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陳瑤 姜永斌 自上海報導
為了參加進博會,紐西蘭紐仕蘭乳業全球研發總經理羅伊需要經歷總共隔離28天、多輪核酸檢測等多重考驗。全程做好防護措施在展會上奔波的「老羅」樂此不疲,「我們在進博會嘗到了甜頭,這樣的大好機遇當然不能錯過」。圖為羅伊(左一)在進博會紐仕蘭乳業展臺參加籤約儀式。 新華社記者 趙丁喆 攝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今日將落下帷幕。
特殊時期,盛會如期而至。「四葉草」聚集全球企業目光,以一場全球貿易盛會,見證特殊時期開放中國的強大韌性和旺盛活力,釋放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與世界攜手共進共贏的誠意,為疫情陰霾下的世界經濟提振鼓氣、提亮添彩。
「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一件件展品、一次次發布、一項項籤約,成為進博會強大「引力場」的具體表現。對進博會的信心,對中國的信心,對開放共享市場機遇的信心,成為包括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在內的展商的共同感受。
「朋友圈」不斷擴大,進博會品牌效應彰顯
跨越南北半球,前後經歷28天隔離觀察和多輪核酸檢測,如此「大費周章」也沒能阻擋紐西蘭參展商、紐仕蘭乳業全球研發總經理羅伊·范登克「上會」。在他看來,「為了參加進博會,隔離也值得。」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世界的秩序和節奏。當奧運會延期,全球會展大多處於冰封狀態時,進博會按原計劃在線下舉行,全球參展商被吸引至此。
第三次參加進博會的跨國公司通用電氣,此次以「開創工業之未來」為主題,展示一系列覆蓋航空、能源、醫療和工業數位化等領域的新技術和解決方案。開展首日,他們就與國內兩家航空公司分別籤署了長達12年的飛機發動機維修保障協議及備發採購協議。
「進博會是與各級政府和合作夥伴溝通的良好平臺。」通用電氣中國總裁兼執行長向偉明介紹,公司在本屆進博會取得「開門紅」,前兩屆進博會成果也在加速落地。與河南省及濮陽市政府籤署的亞太低風速生產基地已於今年8月竣工投產,未來有望成為輻射亞太地區的陸上風電綜合製造和服務基地;全球最先進的磁共振生產線將在天津投產,這是首次在美國以外生產。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正是因為參展企業在前兩屆進博會中收穫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才希望通過這一平臺尋找更多合作機會。
去年進博會上,巴西礦業巨頭淡水河谷公司通過虛擬實境眼鏡,為參觀者呈現了從巴西礦山到其全球最大市場中國的全球鐵礦石供應鏈。今年,他們展示了優質的鐵礦石和基本金屬產品,分享企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所採取的行動。
「進博會能夠增進人們對採礦業如何實現環保、淡水河谷如何助力中國減排等方面的了解,也提供與眾多中國客戶及合作夥伴見面,更好了解產品和服務需求的機會。」該公司全球鐵礦石銷售總監路易斯·梅裡斯說。
三年的時間,進博會的「朋友圈」不斷擴大,這其中就有新朋友愛普生。
事實上,這並不是愛普生與進博會的第一次接觸,前兩屆公司均派人到現場參觀。「進博會作為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窗口,充分展示了中國開放協作、開放創新的決心。」愛普生(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深石明宏告訴記者,藉助進博會平臺的力量,企業將與中國優秀企業開展更加全面深入的合作。
進博會成為全球會展業的重啟樣本
總展覽面積比上屆規模擴大近3萬平方米,數十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今年首次參展……疫情之下,進博會「引力場」為何依舊?這背後是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戰略成果。
本屆進博會,確保疫情防控不鬆懈成了組織者面對的頭等大事,這給首次參展進博會的米其林中國區總裁、執行長偉書傑留下深刻印象。他回憶,年初在疫情非常嚴峻的背景下,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把籤約過程改為線上,而「這只是中國防控疫情諸多舉措的一個縮影」。
在從事國際會展業20多年的法國智奧會展集團中國區董事長兼執行長周建良看來,「進博會正成為全球會展業的『重啟樣本』。」他在備展過程中發現,無死角防疫,是特殊時期舉辦活動至關重要的措施之一。無論是展廳、會場,或是餐廳、酒店,在顯眼位置都有「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的提示和地面標識,並有專人時刻「注視」,提示防疫注意事項。
