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西班牙瓦倫西亞港,疫情稍緩、剛剛解封時,從維多利亞市米其林工廠下線的超級輪胎,運到那裡。
直徑4米、重5.5噸,這是當今世界上最大輪胎。三條一組的輪胎吊裝進箱時,貨櫃需要把頂蓋去掉,碼頭上的人感慨:「這個時候遠航,除了中國,還能去哪兒?」
超級輪胎的買家是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一家大型採礦企業。中國各行各業復工復產後,原材料需求快速上升,源源不斷的裝備訂單發往海外工廠,催熱跨越大洋的海運航線……
聽聞米其林首次參展進博會,採礦企業千裡迢迢,特地把大輪胎從鄂爾多斯運到上海進博會現場。它懸掛在「四葉草」中人流最密集的食品及農產品館門口,令尋香而來的過往客商展商駐足停留。
上海沒有能讓採礦車跑的礦山,但當大輪胎來到這個全球共享的開放平臺時,它便成了一個醒目的航標。
二
人類歷史上,沒有哪一次疫情大流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像今年新冠疫情這樣強烈而廣泛。世界各國,也從未像今天一樣,迫切需要尋找能夠振奮人心的航標。
14世紀,黑死病肆虐歐洲時,新大陸尚未被發現,東西方之間的貿易被阻隔。病毒對世界的衝擊,越不過大洲大洋。
20世紀初,西班牙大流感暴發,戰爭和疫情疊加影響,但全球貿易的頻次、全球分工的細化,遠沒有達到今天的高度,經濟影響仍以區域性為主。
近百年來,全球貿易塑造著環環相扣的世界經濟,即便全球化遭遇逆流、步履略顯滯緩的近些年裡,人們仍難以想像如今的情形。
新聞畫面中常見的,是歐美大城市中商鋪關門、海灘歇業,公共場所人潮不見,但更多的受衝擊者,並不直接出現在一座城市的畫面中。
進博會上,海外展商帶來世界經濟的真實故事:一個家庭閉門不出、收入減少,購物清單上去掉一些商品,遠隔重洋的農田、礦場、工廠裡,許多人就會因為「清單變化」而失去工作,繼而使得一家人遭受影響。
非洲大陸內陸小城,嚴厲的防控下至今無一人感染新冠肺炎,但國外投資、外來消費、出口需求同時停滯。
義大利那不勒斯,龐貝古城遺址附近,旅遊業幾乎全數中斷,世代相傳的家族店鋪只剩下往年3%的生意……
更深層中,疫情大流行對全球貿易體系造成了嚴重的創傷,一些地方甚囂塵上的貿易保護主義、狹隘的民族情緒和扭曲的價值觀,導致全球貿易秩序變得格外緊張和脆弱,疊加疫情隔離、互相封鎖和不信任等因素,國際貿易和全球市場一度瀕臨「擱淺」狀態。
陰雲密布的世界經濟,需要一個可以辨明方向的坐標;憂慮前路、對世界經濟往何處去滿懷不確定性的人們,也在等待一個能夠點亮信心的機遇。
不久前,中國公布了前三季度經濟數據。作為世界經濟最重要的增長引擎,中國以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的同步回正,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進博會前夕,德國一家媒體發表了題為「中國經濟為世界復甦進程提供重要驅動力」的報導。報導中的一張插圖,正是上海浦東的清晨:黃浦江畔的城市剛剛甦醒,一輪旭日初升,晨光正在驅散夜色。
三
「從歷史上看,不管遇到什麼風險、什麼災難、什麼逆流,人類社會總是要前進的,而且一定能夠繼續前進。」
11月4日晚,第三屆進博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鏗鏘有力的話語,通過視頻,傳遞給每一位來到國家會展中心現場,或是遠隔重洋收看直播的全球展商。
次日展會現場,哈薩克斯坦展位上的一幕成為這些話語的現實印證:35塊平板電腦屏幕,代表著35家難以實際到達的展商。在中國「舉目無親」的他們,急尋到35位翻譯代為參展,幫助中國的採購商直接連線屏幕另一頭的海外展商。
常年奔赴各種國際展會的展商同行說,從沒見過這樣的參展方式。平板電腦兩端,是語言不通、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但因為信念相通、願望一致,可以憑空架起溝通的橋梁,化不可能為可能。
辦法總比困難多。經濟全球化舉步維艱、產業分工和貿易鏈條面臨「退化」風險的當下,進博會如期開幕,展館的大門如期敞開歡迎各國展商進駐,就是世界各國攜手共進,共同應對風險挑戰的最生動寫照。
說起這次不同尋常的中國之行,每位從境外過來的參展商,都有「一籮筐故事」。
有人敲開裝修中的中國大使館門拿到籤證,有人登機日到來前最後一刻才在當地完成核酸檢測,有人在飛機上戴兩層口罩、吃飯時也不敢摘下,有人出發前跟著油管(YouTube)學習,怎麼打發隔離的14天時間,還有人沒有買到時間合適的機票,算算日程,最早也要進博會閉幕前一天才能趕到展館,但依然毫不猶豫地踏上行程……
因為搭乘國際航班,許多境外展商回國後,還需再隔離14天、再做核酸檢測。這幾天,他們經常被問到同樣的話題:搭上這麼多時間成本,到底值不值?
