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女的,爸爸是男的,這樣的家庭模式在我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但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就在千奇百怪的物種,跟各不相同的生存模式,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各有各的精彩。比如,在接下來這些動物家庭中,媽媽不一定女的,爸爸也不一定是男的,或者說,媽媽不一定一直是媽媽,爸爸也能變成媽媽。繞暈了嗎?別著急,讓我們來更仔細地一探究竟。
首先是因為海底總動員被大家熟知的小丑魚。新生的小丑魚清一色是小男孩,隨著不斷長大到了要成家的時候,全都是男生可怎麼辦呢?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小丑魚群一般由一位雌性帶領,當為首的雌性去世,群體中體型最大的雄性小丑魚就搖身一變,成為能生育的雌性小丑魚,繼續帶領家族繁衍生息。也就是說,當媽媽不在了,個子最大的兄弟就會成為新的媽媽。
圖中是遊戲「憤怒的小鳥」中紅色小鳥的原型,北美紅雀。它們同很多鳥類一樣,性別特徵一眼可辨別。雄性北美紅雀一身通紅的羽毛,雌性則低調很多,呈灰褐色。
然而,這樣各自鮮明的雌雄群體中,也有異類。當一隻北美紅雀身上既有紅色,也有灰褐色羽毛時,表明它是一隻雌雄同體的北美山雀,並且具備生育能力,既能當爸,也能當媽,就看它自己的選擇啦。
鳥類也並不是唯一雌雄特徵鮮明的物種。如上圖中的普藍眼灰蝶,雌雄同體的現象也存在於它身上。雄性的普藍眼灰蝶為藍色,雌性的則為褐色。而這隻美麗的雙色蝶的產生是因為在它還是胚胎時的早期細胞分裂導致的基因錯誤,這個錯誤造成它一半為雄性、一半為雌性。與雙色的北美紅雀不同,一分為二的性別基因使它不能擁有自己的下一代,只能擁有美麗而孤獨的一生。
有不少家庭即便父母雙全,也正在面臨喪偶式育兒,想必這些堅強的母親時不時也會懷疑,父親的存在究竟有意義嗎?有些科摩多巨蜥媽媽直接跳過了思考這個問題,因為它不需要雄性,就能擁有自己的寶寶。科摩多巨蜥是現今存在的最大蜥蜴,平均體長2~3米,重達70公斤。但科摩多巨蜥母親並不靠著體型而強大,最厲害的是它們能孤雌生殖,只是產下的都是雄性蜥蜴寶寶。由於科摩多巨蜥的性聯染色體分為W和Z,雌性的組合為WZ,雄性的則是ZZ,在科摩多巨蜥的孤雌生殖中會讓一個配子代替精子受精,如果性聯染色體的組合是WW則無法生殖,因此只有以ZZ雄性聯染色體組合的受精卵能著床。
像科摩多巨蜥一樣雌性銅頭蛇也能做到孤雌生殖。但孤雌生殖的銅頭蛇的幼崽並不局限於雄性,秘密是它們具有一種叫做極體的特殊細胞,由卵子轉化而成,承擔了精子的功能,從而讓自己懷孕。雖然孤雌生殖方便又安全,但只有在雄性極度缺乏的時候,雌性才會開啟這項技能。
性別在動物世界中似乎有些隨意,也沒有女孩就該喜歡粉色,男孩大多喜歡藍色的說法。墨魚就無法理解這一點,它們偽裝達人的天性就愛時時變換色彩。雖然墨魚無法真的改變性別,但當它們與同性競爭者在一起時,會將身上變成異性的顏色,與異性在一起時,則一半雌性顏色、一半異性顏色,一時迷惑對方。
在動物的世界裡,家庭的組合多種多樣,哪怕同一個族群裡也會有不同的家庭模式。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和讓種族的生命順利繁衍。沒有太多的規則和道德約束,甚至多了讓人吃驚的性別轉換,甚至單性繁殖。其中單性生殖一般發生在多種植物和無脊椎動物中,但也有一些脊椎動物如某些爬行動物,如鉤盲蛇、紅尾蚺、科摩多巨蜥等,在一些特殊的鳥類和鯊魚品種中也會出現。
單性生殖的後代如果全都是雄性,則稱為「產雄單性生殖」或者「產雄孤雌生殖」,例如蜜蜂中蜂王產育雄蜂,就是一種產雄單性生殖;如果後代全為雌性,稱為「產雌單性生殖」,例如蚜蟲,新墨西哥鞭尾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