「引力場」還來自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巨大市場潛力。
「艾伯維中國自2013年成立以來,業務每年都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哪怕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也是健康發展」「第二季度,資生堂中國公司的業務在資生堂集團中率先實現了復甦」……採訪中,不少參展商向記者介紹了疫情期間企業在中國的業務情況。
在華外商的表現離不開中國經濟的復甦。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由負轉正,成為全球首個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消費、工業生產、進出口等領域的指標向好發展。強勁的復甦有目共睹,助力外企恢復「元氣」;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外企繼續拓展中國業務。
得益於中國經濟迅速恢復,三菱電機株式會社的業務活動也逐步恢復。「最近我們在中國的業務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強調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我們有信心朝著這個方向繼續推進在華業務。」三菱電機執行董事、中國總代表富澤克行說。
與進博會續下未來三年之約的陶氏公司十分看好未來中國市場。該公司大中華區總裁林育麟認為,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消費者群體,並處於消費升級、城鎮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轉型關鍵期,市場潛力仍然巨大,未來將有更多機遇。
營商環境不斷優化,進博會見證中國更高水平開放
據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國營商環境排名第31位,連續第二年躋身全球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經濟體前十名。中國營商環境的體驗感如何?透過本屆進博會,不少外商有了更進一步的感受。
首次參加進博會的德國維特根集團,帶來了W380CR冷再生機。這個主機長16米,配件長4.5米,裝配完成後總重量約52噸的大傢伙如何「入關」,引起了關注。原來,為確保展品提前進館,主場運輸商提前安排司機及相關施工人員進行了核酸檢測,並對運輸車輛進行了整車防疫消毒,保證運輸車輛及相關操作人員符合進館操作要求。
為避免在口岸出入境耽擱時間,上海海關針對第三屆進博會試點上線了展覽品進境「無紙化通關」,即企業在以電子方式錄入或上傳有關展品備案和報關數據同時,還能通過單一窗口上傳各種貿易單證,海關關員通過線上即可完成審單放行。此外,進口特殊食品臨時許可證書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或保稅物流中心(B型)延長使用的時間從3個月調整為6個月。
進博會只是一個窗口,在連日採訪中,不少展商向記者分享了他們在中國的獲得感,「中國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讓看重中國市場的跨國企業如沐春風」。
「沒想到會這麼快!」資料齊全後,只要兩天時間營業執照就到手,這讓以色列鉅宜集團中國區總裁伊萬不禁發出感慨。
這與上海採取的優化營商環境措施有關。為推進「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辦事效率,上海致力於改變從部門事權出發搞改革的方法,分類整合再造行政程序,打通企業辦成一件事的全流程,大幅壓減辦成一件事的時間、費用、材料、環節。
為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打開「綠色通道」,讓全球投資者分享發展機遇,中國所做的不止這些。
從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破土動工到國產Model 3啟航出口歐洲,只用了20個月的時間。「這是『中國速度』的最佳體現。」在接受採訪時,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表示,臨港新片區的政策扶持,疫情期間供應鏈、設備進口等方面困難的順利解決,以及政府對在中國境內註冊企業的一視同仁,都為企業本土化發展提供支持。
參展商變投資商,進博會生動詮釋雙循環
在採購商溝通洽談過程中,「新發展格局」和「雙循環」成為熱詞。
