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研究顯示,全球總人口預計在2064年達到峰值後開始下降,15到64歲之間的人口在未來將大幅度減少,或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國預計會在2035年達到人口峰值,隨後開始下降,工人數大量減少;至2100年,有23個國家(包括日本、泰國、西班牙等)人口將減少50%
當地時間2020年7月2日,印度加爾各答,一名咖啡館工作人員在工作。《柳葉刀》雜誌近期在線發表全球疾病負擔人口預測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全球總人口預計在2064年達到峰值後開始下降,15到64歲之間的人口在未來將大幅度減少,或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文丨實習記者 閻格 記者 馬丹萌
人口預測是政府管理風險的重要指標,尤其是對學校及醫療保健的需求上。《柳葉刀》雜誌近期在線發表全球疾病負擔人口預測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全球總人口預計在2064年達到峰值後開始下降,15到64歲之間的人口在未來將大幅度減少,或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研究題為《2017年至2100年195個國家的生育率、死亡率、移民與人口地緣情況:一項全球疾病負擔預測分析研究》,作者來自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自1950年以來,世界人口預測數據主要由聯合國秘書處(UNPD)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提供,其預測模型與方法不斷改變。然而,諸多不確定因素以及不穩定的預估方法,導致全球人口預測產生重大差異。此研究不僅開發了新型預測生育率、死亡率、移民遷移及人口的方法,並分析人口變化對未來經濟與地緣政治的潛在影響。
研究者認為,現有的預測模型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不允許出現任何不確定因素。現有的生育率預測模型普遍沿用聯合國於2010年開發的統計方法;死亡率預測模型沿用於2012年研發的統計方法。兩者預估模型將時間作為唯一決定因素。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對長期全球人口遷移的預測則是基於任意假設。在最新修訂版中,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預測,至210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109億。
但此次研究預測,全球總人口將在2064年達到峰值,隨後就開始下降,峰值也僅為97.3億人,至2100年,全球總人口為87.9億人。新的預測模型讓每一個模型(生育率、死亡率及人口遷移)分別擁有獨立驅動因素,科學家又根據受教育程度與避孕需求變化,制定相對應的預測情景。
如在死亡率預測方面,新型模型由三個部分組成。其中,通過SDI(社會人口統計學指數)、時間以及其他特定原因協變量,預測出基本死亡率;通過GBD2017-風險等級制度與調節風險因素,計算特定原因死亡率;利用ARIMA模型,統計無法解釋的剩餘死亡率。優化後的模型將更適用於遠程預測。
……
(本文來自新聞原創付費閱讀網站「財新網」。如有意閱讀全文,可直接訂閱。謝謝!)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各國封城、停工,寄希望於疫苗。疫苗何時能問世?是否有效、安全、穩定?現在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長期的經濟民生停擺會帶來更大的次生危害,各國陸續解封、復工,現在是疫苗和群體免疫競賽。
群體免疫是指當人群中一定比例的人被感染並獲得免疫力,從而令病毒不能在人際傳播。
多數學者認為新冠病毒的基本傳染數(R0)在3.0左右,那麼群體免疫的閾值感染率為67%,最終總感染率為93%。
中國是否跌入低生育率陷阱?[2019-04-15]
前不久,中國人民大學翟振武教授接受廣州日報專訪時稱:「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前的10年間,全國平均總和生育率應該在1.65左右。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總和生育率有所上升,超過1.7以上,並沒有達到國際學術界認為的『低生育率陷阱』臨界值(1.5以下)。」這一斷言嚴重誤導輿論。
翟振武是中國人口學界核心人物,曾在2011年4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講解人口問題。他自2014年擔任中國人口學會會長,2018年連任該職,並被國家監察委員會聘為特約監察員,聘期至2023年3月。鑑於翟振武在人口學界的地位,有必要詳細分析其言論及其影響。
人力是資本不是負擔:轉換政策視角應對低生育率[2019-02-13]
國家統計局近期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4‰;死亡人口993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3‰;而2017年中國全年出生人口17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43‰;2016年出生人口達到178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95‰。在「全面兩孩」政策實施的第二年,人口出生率進一步下滑。
根據全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來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生育率下降是個整體的趨勢。但對於我國來說,應對人口下滑對經濟發展的衝擊,要扭轉對人口負擔的過分關注,轉向提高人力資本質量。
家庭的生育考慮主要是投資為導向,而政策層面對人口問題更多考慮的是負擔,這一認識錯位,導致現在家庭承擔了過高的生育成本。
責編|任波
版面|趙今朝 王怡然
本文首發於財新網
我們堅持並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轉載授權、投稿及爆料請聯絡財新健康管理員
郵箱:denghuiliu@caixin.com
恰詢:caixinhealth@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