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LinkedIn領英
在經歷了2019年各種裁員,尤其是違法裁員之後,不少小夥伴來找我聊天時都會提到:
如果能加入外企就好了。
也有同學擔心,川普反全球化的倒行逆施,會讓在華投資的外企也受到要挾。
我倒是並不太擔心。
優質的外企,往往集中在一些休閒時尚(如迪士尼、宜家、奢侈品行業)、消費品(如星巴克、戴森、蘋果)或者一些有技術門檻的科技領域(如高通、醫藥行業)。
這些行業受到政治因素影響更小。
不少外企已經全球局勢停止了招聘,這恰好是幫我們篩出了最有競爭力的外企。
但想加入外企,英文面試,往往是無法避免的環節。
我有幾個網際網路圈實力很強的朋友,996太累了,想去外企緩一緩,就因為英語的緣故,被刷下來了。
隨著時代進步,外企的英語筆試越來越少見了。
畢竟如今大學本科畢業,配合一個在線詞霸,大部分人都能看懂英文郵件。
但英語口語面試,依然是外企傳統的面試環節。
有些人會覺得外企很裝,為什麼我們直線匯報的領導是中國人,中國區CEO也都是中國人,全辦公室全是黃色的臉、黑色的眼,為啥要說英文?
可是,當你進入外企就會發現:
很多項目,需要我們和身在美國、歐洲、東南亞的同事一起去做。
英語是國際交流的標準語言,你的阿根廷同事在說,你的泰國同事也在說。
此外,外企還特別流行虛線匯報,你的直線上司是中國總監,但是虛線匯報給身在美國/香港/新加坡/印度的外國人。
這其實是外企帶給我們的優勢——未來中國企業會隨著一帶一路,越來越多的走向全球,只有接觸了更多涉外的項目,未來在爭取國際化工作崗位時才更有優勢。
在這種時候,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一定是加分項。如果英語開不了口,在外企的發展就會很受局限。
但是,英文面試,的確是有難度的,在一個略有壓力的場景下,使用平時很少用到的語言,當然是個挑戰。
對此,我有三個關鍵建議:
充分了解你的面試官
找到英文面試的答題套路
學會「paraphrase」
一、你的面試官是誰?
接到面試通知的時候,記得問 HR 要一下面試官的姓名,這很重要。
如果是外國老闆面試,相對來說,面試會更容易一些。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的前三份工作的面試官分別是加拿大人、荷蘭人和美國人,金髮碧眼的那種。
他們在中國生活過一段時間之後,會學會降低自身的語速,儘量使用簡單易懂的詞彙和短句。
更重要的是,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外國人,他們會潛意識裡認為,無論你英語多好,語言始終是ta在面試過程中充分了解你的阻礙。
所以大部分外國人儘管用英文面試,他們的第一目的是聽懂你說的話。
而非考評你的英文是否流利,你的語法是否準確。
而中國面試官則不同。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文化環境下,候選人開口時,作為面試官的我大致就能猜到他想說的是什麼。
所以中國面試官很容易關注到語法,詞彙量和流利程度。
反而更難。
我的建議是問 HR 要到面試官姓名後,去領英查一下,到底這人是誰,過往有啥履歷:
如果是老外,關鍵看他在中國待了多久,多大歲數,什麼資歷。
舉個例子,我在 Randstad 的荷蘭老闆叫做 Paul。
他的領英介紹是這樣的:
他的履歷,有三點值得我們求職者注意。
資深
他90年讀的MBA ,比我年長20歲。他的講話方式會更老派。
如果是這樣,太多口語化的詞彙,比如yeah,well,you know what 可能不太合適。
但另一方面,他很資深,所以他的語速會很慢,更容易溝通。
事實上,我入職後一句口頭語就被他要求改掉了:
我習慣說would love to。
他強烈建議我改成would like to。
應該是忍不了了。
他在中國待了有2年了
我是2008年加入 Randstad。
他在面試我的時候,已經在中國住了2年多。
對中國有一定了解,日常和中國人打交道,肯定對中國同事的英文水平是有了解的。
他大概率不會關注我的英文語法如何,只要溝通上沒障礙就行。
荷蘭人,應該喜歡幽默和足球
我在面試前稍微研讀了一些荷蘭相關的文化,發現荷蘭人的文化,對於幽默(講段子)有著特別的愛好。
但進了 Randstad 才發現,從CEO、CFO到中國區GM,亞太區GM,都是段子手。
如果面試官是外國人,稍稍研究當地的傳統也是有必要的。
如果面試官是個中國人,比如說這個油膩的中年大叔:
他的履歷,有三點值得求職者注意。
英文系畢業
他英文系的人,英語稍微比普通人好一點,比較容易嘚瑟,可能會過分關注語法和流利程度(我其實已經改掉這個臭毛病了)。
外企待了10+年
老外企人,一般有標準的提問流程,不會搞即興發揮。
用詞造句可能會下意識使用一些行業縮寫,需要提前準備一些業務相關的詞彙量,別搞得像對這個行業一無所知。
履歷很細+專業頭像
應該是個挺講究(矯情)的人,我面試的時候可能也需要多多注意細節,提前準備好簡歷和作品。
喜歡寫公眾號分享觀點,我要是能在面試中提到他文章裡寫過的觀點,他估計會很開心(我會的)。
對於求職者來說,儘可能的了解清楚招聘官是什麼樣的人,非常重要。
外國人和老外企人,做事風格都會比較模式化,充分了解外企人的行事章法,並做好準備,會讓面試順利很多。
二、摸清面試提問的套路
我在面試候選人前,會根據他們的簡歷,先找三個我特別感興趣的點,衍生出三個問題。
我在之前的分享提到過:面試本質上只有三個問題:
Can you do this job? (能力)
Do you like this job? (意願)
Can we tolerate working with you? (團隊精神)
我的問題也會圍繞這三點去挖掘,我會關注:
他做過的項目,取得的成績——能力。
他對我司的了解程度和喜歡程度——動力。
他過往在項目中處理同事合作的能力——團隊精神。
我從來不會開頭讓小夥伴自我介紹,甚至在開始面試時,就有求職者先開口
let me introduce myself...