「我們非常贊同中國提出的『雙循環』,這與公司的發展戰略非常契合、相輔相成。」在進博會首場「雲採訪」活動上,世邦魏理仕北亞區總裁戴柏勤主動提到「雙循環」,並認為「中國市場是歡迎我們、也歡迎我們客戶的」。
世邦魏理仕是一家全球性商業地產服務和投資公司,今年首次參展進博會。戴柏勤說,「雙循環」意味著中國市場對外企一視同仁,會持續開放、更加透明,也會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
都樂亞洲生鮮總裁克裡斯蒂安·維格爾也認同「雙循環」的理念。「我可以理解這個詞所表達的含義,其實都樂一直在與中國的農業公司持續合作。一些在中國本土種植的甜玉米和蘋果,不僅供應國內市場,還銷往海外市場。公司既有進口,也有出口。」
都樂今年帶來了產地覆蓋13個國家的53個品項的果蔬產品,菲律賓牛油果和巴西甜瓜等均為首次亮相。克裡斯蒂安·維格爾表示,進博會對水果貿易促進顯著,更多國家和地區的產品獲得準入,加快了整體貿易進程。
在資生堂集團總裁兼執行長魚谷雅彥看來,中國國內需求的不斷擴大,加上外資企業的積極投資,將共同激活中國市場、促進經濟發展。「中國的新發展格局,將給企業帶來更多機遇。」
記者發現,進博會上還出現了多家跨境服務企業的面孔。這些企業借力進博會的舞臺深耕中國市場,通過外引內聯,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我們第一年來還是採購商,今年已經變成了採購參展雙重身份。」卓志集團市場總監陳澤聲介紹,集團主要為國內外企業打通跨境電商流程,讓消費者更快買到海外「爆款」。
參加第一屆進博會後,卓志集團發現進博會上客戶資源十分豐富,但作為採購商接觸的商家畢竟有限。從第二屆開始,卓志有了自己的展位。「以雙重身份參與,通過外引內聯,可以讓我們接觸更多客戶,挖掘潛在商機。」
本屆進博會上,卓志集團不僅以廣東交易團採購商的身份對接境外優質的母嬰、保健品等商品,還作為參展商向跨境品牌提供各類跨境供應鏈服務。進博會首日,卓志集團就和拜耳、億滋等多個國際品牌籤約,採購金額逾6200萬美元。
第四屆進博會展位被大量預訂,外企深化在華全產業鏈布局
在各展館間的通道上,均設立了「第四屆展位預訂辦公室」。隨著第三屆進博會會期接近尾聲,來此詢問情況的人不斷增多,記者看到,展區圖中不少展位被打上「已預訂」「已售完」的標籤。
據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第四屆進博會招展工作將緊緊圍繞服務新發展格局,抓住國內國際產業與市場的最新趨勢特點,牽好國內國際兩端,讓世界新技術、新產品在中國的市場大海之中融合落地。
「越辦越好」的進博會,讓展會所溢出的制度創新紅利引發蝶變。更多新朋友變成老朋友,他們不再滿足於只帶來產品,而是在中國市場謀篇布局。
11月6日,阿斯利康「無錫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項目在進博會現場揭牌,再度引進海內外12家創新企業,同時攜園內企業達成兩項創新合作。現場工作人員透露,該項目在第二屆進博會上達成初步意向、本屆進博會順利落地,可以說是「參展商變投資商的鮮活案例」。
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王磊表示,期待與更多合作夥伴攜手打造開放、協作、共贏的全球醫療創新生態圈,助力提升中國醫療創新實力,惠及中國乃至全球患者。
今年是寶潔第二次參加進博會。「上一次參展的經歷,讓我們發現進博會是『檢驗』創新的平臺。」寶潔大中華區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傳播與公關副總裁許有傑表示,「以前我們傾向於把全球最好的產品帶進來,但近幾年,中國消費者已經成為全球要求最高的消費群體之一,我們更傾向於圍繞中國消費者做創新。如果產品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也更容易在別的國家『取得勝算』。」
賽萊默進入中國超過30年,為黃河、太湖等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農村水系綜合整治等諸多項目提供了技術和解決方案。
「中國目前是我們業務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我們在中國的投入只會越來越大。」賽萊默分析儀器新興市場負責人達米安·羅奇通過「雲採訪」告訴記者,賽萊默會和更多的本地政府、本土公司開展合作,未來在中國的本土化生產和製造也將讓其他新興市場受益。
緊抓中國消費市場率先復甦等機遇,達能今年在華投資1億歐元,設立上海開放科研中心,並在青島和無錫布局特殊營養生產基地。達能大中華區副總裁周志剛表示,接下來,達能將發揮中國科研中心和生產基地的潛力,挖掘國內外多個市場的多種資源,服務好中國乃至全球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