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秋鳳 實習生 張弋凌宇
11月24日,以「創新科技 川港合作新動力」為主題的「創新升級·香港論壇」在成都開幕。30餘位川港大咖通過線下大型論壇、研討會、交流活動、以及在線同步直播與在線展覽等方式,圍繞不同領域展開討論,拓展川港合作機遇。
據悉,此次論壇是疫情發生以來,在「川港合作會議」機制框架下開展的首個重大經貿交流活動。
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與香港城市大學成都研究院籤署科技合作協議
川港合作機遇
香港科研力量融入雙城經濟圈建設
近年來,川港合作密切。據了解,目前香港企業已有5000多個項目在四川落地,產業逐漸多元化。香港貿易發展局中國區總代表鍾永喜表示,川港已經從簡單的單向投資變成雙方合作。
「四川的很多企業已經具備國際化的條件,他們的產品出口到了世界各地,往後會有更多的企業要走上國際。」鍾永喜向記者介紹,目前四川省已有三十幾家企業到香港上市,香港的融資平臺在川企國際化過程中起到了明顯作用。他希望未來除了引進港商駐蓉,也可以更多地讓四川企業走出去,為四川企業的國際化保駕護航。
香港貿易發展局總裁方舜文表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躍升為國家第四個戰略經濟圈,成為國家重要的經濟及科技創新中心,這正好與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際級科技創新中心的願景不謀而合。
在香港城市大學成都研究院副院長馮灝看來,香港高校的科研力量在全世界都是很強的,高科技研發力量可以充分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施展拳腳。
香港城市大學成都研究院副院長馮灝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香港應加大宣傳力度。」鍾永喜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能為港商帶來巨大機遇,但部分港商對此的了解程度還有待加強。
成都創業者王宇帆曾在香港城市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在畢業後將自己在運動健康方面的研究轉化為了創業項目。他希望可以舉辦更多的宣傳活動,讓更多的大灣區創業者了解關於成都創業的資訊,瞄準四川的海量潛在市場,將先進的科研成果帶回四川,創造社會價值。
據悉,四川將不斷深化對港的開放合作,特別是加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與粵港澳大灣區、泛珠三角區合作等國家戰略的協同聯動,對標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以最大的誠意、最優的政策、最佳的服務為香港企業和機構來川投資興業提供支援和幫助。
川港合作項目
動物健康研究中心即將投入使用
在活動現場,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與香港城市大學成都研究院籤署科技合作協議,雙方約定發揮自身優勢在產學研等方面拓展合作,服務兩地社會經濟發展。
「我們今年重點打造了動物健康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學成都研究院副院長馮灝介紹到,四川是農業大省、養殖業大省,在動物疾病的預防防控方面需要很多的高科技力量。香港城市大學在動物健康研究方面走到了前列,四川省政府通過科技廳跟香港城市大學一起商討,共同把四川在家禽和動物養殖、疾病預防防控方面的工作能夠結合起來。目前,研究中心實驗室已經建成,正在進行各樣環評工作,很快將投入使用。
「以前的高校教授是以學術研究為主,以實驗室研究為主,現在教授們都已轉變觀念。特別是香港城市大學的教授們,他們不光在學術研究做得很好,更重要的是將自己的成果能夠真正轉化到企業中去。」馮灝認為,科技成果一定要落地轉化。
此外,香港城市大學成都研究院已經在逐步引入其在先進材料電子信息等方面的優勢。目前,香港城市大學成都研究院已經與晶準生物醫學(深圳)有限公司以及跡動未來等公司聯合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將企業的市場優勢、運營模式優勢和高校的科研力量結合起來,促進產學研一體化,也通過科技成果結合與四川的產業結合起來。
據悉,香港城市大學成都研究院於2017年5月正式投用,是香港城大在內地西部地區設立的首個研究院。目前,研究院圍繞新媒體藝術、虛擬實境、智慧城市、動物醫學等研究方向,引進粵港澳大灣區高層次研究團隊,建成動物健康研究中心、虛擬實境技術創新應用中心等科研中心及實驗室5個,匯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91人,申報多項縱向及橫向科研項目和專利,成功為本地引進16家科技創新企業及2個粵港澳大灣區頂尖創新團隊,為地方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了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