我立馬打斷:不用,我有認真看你的簡歷。
我對你某段項目經歷特別感興趣,我希望了解你在這個項目裡的角色是什麼,最後取得了什麼成績。
場景式面試,是如今 HR 最喜歡的面試方式,基本上求職者不會照本宣科的去背誦,同時通過細聊,能挖出項目中很多有趣的細節,從而判斷這個候選人的能力。
換位到求職者這邊,套路也很簡單:套用STAR模型即可。
Situation 背景
這是最容易遺漏的部分。
項目背景必須介紹,為什麼要做這個項?
你的業務思考是什麼?
這個項目到底有多難?
都是需要背景介紹的。
同一個項目在不同公司,難度是截然不同的。
你不說,面試官可能會代入自己公司的背景,容易產生誤解。
Task 任務
你的任務是什麼?
你做了一個項目,公司給你30萬收入的目標,你最後實現了80萬收入,很不錯了。
但面試官如果不知道任務是30萬,代入自家公司資源一想,這不行啊,在我司這種項目沒個800萬收入都是失敗的。
你咋辦呢?
Action 行動
你怎麼定的戰略方向,怎麼執行的,具體落地的時候做了哪些工作。
Result 結果
結果最好有數字,或者有對比,才能展示你的成績。
舉個例子,我會問:我看到你的團隊拍攝了一個視頻,最後全網播放量達到1000萬,你們是怎麼做到的?你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回答可以是:
S:當時這是團隊的第5個視頻,前四個效果都不好,所以團隊壓力也很大。
T:領導給我們定的目標是全網10萬的播放量,前幾個都不超過1萬。
A:我負責項目統籌,調研了市場上比較火的視頻,發現相比之下我們的視頻在ABCD方面做的不夠好,所以我針對性的做了調整……
R:最終發在了ABC三個平臺,A平臺效果最好,最後引爆了全網。
三、英文面試常見問題
1. Could you tell me a little bit about youself?
讓候選人自我介紹,雖然是個有瑕疵的問題,但對於沒有充分準備的面試官來說,還是有價值的。
回答的內容可以是:
我是誰,學歷,工作經驗,我的核心特質(不要超過3個),我為什麼來這裡面試。
控制在一分鐘左右就可以了。
2. What is your greatest strength?
這個問題背後其實是個能力向的問題,你需要思考的是不是你最強的能力,而是能幫助你快速適應這個崗位,做好這份工作的能力是什麼?
3. What motives you?
Motive或者名詞形態的motivation(動力),或者Passion(激情)是英語面試中常見的詞彙。
這是一個動力方向的問題。
了解你喜歡做什麼工作,面試官可以評估你是否願意接offer,是否願意在這個崗位上久待。
4. Do you work well with other people?
這是一個團隊精神相關的提問,正常來說沒人會說和別人合不來。
但光說自己團隊精神好,沒用,需要配合案例。
你不說,面試官之後會追問諸如:做項目時你遇到過困難嗎?你是如何說服別人的?
寫在最後
最後補充一個關鍵點:
英語面試相比中文面試,肯定會有更大壓力。
但千萬提醒自己需要放鬆,如果實在遇到卡殼的詞彙,對中國面試官就說:這個詞我不太會說,我可以說中文嗎?
正常來說,面試官不會介意的。
但面試官會介意你卡在那裡,一聲不吭,或者不斷「嗯嗯」顯得很沒有信心。
面對外國的招聘官,你就需要學會paraphrase(換詞)。
舉個例子,你不會說處理fulfill(完成),你就說done(搞定)。
你不會說disappointed(失望),你就說not happy(不開心)。
我見過一個實習生在英文面試的時候不會說debate(辯論),他猶豫了一下,對我比劃:4 persons on the left, 4 persons on the right, argueing on a topic。
外企英文面試的原因,不是讓咱當英文老師,而是讓咱在公司內部交流時無障礙,你看這孩子都這麼伶俐了,溝通肯定沒問題啊。
我就把他招進來了。
本文為LinkedIn經授權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LinkedIn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圖片來源於Unsplash和網絡。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進行刪除,並就版權問題聯繫相關內容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