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朝即「十月初十」,原來是一個被淡忘的至關重要的傳統祭祖節日,
古唱書曰:十月裡來滿一年,十月忙著來上墳,十月裡來十月朝,家家戶戶把紙燒,家家墳上飄白紙,戶戶送衣又送食。
農曆十月初,俗稱:「十月朝」,是繼「清明」、「中元」以後的又一「鬼節」。亦稱「十月朔」。在我國天象文化裡,「朔、望」,是指月象:朔望月,又稱「太陰月」。月球繞地球公轉相對於太陽的平均周期。為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以從朔到下一次朔或從望到下一次望的時間間隔為長度,平均為29.53059天。我國的先民們把月亮圓缺的一個周期稱為一個「朔望月」,把完全見不到月亮的 一天稱「朔日」,定為陰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圓的一天稱「望日」,為陰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從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從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後半月;從朔到望再到朔為陰曆的一個月。一個朔望月為29天半,實際上是29天12小時44分3秒。
而「朝、暮」是指日象,太陽初升為朝,即天地之氣開始轉變,根據古文化,「朝三暮四」,即30×3/7=12.85天,取整數一個月的「朝」為初一至初十二,暮為太陽隕落為暮,則天地及地府的大門將關閉。故十月暮為17.15天。農曆十月的月小則遞減。則我們「十月朝」祭祀祖先應當從十月初二至初十二來進行。因為十月初一為天地初開之日,諸天地鬼神未就位,民間俗人不宜祭祀。而佛教及各大宗教用此日則為善,因彼為人天老師,可以開天地門及引天地路。
十月朝是從農曆十月初一日開始。秦代統一中國後,改以建亥之月為首,夏曆的十月一日相當於秦之元旦。宋代更重視十月朝節及立冬日。本《詩經.豳風.七月》:「九月授衣」之義,朝廷在此日有賜衣之制,士民祭掃祖先墳塋,多燒紙剪冥衣,故明清時又稱「燒衣節」。北方天寒,以此日始用爐火,稱「開爐」。《周禮·春官·世婦》:「大喪,比外內命婦之朝暮哭,不敬者而苛罰之。」農曆十月初十是寒衣節的開始,又叫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十月朝節(農曆七月十五),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清嘉錄》記載有「十月朝」一條列於十月之首:間有墓祭如寒食者。人無貧富,皆祭其先,多燒冥衣之屬,謂之『燒衣節』」《昆新合志》中也有記載道:「十月朔,人家祭奠祖考,持齋薦亡天冷了,人們也想到逝去的先人們在另一個世界裡是不是缺衣少食的啊,就在這一節令,或有舉掃松澆墓之儀。」原來,這也不是我們家鄉一地的風俗呢。而且,十月,在秋收秋種的活兒忙完之後,惦記著先人,給先人們送去一些冬日的關懷,冬日的溫暖,也聊以寄託自己的哀思。我的理解,人們在這一天舉行這樣的祭奠,不僅有著「追思」的意味,還有著「感恩」的成份在。 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天幹,故天地開運天幹行轉一周需要十天。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我們取就天幹的後兩天順位即「初八、初九」來祭祀。取就地支的後兩天順位即「十一、十二」來祭祀。故根據歷史及天地氣數變化,真正的「十月朝」節日那天是指「十月初十」而不是錯傳的十月初一。
我們取就十月初十的前兩天(十月初八、初九)或後兩天(十月初十一、十二)去祭祀,則應天地氣數,諸天地神明及鬼神皆在其位。此時祭祀,則可起到祭祀天神、地神和鬼神(祖先)的效運。因為十月初十為即清明節當天為鬼神的過節之日,如人間春節除夕之夜一樣,不喜歡別人打擾。故俗人老百姓清明節祭祖一樣不是清明節當天去祭祀,應當清明節的前兩天和後兩天去祭祀,天地鬼神受用最大。
但和清明節、十月朝節不同的是,除以燒的形式為死去的亡靈送紙錢外,因為正逢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禦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傳統的寒衣節還要送去五色紙做的寒衣,以表達後人對亡者的紀念在民俗學中,這一活動歸於社會風俗中的「宗族·祭祀·墓祭」類中。主要習俗有煮紅豆飯以夜奠(亦有以烏糯飯祭墓的),在門前焚燒紙糊或彩印的衣褲鞋帽,也有去墳頭祭焚並用新土覆墓取意」保暖」的。奠祭時,還有男磕頭不哭、女哭不磕頭等規矩。清佚名《燕臺口號一百首》云:」寒衣好向孟冬燒,門外飛灰到遠郊。一串紙錢分送處,九原尚可認封包。」
十月初十,取太陰曆雙十日,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河圖:
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位土,五組數字一奇一偶,一陽一陰。相對相剋。由中央5、10土順時針生4、9金,4、9金生1、6水,1、6水生3、8木,3、8木生2、7火,2、7火生5、10中央土。此為先天八卦。
現在的南火西金是洛書,如下圖:
十數是地之成數,合十合十,也可以說是一個至陰之數,《黃帝內經》言,脾為太陰之至陰。
這個日子,應該是可以通九泉之下的先人祖宗的,道理說得通,古老的傳統節日,隱含著樸素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