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大多數國家不可避免的趨勢。由於人口數量以及年齡結構在資源、醫療保健需求、環境和經濟等諸多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在公共健康領域,了解未來人口的發展特徵對於有效預測和應對不斷變化的年齡結構至關重要。
鑑於不斷變化的人口規模和年齡結構可能會對大多數國家的經濟,社會和地緣政治產生深遠影響,以及目前缺乏有效的預測人口相關數據的統一方法的現狀,在最近發表於《The Lancet》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評估研究所的Christopher J L Murray博士等人開發了一套預測死亡率,生育力,遷移和人口的新方法。此外,作者還還評估了未來人口變化對地域經濟和地緣政治的潛在影響。
以往人口預測模型的局限性
自1950年代以來,世界人口預測的任務主要是由聯合國秘書處經濟社會事務部人口部門(UNPD)負責,每份報告將體現各個國家的未來五年人口變化趨勢。根據UNPD的最新預測結果,2100年全球人口將到達100.88億,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人口將達到37.8億。為了不斷適應新的全球人口變化特徵,UNPD報告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對出生率以及死亡率的統計模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儘管如此,UNPD報告在對於「長期遷徙」這一對人口變化同樣具有顯著影響的因素卻仍保持較大的不確定性。在最新版的人口預測報告中,UNPD僅將時間作為影響人口生育率與死亡率的唯一因素。由於進行了複雜的擬合運算,在此基礎上很難再次接受其它因素(例如政策等)的矯正。
除了UNPD這一官方報告之外,還有許多「民間」的人口預測模型也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同,其中包括由奧地利Wittgenstein中心作出的人口預測模型。該模型混合了多種基於以往數據的模型,同時加入了專家建議的「受教育程度對生育率影響」這一指標。在被業界廣泛使用的同時,該模型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其中包括對於低生育率國家或地區的預測結果波動較大。這主要是由於該模型是將「15歲以上女性的假想隊列」作為生育率的指標,而且沒有考慮她們的死亡率。這種假設與真實情境仍有較大出入。
新模型與新發現
針對此前人口預測模型的不足,作者等人分別從出生率,死亡率以及遷徙等不確定因素入手進行了優化。首先作者採用了此前發表的全因素死亡率預測方法,並且將其預測範圍擴展到了2100年。之後,作者通過對實際隊列中50歲女性的生育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並且將受教育程度以及避孕措施納入考量,從而優化了對女性生育率的預測效果。另外,作者建立了針對長期遷徙這一不確定性因素的預測模型。由於「出生率」,「死亡率」以及「遷徙」是三個彼此獨立的人口影響因素,作者在標準框架之外還建立了替代性框架,其中將受教育程度以及避孕措施變化速率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動,並以此為基礎探究其對人口變化的影響。研究的最後,作者還探究了人口變化可能對經濟以及地緣政治產生的影響。
根據標準框架模型,2100年全球生育率為1.66(UI: 1.33-2.08)。全球人口預計在2064年達到頂峰,峰值為97.30億(88.4–100.9),2100年這一數值將會下降到87.90億(68.3-118)。2100年五個人口最大國家分別是印度10.9億(7.2-17.1),奈及利亞7.91億(5.9-11.6),中國(7.32億(4.56-14.99),美國3.36億 (2.48-4.56)和巴基斯坦2.48億 (1.51–4.27)。調查結果還表明,世界許多地區的年齡結構會發生顯著變化,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口將為2.370億(1.91–2.87),年齡在20歲以下的人口為1.70億( 1.11–2.81)。到2050年,預計151個國家的生育率將低於人口更替水平(TFR <2·1),到2100年低於該數值的國家將達到183個。包括日本,泰國和西班牙在內的23個國家到2100年的人口下降幅度將超過50%,中國人口下降比例也將達到48.0%。
(不同地區人口生育率低於人口更替水平的年限/預測年限)
對於人口結構變化對經濟的影響,作者首先在標準框架模型中比較了2017年十個勞動力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在1950年到2100年之間的人口變化趨勢。根據預測,中國和印度的工人人數將在未來的近一百年內大大減少,而奈及利亞則呈穩定增長態勢。到2100年,印度仍是世界上工作年齡人口數量最高的國家,其次是奈及利亞,中國和美國。此外,儘管美國2100年的生育率已經低於最低替代水平,但移民的存在仍舊能夠維持美國的勞動力需求。
(1950-2100 世界主要勞動力人口國家勞動力數量變化趨勢)
隨後,作者對勞動年齡人口的預測轉化為GDP總量的排名。根據標準框架模型,中國GDP將在2035年升至世界第一,但隨後會在2098年被美國再次取代。2100年印度與日本將分別處於第三與第四大經濟體的位置。此外,儘管本地人口大量減少,但由於寬鬆的移民政策,澳大利亞與以色列仍保持強勁的經濟發展。假設按年齡和性別分布的勞動力參與情況保持不變,那麼成年非勞動人口與勞動人口的比率可能將在2100年達到1.16,高於2017年的0.80。
預計到2035年中國將成為最大經濟體,但在標準框架模型中,美國將在2098年再次成為最大經濟體。教育和避孕需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將導致2100年全球人口為629億(4.82-8.73),人口為680億(5.27-9.51)假設這些驅動因素的變化率為第99個百分點。
另外,作者通過比較標準框架以及替代性框架下的人口變化差異,發現女性受教育程度和避孕措施將會有效加速生育率下降。其中,受教育程度在最大的影響下將會導致2100年全球人口進一步縮減到62.6億(48.2-87.3),而避孕措施在最大的影響下將會導致2100年全球人口下降至68億(52.7-95.1)。
總之,作者的研究一方面佐證了此前很多關於人口下降的預測的合理性,提出了人口數量下降將會對全球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另外一方面,作者的發現表明,女性受教育程度和避孕措施的將加速生育率下降和人口增長緩慢。 如果總體生育率持續低於最低更替水平,將會對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許多國家的經濟,社會,環境和地緣政治產生嚴重後果。 在未來幾年中,在增強女性生殖健康的同時,制定適應持續低生育率的政策將至關重要。
參考資料:
1. Vollset, Stein Emil et al.Fertility, mortality,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scenarios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from 2017 to 2100: a forecasting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The Lancet. DOI: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0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