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喵喵 看電影雜誌
人和動物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估計十個人裡有八個都會回一句「能夠製造並使用工具」。畢竟小學課本裡就已經白紙黑字的講過這種簡單的問題。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未必。
在巴西東北部的峽谷裡,生活著一種十分聰明的靈長類動物——鬍鬚捲尾猴,為了在乾旱的環境中覓得食物,它們會將樹枝折到自己需要的長度,從石縫裡摳出蜥蜴來吃。
也會尋找野生的腰果,拿大石塊將堅硬的殼砸開,品嘗其中甘甜味美的果仁。這些製作並使用工具的技能,讓它們得以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
分分鐘打臉小學課本。
作為和人類血緣最近的物種,靈長類動物遠比我們所了解的更加神奇。
全世界共有500多種靈長類動物,他們外表各異,大小不同,足跡幾乎遍布自然的每一個領域,每種成員都有著獨一無二的生存策略。
它們可能是色彩豐富的森林之子,也可能是身手敏捷的城鎮居民,它們會機智的將弓背蟻的分泌物抹在身上防蟲治病,也會將尿液塗滿四肢加強跳躍的穩定性。
種種不按套路出牌的騷操作,讓人一次次驚掉下巴。
2020年BBC Studios推出的三集自然科普類紀錄片[靈長王國](Primates),便介紹了多種不為人所知的靈長類動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神奇的日常和技能。
每分鐘都感覺奇怪的知識又有所增加。
這不是BBC第一次建拍攝動物。
2018年的[大貓],將鏡頭對準了世界上各類野生貓科動物,同樣用3集的時長,記錄了金錢豹、非洲獅等40多種不同面孔的大貓家族。
為廣大吸貓愛好者提供了眼睛和心靈的雙重滿足,豆瓣評分高達9.5。
這次的[靈長王國]由[大貓]的原班人馬,分不同小隊深入各大洲,歷時兩年拍攝而成,很多靈長類動物都是首次出現在人類的相機中,不管是畫面質量還是影像的珍貴程度,都足以在紀錄片史上留下姓名。
▼
民以食為天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放在靈長類動物身上,同樣適用。
與單一的食草或食肉動物相比,靈長類的小機靈鬼兒們簡直稱得上野生美食家,不僅吃的種類各不相同,還要追求營養口感的搭配以及個人喜好的選擇。
把它們的食譜攢吧攢吧,簡直能出一部「舌尖上的靈長界」。
上面提過鬍鬚捲尾猴會樹枝和石塊給自己弄一頓蜥蜴和野生腰果的大餐,在乾旱的地區,蜥蜴能為他們提供蛋白質和水分,而腰果則富含脂肪和礦物質,既能補充營養,也是絕佳的小零嘴。
在你狂吃各種垃圾食品的時候,人家小猴子已經邁向了營養均衡和健康飲食的養生之路。
然而,想要取得這些食物,並不容易。
為了躲避天敵,鬍鬚捲尾猴一般都會選擇群居,猴群大多在懸崖頂部的洞穴中過夜,這意味著它們每天都要從陡峭的懸崖上爬上爬下,徒手攀巖下降200米後才有可能找到食物。
同樣費力覓食的還有趁著深夜,在猛獸林立的自然公園奪命狂奔的蓬尾嬰猴,為了吃到一口甜甜的花蜜,過五關斬六將,也是拼了老命了。
這是蓬尾嬰猴的高能量飲料,能讓它們整個晚上精力充沛,效果不亞於兩瓶紅牛。
有使勁九牛二虎之力覓食的憨憨,就有使巧勁兒另闢蹊徑的小機靈鬼。
獅尾猴,可以說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從別的小朋友手裡搶吃的,那叫一個不講理。
在波羅蜜成熟的季節,獅尾猴迎來了一年中過足嘴癮的時段。
但菠蘿蜜在完全成熟前是無法食用的,更尷尬的是,愛吃菠蘿蜜的獅尾猴並不能分辨出哪個果實是可以吃的。
不過他們身邊有個好(xiao)幫(ke)手(lian)——印度巨松鼠。
這些小傢伙有著敏銳的嗅覺,能找出熟透的果實。獅尾猴時刻留意著巨松鼠的一舉一動,待它找到能吃的菠蘿蜜時,用猴爪子拍大松鼠的臉,把食物搶過來。
就算它們吃飽了,獅尾猴也不願意讓大松鼠安心吃點殘羹剩飯,還要跑到樹上去撩撥人家,真是猴中的手欠王者。
同樣是追求自己喜歡的食材,食蟹猴就斯文得多。
臨近泰國東海岸的韓美島,礁石上生長著大量的牡蠣,這裡是食蟹猴的美食天堂。
和鬍鬚捲尾猴一樣,它們也掌握了一種特殊工具的竅門——用比較尖的石頭將牡蠣敲擊下來,再用更硬的石塊將貝殼雜碎,食用裡面鮮美的汁肉。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不管是腰果還是貝殼,選擇和使用石頭都需要後天的學習。別看只有輕輕的一砸,這種技術性操作需要多年的練習。
