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蟲夏草被食藥監踢出保健圈:不能作為保健品原料

2021-01-09 招多多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發布消息,停止冬蟲夏草用於保健食品的試點工作。

那麼,為什麼這次突然要停止冬蟲夏草試點工作呢,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總局局長畢井泉這樣解釋:冬蟲夏草屬中藥材,並不是藥食兩用,因此不能作為保健品原料。

通知發給的對象是北京、江西、湖北、廣東、青海省(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及總局保健食品審評中心。

但在2012年8月,國家食藥監總局曾下發關於《冬蟲夏草用於保健食品試點工作方案》,要求高效開發利用冬蟲夏草資源,推動高端科技含量保健食品的研發。

每千克身價高達幾十萬的冬蟲夏草到底是食品?藥品?還是保健品?這個在中草藥裡炙手可熱的「明星」,「身份」為何如此撲朔迷離,命運又為何數度「反轉」。

為何被踢出保健品?

2018年2月4日,國家食藥監總局下發關於冬蟲夏草類產品的消費提示,該提示稱,近期,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組織開展了對冬蟲夏草、冬蟲夏草粉及純粉片產品的監測檢驗。

檢驗的冬蟲夏草、冬蟲夏草粉及純粉片產品中,砷含量為4.4~9.9mg/kg。長期食用冬蟲夏草、冬蟲夏草粉及純粉片等產品會造成砷過量攝入,並可能在人體內蓄積,存在較高風險。

蟲草≠冬蟲夏草

中國傳統的中醫藥學和我國絕大多數學者所指的冬蟲夏草,是特指麥角菌科冬蟲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主蝙蝠蛾科昆蟲冬蟲夏草蝙蝠蛾幼蟲屍體的複合體,主產於四川、青海、西藏、雲南等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草甸中。其他500多種蟲草屬真菌寄生並能產生子座的菌物結合體都只能稱作蟲草。

1951年,德國科學家Cuningham等觀察到被蛹蟲草寄生的昆蟲組織不易腐爛,隨後從中分離到一種腺苷類活性物質,確定其結構式為3'-脫氧腺苷,命名為蟲草菌素,又稱蟲草素,1960年已經實現了全化學合成。

蟲草素被認為是冬蟲夏草的功效成分或標誌性成分,但其實蟲草酸就是甘露醇——一種非常普通而便宜的化工產品,被廣泛用於食品、藥物當中,一千克幾十元而已。

身價暴漲

在野外,幼蟲被侵染又長成冬蟲夏草的機率很低,因此天然冬蟲夏草資源很稀缺,人工培植也還沒有獲得成功,每年全國總產量僅80~150噸。隨著需求增長,冬蟲夏草的價格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上升。

1983年,上等冬蟲夏草的價格漲到了300元/千克,而同一時期長白山區的人參每千克在60~80元左右,這個價錢相當於當時一個工人一個多月的工資。

1990年左右,冬蟲夏草價格漲至平均1000元/千克。相反,人參價格降至50元/千克。

2003年非典時期,傳言吃冬蟲夏草能增強免疫力,甚至能包治百病,蟲草一夜之間變成「神草」,引發市場狂炒,其價格一路暴漲,上等冬蟲夏草價格從幾千元/千克猛漲到1.6萬元/千克。從此,冬蟲夏草正式步入「奢侈保健品」行列,計價單位也從「千克」變為「克」。

之後的2005年和2006年,冬蟲夏草價格持續走高,在2007年時價格更是攀上了歷史性巔峰,其中每千克2000條規格的冬蟲夏草每千克高達20萬元。

2008年,由於金融危機影響,蟲草的銷量嚴重受挫,當年均價下降了40%左右。到了2010年和2011年,受生態破壞和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不少冬蟲夏草產區出現減產,有的地區減產幅度甚至高達40%,供應萎縮使冬蟲夏草行情再次上漲,價格重新一路飛漲。

2011年7月,蟲草價格超過2007年的歷史最高點,「西藏商城」顯示,2200條規格的冬蟲夏草批發價18.2萬元/千克,而1800條規格的則達到21萬元/千克。此後,冬蟲夏草價格一直穩中有升。

經歷了多事的2015年和2016年,冬蟲夏草的價格持續走低。從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信息中心官方網站中藥材天地網上可以看到,2000條/千克規格的冬蟲夏草,青海產地價格從2015年4月的21.8萬元/千克,降至最近價格18.6萬元/千克,西藏市場價格則由21萬元/千克降至16萬元/千克。

儘管如此,四十年來,冬蟲夏草價格飛漲了近萬倍,而冬蟲夏草中的「極品」——極草5X冬蟲夏草價格則更為驚人,在其官網上一瓶極草5X冬蟲夏草純粉片—雙層片,售價達16900元。

