲獎,並被中國油畫學會,山東美術館,上海溢鑫文化,東營美術館,臺灣名門藝術中心,齊魯美術館等藝術機構和海內外藏家收藏。
(圖文轉自千舟藝術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