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起源於中國,「茶」字作為中國獨有的漢字,共有十筆畫,分三部分組成: 上部為艹,像茶的芽葉;中部是人,像樹冠:下部為木,代表樹幹,是木本植物。
茶作為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部分,貫穿於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名字也是千奇百態、韻味豐富。
古代物名先大約是定音,再有造字。無合適造字,則要借字。茶之為物,普及飲用顯然是在漢字使用非常成熟以後,但沒有現成的字,便有了借字的故事。
在「茶」字誕生之前,「茶」有各種各樣的名稱和寫法。譬如荼、檟(jiǎ)、橈(ráo)、蔎(shè)、茗、荈(chuǎn)、等等。
南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記》中說:「茶之始,其字為荼……惟自陸羽《茶經》、盧仝《茶歌》、趙贊《茶禁》以後,則遂易荼為茶。」
「荼」,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古時「荼」字是多音多義字,不僅僅代表茶。《說文解字》說:「荼,苦荼也」,《爾雅·釋草》說:「荼,苦菜」,由此可知,「荼」字的本義是一種草本植物——苦菜,並進一步引申出「苦」「痛」等義。
此外,茶字的其他代稱又有所區別:
檟,是從木的古「茶」字,指茶樹。
荈,從草,是專指晚採的茶葉。
蔎,是古時四川西部茶的俗語。
茗,據說是雲南某地區的「茶」之土音,大約在東漢時始用來表示茶,現在與「茶」字通用,為茶的雅稱。
由於茶事的發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來越多,就有了區別的必要,於是從一字多義的「荼」字中,衍生出「茶」字。
「茶」字,首見於唐代《本草》。茶字,由「荼」字演化而來,唐玄宗時期的《開元文字音義》一書將「荼」字減去一筆,定為單一「茶」字。
漢字作為文字符號是茶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承擔著傳播、記錄茶文化的功能。從茶字的演變,可以看到歷代文人墨客乃至平民百姓對茶的喜愛,也詮釋著茶人們對茶的深刻理解。
重要的也許並非茶的別稱,而是當時情境下,當時愛茶人的樂趣。茶於文人可謂摯友,人們從各個方面去賦予茶名字,足見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茶與中國傳統文化所產生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