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
【愛爾蘭】威廉·巴特勒·葉芝
儘管曉月西沉後你隱匿
在那灰白的落潮深處,
來日裡的人們也將知悉
我是怎樣把魚網拋出,
而你又是怎樣無數次地
躍過那些細細的銀索,
他們會認為你薄情寡義,
並且狠狠地把你斥責。
如果問海倫.斯凱爾斯與魚類之間最開心的時刻,她可能會告訴你,那就是在中國南海的彈丸礁與一條蘇眉魚相逢的時刻。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34;
海倫.斯凱爾斯這樣形容當時的心情:&34;
如果問海倫.斯凱爾斯與魚類之間最傷心的時刻,還是與蘇眉魚有關,當她多年後重返彈丸礁的時候,一條蘇眉魚都見不到了。
在東南亞海域遊蕩的一支船隊,獵取了這些珍貴的魚,他們把能找到的所有蘇眉魚都帶走了。
海倫.斯凱爾斯感覺極為的沮喪,她說:&34;
海倫·斯凱爾斯是英國知名海洋生物學家,她從15歲第一次在野外觀察魚類,到第一次在水下融入魚類的世界,再到成為一名專業的&34;,她的生命中已經離不開魚,她會感覺與魚群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生命不息和勃勃生機是如此的不平凡。
因此有了這本《魚的好奇心》的問世。
&34;《紐約時報》這樣描述《魚的好奇心》這本書。
魚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生物,對於魚類的起源,人們一直非常有興趣。
最早從古希臘時期的亞里斯多德的《動物志》開始,人們就對魚類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於魚類的研究還有一些神話的色彩,等到了16世紀開始一直到近現代歐洲,科學家們開始認真思索水生動物的起源問題,開始用科學的思維來研究魚類。
1837年的時候,達爾文結束了在&34;的探險航行,與1838年的時候,他繪製出一張魚類的進化樹。雖然繪製魚類進化樹的人很早就有,但是達爾文是第一個能夠真正說明來龍去脈的人。
可以看到在達爾文的進化樹還不夠完美,其實是缺少一些環節的。
不同動物種群之間缺少的聯結是什麼?這是查爾斯.達爾文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顯然,無論是在化石還是現存生物中,只要能找到這些&34;,他的物種進化理論就有了實例支撐,而且有助於繪製出完整的生命樹。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動物與陸地上的脊椎動物、四足動物之間存在什麼聯繫?我們的祖先是如何適應陸地生活的?
這一點在&34;身上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34;是腔棘魚的一種,人們一度認為腔棘魚在數百萬年前就已經滅絕。直到1938年,南非生物學家瑪羅麗.科特尼-拉蒂默在當地碼頭定期觀察漁民捕的魚時,意外地發現了一種腔棘魚,後來人們將其命名為拉蒂默魚(又名矛尾魚)。
這種魚也被稱為&34;,是真正能夠體現出水中脊椎動物向陸地演變的一個過程。
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珍藏著一條矛尾魚(拉蒂默魚)標本,是葛摩總統訪華時贈送給中國的,每次帶孩子去自然博物館的時候,看到自己小時候只有在雜誌上才能見到的標本,對自然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有人還根據地球的歷史,將脊椎生物的進化時間帶入到地球時間歷程中,進行類比。魚類的歷史基本上與此類似
如果將地球的四十六億年歷史壓縮到一年中,那麼一月一日地球誕生;脊椎動物的演化直到十一月十八日下午才開始進行;地球霸主恐龍則在十二月二十六日消失於無形;作為萬物主宰的人類直到十二月三十一日接近午時才出現在地球上。
讓人不由得感嘆自然的神奇。
前陣子剛讀到一本《美的進化》,部分觀點取自達爾文的《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的書,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一種配偶選擇主導的審美進化論,這種力量也在推動著生物進化的進程。但是主流的達爾文主義者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觀點,會損壞自然選擇解釋萬物的能力,因此在很長的時間內,審美進化的理論一直處於被壓制、曲解、曲解、遺忘的狀態。
學者認為,憑藉外貌取勝的動物,在異性面前被選美競賽所消耗,而在同性中又來自捕食者的篩選,大部分物種在美貌方面的進化是一直在進行的。
這種進化觀點與海倫·斯凱爾斯《魚的好奇心》中對於孔雀魚的科學研究極為相近。
通過數千張孔雀魚照片的對比及斑點體色的統計,科學家發現,在捕獵者最少的池塘裡,雄性孔雀魚的色彩最豔麗;而在捕獵者相對較多的地方,孔雀魚的色彩最樸素。
生物學家恩德勒做了這樣一個試驗,他在生活有孔雀魚天敵的水塘中撈了一些孔雀魚,放入另外一個沒有任何捕獵者的小溪中。兩年後再觀察,發現在沒有危險的環境中,豔麗色彩的孔雀魚數量顯著增加。
這是因為色彩最豔麗的雄性孔雀魚在吸引雌性孔雀魚方面是最成功的,生成的後代也最多,因此進化出豔麗顏色的孔雀魚的數量急劇增多。
《魚的好奇心》與《美的進化》對照閱讀,能夠感受到自然界的絢麗多彩填補了生物進化史上的一片空白,為我們從現代的角度去全面認識達爾文的進化論,從不同的側面去了解生物的進化,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9月份有一部迪士尼大片《花木蘭》將要上映。其中在南北朝時期的民歌《木蘭辭》中有這麼一句:&34;
但是如果他們當時看到的是魚類,估計更加分不清楚了,因為某些魚類有一種特殊的能力,能夠雌雄性別互換!
