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離開西安那一年,有些不舍。
覺得城牆下的秦腔,再聽不到了;岐山臊子麵的酸爽,只能留在記憶裡了; 灰牆灰瓦的校園,裡面關不住的常青藤,再難見到了;
恐怕,走進走出校園的青春身影也要漸漸遠去了!
在這個城市,我們有許多故事,留下了不少的記憶,這是屬於一個人黃金時代的美好記憶。
是不是要留下點念想?證明自己在這個城市哭過,笑過,玩過,鬧過。
於是幹了一些荒唐事,現在都已隨風去,唯有一張照片,一大一小的倒流壺兩個,隱藏在書屋裡,保存著我的青春一刻。
照片是我和女朋友的合影,青春洋溢,笑容溢出畫面。
照片拍攝的地點是在書院門,倒流壺自然也是那裡買的。
買倒流壺純粹是被它的古樸外形和神奇功能所吸引。
你看它沒有杯蓋,自然沒有辦法從上面注水,那要注水怎麼辦呢?
只需把水壺翻過來?
原來注水孔在壺的底部!
那杯子調正擺放的時候,不漏水嗎?
不漏!
真的不漏!這就是倒流壺的神奇之處。
我那時很蠢,竟沒有想通原理。
後來想通了,就拿出來在別人那不時炫一下,同時順便測試一下那人的智商,呵呵。
圖片中的實物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這是古代工匠的匠心妙手。
你看懂了嗎? 為什麼從底部注水,水壺正過來後,又不漏呢?
其實原理很簡單,甚至都不用文字描述
其實更難的是它的造型和工藝:
你看它的提梁,鳳凰盤踞,壺嘴,獅子張口,獅腹下幼子吮吸。壺身,牡丹環繞,蓮瓣撐底。既要美觀有寓意,又要工藝獨特,保證倒流,設計真是獨特而精巧。又因裝飾有獅(獸中之王)、鳳(鳥中之王)、牡丹(花中之王),又稱之為「三王壺」。
專家鑑定後,給出的意見是:
這倒裝壺為青色釉瓷,造型、結構極為獨特美觀,反映出耀州窯古代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藝和智慧,是我國古代陶瓷的瑰寶和耀眼明珠。
所以,這倒裝壺成了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而滿大街的紡織品,只能流入我這種為遊客之手。
這件倒裝壺,最終被認定為耀州窯五代至宋代時期生產,至今千年的時光裡,不知它輾轉了多少人之手,發生過多少故事,倒出了多少美酒。
而我的倒裝壺,雖不精美,卻留有我黃金時代的記憶。
它是屬於我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