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科狀元劉庭梅沒能跨進香港大學的校門,一時引發熱議。來自港大中國事務處的說法是,通過面試,發現她的英語基礎可能無法適應香港大學全英文的授課環境。讀者生疑的是,難道這樣的「尖子生」英文水準仍不「達標」?據知情人士透露,其實是劉庭梅沒看中港大,其英文功底實際上很不錯。
那麼,香港高校的全英文面試究竟如何對內地考生進行考察?港大的面試官是如何出考題的?純英文的教學環境又對內地學生有著怎樣的影響?
落選考生
「聽完我就傻了……」
「 先來了個老外,60歲左右,西裝革履,倍兒有風度。他一來就撲通一下坐在桌子上,自我介紹說是港大商學院的教授,來這兒先跟我們聊聊……他告訴我們面試時要注意team work,也就是團隊合作,既不能悶在個角落一言不發,也不能表現得太過強勢而有辱他人,教授解釋道:you can’t do this:Hi,stupid,stop it.(意為『你不能這樣說別人:嗨,太蠢了,閉嘴吧』。)簡單的自我介紹後,便開始了重頭戲——小組討論。教授開始嘰裡咕嚕地說英文,最後總算拋出了話題:奧運在中國有得有失,如果再給一次機會舉辦奧運,你將採取什麼措施來增加中國的收入?聽完我就傻了……」
這是一名考生對今年香港大學面試情景的回憶。
麥可·傑克遜為什麼受歡迎?(2009年考題)
如何解決濫用急診導致醫療費用增加?(2008年)
買盜版盤的人應不應該受到懲罰?(2007年)
你對婚前同居的看法如何?(2006年)
……
這些內容具體、答案開放而涉及領域又極為廣泛的問題,即便讓考生使用母語闡述,也很難在倉促之間有條不紊地作答;而純英文的提問和討論無疑讓難度係數加倍。以上文中2007年的面試考題為例,僅是「盜版盤」的英語單詞「pirated CD」就讓很多在場考生卡了殼。今年,武漢媒體對港大面試的相關報導用了《香港大學面試題考懵三省高考生》的標題。
面試考官
他們聽不懂題目 我們不理解答案
「有時對於外教所給的問題,他們聽不清楚,題目聽不懂。而有時學生的回答,我們也不能夠理解。」香港大學內地本科招生面試官邱東曉說,面試時的這種情況,有可能正是英文聽說水平欠佳的內地考生在全英文學習環境中會面臨的真實窘境。
畢業於中山大學的邱東曉,是港大內地面試官中為數不多的有內地背景的教授。他1993年進入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擔任經濟學教授,其後負責科大經濟系的教學和招生工作。2007年,邱東曉加入了香港大學,並在2007年和2008年作為香港大學的內地招生負責人在內地面試了數百名高中考生。近兩年,港大到內地來參與面試工作的教授有近100人,其中既有香港本地的教授,也有外籍教授,而像邱東曉這樣有內地背景的考官不到三分之一。
不過,邱東曉認為,由於事先了解考試將全英文進行,考生們並不會因為面試官是外國人或者香港本土人而緊張。真正讓考生緊張的,「一方面是學生英語能力有差別,另一方面是他們所受過的訓練也有所不同。」
的確,一名最終落榜的考生告訴記者:「我們組有一個女生巨牛無比,英語非常流利,好像在國外待過,自我介紹就把其他人給震了。小組討論的時候,我只能想起來最簡單的單詞和句式,肯定沒戲啦!」
最近幾年,港大、科大面試會問些什麼問題的討論在網絡上廣為流傳。「有些問題我們可能預先想過會去問,但很多時候都是面試時臨時想出來的。一是現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再有則是一些沒有唯一答案的問題,要求學生能夠從各個專業各個方面去回答。」邱東曉說,港大的面試不會再過問學生的專業知識,「因為高考的時候都已經考過了。我們所注重的是學生的反應、語言能力、團結精神,所以說不需要出一些太技術性的問題。」
2008年港大內地面試進行之前,動畫大片《功夫熊貓》在國內熱映,於是,邱東曉問了考生這樣一個問題:這個片子裡「功夫」是中國的,「熊貓」也是中國的,但這個電影是美國拍的,而且非常非常成功,為什麼中國不拍,或者說中國拍不出來?「這就給了學生很多很多空間去發揮。但是沒有人想到會問這種問題。」
經過了這樣的面試,再加上作為重要指標的參考因素——高考成績,最終被香港高校錄取的內地學生,用邱東曉的話來說都是top students(尖子生),那麼,他們在全英文授課的香港高校中能否適應呢?
赴港學生
最大的交流障礙是粵語
去年從北京考入香港科技大學的許多,自認英語水平並不出色,她高考時的英語分數是119分,「在同學裡是個平均水平」。
面試時,許多這一組被問到的問題是:「對比爾·蓋茨退休的看法」以及「曹衝稱象的故事證明曹衝很聰明,有什麼事情能證明你很聰明呢?」等。一開始,有的問題許多並沒太聽懂,但是她從同組其他人的回答中捕捉到了問題的含義。面試結束後,以為自己沒有機會的許多意外收到了錄取通知。
她的專業是經濟學與財務學,從課堂教學到教材資料均為英文,初到科大的許多感到有些吃力。不過,內地學生的勤奮很快發揮了作用。與熱衷社團活動的香港學生不同,許多和大多數內地學生沿襲了中學時代的習慣:將學習擺在第一位。在她的印象裡,「內地同學底下用功的很多,上課和記筆記都非常認真,而香港同學大部分喜歡在考試前熬夜突擊複習。」在這樣全天候的英文環境中,許多的英文水平突飛猛進,半個學期之後,她就適應了。
「內地學生會面對一個語言問題,他們(內地學生)被選拔出來,放到香港很多學生都能進的學校,本身的起點就已經高了。所以從學術本身來講,他們不會有困難。他們讀啊考啊都沒有問題,但口語方面會較香港學生差一點,這會使他們的表達能力,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相對差一點。」邱東曉說,當然,他們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
對北京姑娘許多而言,在香港學習和生活的真正障礙並非英文而是粵語。她初到香港時和講粵語的當地人幾乎「完全不能交流,經常要先問人家您能不能講普通話,然後再說。」在這一點上,許多有些羨慕能和當地人無障礙溝通的廣東同學:「他們和香港同學溝通起來更方便。」因此,在科大她更多地會和內地同學在一起。
在邱東曉看來,這或許是對內地學生更大的挑戰:「由於都是從內地來,所以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做項目上,你會發現,他們和香港學生常常是分開的,兩個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