石塊的大小,砸下去的角度,如何不砸到手,都需要慢慢地摸索練習。
這些靈長類動物天生並不具備這些能力,年幼的猴子會向會使用工具的長輩學習,讓技能代代相傳。
除去對美味的享受,這種尋覓食物的勇氣執著和對工具的學習使用也是它們能夠在各種惡劣變化的環境中,不斷適應並生存下來的原因。
▼
育嬰達人
繁衍後代是地球上許多生物逃不掉的命運,靈長類動物自然也是。
作為一種聰明且看重家庭的物種,它們的帶娃方式可謂多種多樣,絕對稱得上自然界的育嬰達人。
藍眼黑美狐猴是典型的雌性喪偶式帶娃類型。
生育高峰期時,每隻雌性狐猴懷中都抱著一隻幼崽,每日餵奶、清理孩子的毛髮,忙的不可開交。
成年狐猴不願意放過任何一個可以休息的機會,但是熊孩子們可不這麼想——我不管你睡不睡,反正我不睡。
看著焦頭爛額的雌猴,雄性藍眼黑美狐猴躲在一旁,圖個清淨,留下伴侶獨自應對鬧騰跳脫的幼崽們。
猴媽媽半睜著眼睛的無奈樣兒,像極了絕大多左右不了孩子又指望不上丈夫的辛酸老母親。
真是隔著物種都能感受到她的崩潰。
相比之下,山地大猩猩爸爸就負責任得多。
山地大猩猩家族生活在非洲中部的威龍加火山山脈中,是世界上體型最大,也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
正值壯年的銀背大猩猩身材魁梧,體重是人類的兩倍多,是最小靈長類動物的4000多倍。它戰鬥力爆表,以一猩猩之力守護著整個家族的安全,適當之無愧的森林霸王。
但是,不是每個家族成員都會對威嚴的首領表現出應有的敬意。
毛茸茸的小猩猩就時長拽著樹枝在老爸面前晃來晃去,時不時還故意對著老爸的臉來一套左勾拳有勾拳,完全將這位叢林霸主當成自己的猩肉沙袋、攀爬架、敲打樂器甚至是蹦蹦床。
超級猩爸非常無奈,但又能怎麼辦呢,自己生的兒子,打也不能打,罵也不能罵,也只能寵著嘍。
有研究表明,懂得關愛寶寶的大猩猩父親,更能夠吸引雌性伴侶的關注,其後代數量是其他不照看寶寶的父親的5倍左右。
在山地大猩猩強硬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溫柔的內心,又攻又暖,放人類裡也是不可多得的好男人,難怪那麼多雌性願意給它生猩猩。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爸媽都不想帶娃,咋辦?
這一點,生活在馬來西亞的鬱烏葉猴給出了幾近完美的解決方案——家族群帶娃。
這是一個關係緊密的靈長類家族,嬰兒對它們來說至關重要,一出生就有一身金色的靚麗皮毛,長大後,不需要父母親保護了,才會變成灰黑色。
在鬱烏葉猴家族,寶寶看護職業是個十分搶手的活兒,數量眾多的親戚們都想來看護一下金黃色的小嬰鵝,不斷從別人手中將孩子搶到自己懷裡照看。
動作看似粗魯,但猴媽媽卻並不關心,因為這能幫助新生兒和猴群建立緊密的聯繫,從而使它們更願意提供保護,加強整個家族的親密度。
這種家庭觀,是很多靈長類動物與生俱來的情感和種族依託,也是它們對抗危險,繁衍生息的根本保障之一。
被花豹咬傷的黃狒狒能死裡逃生,靠的是家族後援團的抵達,幫它暫時拖住震懾住了形單影隻的豹子。
只有松鼠大小的金頭獅面狨,能在危險的叢林中自由穿梭尋覓食物,靠的也是家族的配合和長輩對小輩的經驗教授和保護。
靈長類動物有著聰明的頭腦和溫情的內心,它們極具學習力的一代代傳承著前輩留下來的生存經驗和能力,並慢慢地加以改善,像極了進化中的人類。
然而,這個世界的變化太快了,快到就算靈長類動物逐漸學會使用工具、學會用手勢表達意思,也很難好好的生存下去。
調查表明,自2001年起,印度尼西亞的原始森林,正以每天十個足球場面積的速度消失;馬達加斯加95%的狐猴瀕臨滅絕;印度獅尾猴居住的森林也逐漸被農田淹沒…
靈長類動物熬過了幾千幾萬年的自然磨練,最終卻在人類這種靈長類動物面前面臨絕種的威脅。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人類不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也不會是最後獨存的一種。
靈長類動物是我們最近的親戚,如今,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我們人類,只有真正了解它們,才能保護它們的未來。
原標題:《大聖,是你嗎?神奇的靈長類動物大集合,快來pick你的款!》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