一名叫瑞貝塔的義大利米蘭姑娘,回答得頗具代表性:「我當然是想要來賺錢,但又不止為了賺錢。我想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家鄉同胞,不要對未來灰心喪氣。」
世界經濟遭遇重創之時,不分膚色、國別,人們的心境和願望是相通的。一家歐洲生物醫藥展商說,疫情發生至今,許多人早已告別了習慣的「歐洲節奏」,放棄周末、加班到晚上9點是家常便飯。
「疫情先後在中國和歐洲暴發時,我們和中國的供應商互相支援口罩。這次在進博會,我們交換的是一起往前走的信念。」
就在第三屆進博會展館開放第一天,不少展商已經想到了一年後的事。當日就有29家知名跨國公司集中簽約第四屆進博會,而在開展前夕,一大批企業已經為自己訂下往後三年的進博席位。首次來參展的米其林,就是其中之一。
這是全球企業對一個「說話算數的國家」投下的一票,對進博會這座屹立不倒、堅定不移的航標燈投下的一票,也是給中國領導人描繪的「開放合作」未來,投下的信任一票。
四
瑞士跨國公司IQAir的CEO弗蘭克,前兩年,每年要來中國8至10次。今年1月份疫情前,他剛從上海回國,不想一別就是大半年。
「中國市場這麼大,歡迎大家都來看看。」第二屆進博會上,習近平主席對世界的邀約言猶在耳。今年,他作出了這樣的宣示:「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為國際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
弗蘭克對此感同身受。曾經,他也是「來中國市場看看」的一員,一瞥之間,便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
因為疫情無法來華的那段時間裡,弗蘭克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中國市場趨勢。收到第三屆進博會邀請函後,他收拾起比過去多一倍的行李,稱自己就像是「重返校園的大學生一樣」。
兩年前首屆進博會,不少展商初來乍到,許多人第一次學會用微信,還需要中方人員幫忙添加新朋友。
兩年裡,微信通訊錄上的名單越來越多,曾經帶回國的「意向訂單」,一點點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市場銷售。第三屆進博會,一些「三屆元老」目的很明確,就是既要老朋友相會,又要和新的合作夥伴面對面握上手。
進博會上握住的手、連上的線,經得起風浪考驗。今年全球面臨「需求危機」極端市場環境下,中國市場消費潛力仍在持續釋放,成為眾多跨國公司全球報表中最大的亮點。
有人「重返校園」,有人以此為家。三屆進博會,特斯拉汽車身份三次轉換。
第一年,它是進口展商中的「頭號明星」;第二年,它邊參展邊忙著在上海投資建廠;第三年,「特斯拉上海速度」已經傳遍世界,上海產的特斯拉汽車,不僅熱銷全國,還出口歐洲。
疫情全球蔓延的當下,大規模的跨境投資,是需要勇氣的抉擇。全球外國投資大幅萎縮的當下,中國一諾千金,持續擴大開放領域,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令全球企業堅定選擇中國。今年以來,上海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8家、外資研發中心14家。進博會期間,有參展企業同步宣布全球研發中國中心在上海揭牌。
事實勝於雄辯。疫情下曾有爭論,是否要用逆全球化的方式重構產業鏈。在本屆進博會,企業無論大小,展商不分東西,這些活躍和敏感的市場主體在用行動證明,一個實現內外市場聯通、要素資源共享的中國市場,可以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什麼樣的能量;一個負責任的國家展示出的信念與擔當,可以為共渡難關的人們樹立多麼寶貴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