有能夠從雌性變為雄性的,最典型的就是蘇眉魚。
蘇眉魚是雌雄同體,許多蘇眉魚在出生時是雌性,等它們到五歲的時候,會停止分泌雌性激素,轉而分泌雄性激素,這時候它不再為魚群產卵,真正成為雄魚。
還有從雄性變為雌性的,最典型的是海葵雙鋸魚,也就是小丑魚&34;。
小丑魚群中的領袖是雌性小丑魚。當從卵中孵化出來以後,卵會首先發育成雄性,當群體中的雌性首領離開群體或者死亡後, 原本處於次要地位的雄性小丑魚,會轉換為雌性個體,並增大體型,成為群體中新的首領。
還有雌雄兩種性別互換的,最典型的是加勒比海的堊鮨。
堊鮨體長可達8釐米,腹部有電光藍色,非常漂亮。他們不僅同時擁有雌性的卵巢和雄性的精巢,他們還會在伴侶之間互換性別。一對生活在海螺殼中的堊鮨,每天可以伴侶互換性別多達20餘次!雌雄切換自如,太嚇人了。
看完這麼多神奇的魚類,讀者們還敢說自己能夠分辨出眼前的魚類是雄性還是雌性嗎?
最近與孩子一起讀到一本自然科普讀物,其中講到一種神奇的動物粒突箱魨。這是一種長得四四方方的魚,遊得非常慢,但是它們有保護自己的辦法。它們會通過皮膚,釋放一種神經毒素,叫做河豚毒素。
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這種毒素雖然是粒突箱魨自己放出來的,但是對它自己也是有毒的!比如它在魚缸裡放毒,那麼連它自己在內,魚缸裡所有的魚都會被毒死。
孩子問,為什麼粒突箱魨不能免疫毒素呢?那還有電鰻,會把自己給電死嗎?這種問題還真是不好回答。但是很驚喜地,在《魚的好奇心》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河豚是一種非常著名的有毒魚類,有著&34;的說法。但是河豚就不能把自己給毒死,科研家研究發現,其實阻斷河豚毒素是一個相當簡單的過程。只需要改變鈉離子通道(由蛋白質構成)中些胺基酸的結構, 就能阻止神經信號的傳遞和結合,使河豚毒素無法正常識別鈉離子通道。
河豚對毒素的這種天然免疫是多次進化形成的,而且每次基因突變改變的都是鈉離子通道中的單一胺基酸。 在有限的條件下,它們既要增強自身對毒素的抵抗,又要保證神經系統正常工作,所以才會多次以同樣的進化方式改變單一基因, 這也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
粒突箱魨沒有進化出阻斷毒素的基因,或許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關,或許與它們進化的時間短有關,總之相比於河豚魚來說還是要弱了一些。
至於放電的魚,《魚的好奇心》中提到,在非洲的河流中有著200餘種長頜魚,他們可以發出微弱的電脈衝,用於定位和確定捕食目標,基本上是一個小雷達的作用。
而電鰻呢,則可以發出600伏的電壓,足可以致人於死命。
但是電鰻是非常聰明的,它們不會為了擊中某物隨意釋放強力的電擊。
電鰻一共可以在水中發出兩三種強弱不同的電壓。開始的時候先是放出微弱電壓,如果附近有獵物,這種試探性的電流會讓它們不自主地肌肉抽搐,由此激起漣漪,這樣電鰻通過壓力敏感側線就能探測到獵物的位置。
在這時,電鰻才會發出致命一擊,用強電壓 麻痺獵物的神經,使其肌肉收縮,暫時失去行動能力。方便自己的捕食。
但是很遺憾,為什麼電鰻在捕食獵物時不會電到自己,依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曾說,&34;
海倫.斯凱爾斯的《魚的好奇心》也像是給我們帶來一首關於海洋,關於自然,關於魚類的雄渾音樂。
書中魚類五彩斑斕的顏色,美妙的歌喉,奇特的本領,乃至於不雅的&34;,都成為神秘魚類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奇妙的大門,讓我們能夠近距離地去了解魚類,去觀察魚類,並愛上魚類。
但是書中提到自然環境的惡化,許多魚類的消失,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
畢竟,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34;從不是一個口號。如果魚類們一個一個的消失,那預示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已經惡化到極點,人類自身的存亡也是一個未知數。
世界既大,也小。魚類們,乃至其他的動物們,都是與人類唇齒相依的。
希望將來的某一刻,人類不要成為地球上最孤獨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