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結束的等級考之前,各大生物群中對於蛋白腖是否是生長因子的問題討論非常激烈,很多學生從各個角度、多方面查閱資料分析,有的認為是,有的認為不是,最後仍不能得出一致結論,本文從多角度分析這個問題。
1. 生長因子的定義:生長因子是微生物生長不可缺少的微量的有機物,但不能用簡單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機物,主要包括維生素、胺基酸、鹼基、甾醇、胺類、C4~C6脂肪酸等。一些天然物質如酵母膏、牛肉膏、動植物組織提取液等,可以為微生物提供生長因子(以上定義為筆者編寫的《高中生物學案(等級考)》第二版中根據上海生物教材總結得出的定義)。
筆者在定義中並未把蛋白腖包括在內,原因在於在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編寫的《生命科學》拓展型課程(試用本)中並未包括蛋白腖為生長因子。但是在很多外地教材中以及網上資料都說明蛋白質可以為微生物生長提供生長因子。
2. 蛋白腖百度百科中定義:蛋白腖是將肉、酪素或明膠用酸或蛋白酶水解後乾燥而成的外觀呈淡黃色的粉劑,具有肉香的特殊氣息。蛋白質經酸、鹼或蛋白酶分解後也可形成蛋白腖。一般來說,用於蛋白腖生產的蛋白包括動物蛋白(酪蛋白、肉類)、植物蛋白(豆類)、微生物蛋白(酵母)等三種。能為微生物提供C源、N源、生長因子等營養物質(本資料源於百度百科)。
在本資料中直接說明蛋白腖可以提供生長因子,這也是很多同學在學習中認為蛋白腖是生長因子的原因。
在滬上歷次模擬考試中,有部分區的試卷提供的參考答案中蛋白腖也算作是生長因子,但是大部分模擬卷中生長因子中不包括蛋白質,原因我想還是在於上海的教材!
結論:實際應試當中應遵循教材中的定義,不應把蛋白腖作為生長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