極草號稱100%冬蟲夏草,按照一瓶45片、每片0.35克規格,可折算其價格每千克超過100萬元。

市場亂象

近年來冬蟲夏草的身價一路飛漲,導致冬蟲夏草保健食品市場也爆發了不少亂象,不法商家藉機用其他菌種假冒冬蟲夏草,謀取暴利;一些推銷員更是誇大其詞,稱保健品具有「抗癌防癌的功效」。有業內人士分析,除了畢井泉回應的理由外,冬蟲夏草市場的亂象最終促使有關部門痛下決心。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姚一建經過檢測,告訴媒體真相:根據實驗室檢驗的結果,它叫做彎頸黴,與冬蟲夏草是不同的物種,沒聯繫。

事實上,對於冬蟲夏草的功效,一直沒有較高級別的論文證據支撐,這是業內共識。

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認為,相關市場亂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標準。相關監管部門加大監管,我們的食品市場才得以規範,消費者權益才能得到保障。

|來源:中宏網

近期精選

1、害死19萬美國人的「鄉村海洛因」,為何在中國這麼搶手?

2、乾貨 | 一位經銷商20多年運作貼牌產品的7點實戰經驗分享

3、消費者投訴牽出案值12億元大案,只因「保健食品」含致命禁藥

4、這次動真格了!這個地方對保健品店面又是臥底、又是監控的...

5、「網紅」減肥藥成毒藥 已有4人疑似服用後喪命!

6、起底假保健品黑鏈:藥量全靠估計 刷單速成爆款

【360健康產業網】中國最大的

健康產業招商網

--360健康產業網是專注

從事健康與養老產業的服務平臺

為客戶提供360度全方位、多元化解決方案,打造立體化品牌塑造及營造模式

掃一掃

幫你推薦好項目

幫你精準招商

相關焦點

  • 原國家食藥監總局: 將冬蟲夏草踢出保健品圈子
    原國家食藥監總局: 將冬蟲夏草踢出保健品圈子金羊網-新快報  作者:黎秋玲   2018-05-29 ■新快報記者 黎秋玲 國家停止冬蟲夏草保健品試點工作2018年3月8日,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發布關於停止冬蟲夏草用於保健食品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2012年8月,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印發了《冬蟲夏草用於保健食品試點工作方案》(國食藥監保化〔2012〕225號),要求試點企業按照要求組織開展試點相關工作。
  • 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兩次發文: 將冬蟲夏草踢出保健品圈子
    ■新快報記者 黎秋玲 ■製圖:廖木興 國家停止冬蟲夏草保健品試點工作 2018年3月8日,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發布關於停止冬蟲夏草用於保健食品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2012年8月,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印發了《冬蟲夏草用於保健食品試點工作方案》(國食藥監保化〔2012〕225號),要求試點企業按照要求組織開展試點相關工作。
  • 冬蟲夏草被食藥監局踢出「保健品」之列!長期服用或致砷中毒
    冬蟲夏草,或許很多人「未見其名先聞其聲」,在保健圈有著很高的地位,與天然人參、鹿茸並列為中國三大滋補品 冬蟲夏草的形狀像一條蠶,通常有3-5釐米長,呈土黃色,全身環紋明顯,有8對足,質地脆弱,容易折斷。 冬蟲夏草之名貴,很多人拿它當保健品,用來食補。事實上,食品、藥品、保健品……冬蟲夏草究竟歸屬哪一類,2001年以前這個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 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兩次發文: 冬蟲夏草不屬於保健品
    市民又該如何正確看待作為中藥材的冬蟲夏草呢?對於冬蟲夏草的監管還面臨著哪些問題?業內人士表示:冬蟲夏草打著保健品旗號過度宣傳的亂象需要整治,但作為有長期使用實踐的傳統滋補中藥材,其功效也不能盲目否定,建議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此外,記者注意到,目前對於冬蟲夏草的砷含量,暫未有明確的國家標準,加之在產業鏈前後端,冬蟲夏草兼具的「農副產品」與「藥材」雙重屬性,也給監管帶來了更多挑戰。
  • 食藥監總:長期食用冬蟲夏草或中毒
    記者獲悉,這項試點的本意,是引導符合條件的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在冬蟲夏草資源得到合理保護的前提下,高效開發利用冬蟲夏草資源,推動高端科技含量保健食品的研發。目前,國家食藥監總局網站能查到的冬蟲夏草保健品僅19種,但在各大電商網站,上千種蟲草保健品在銷售,很多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高價商品,也沒有正規的保健食品批號。
  • 食品、藥品、還是保健品?起底冬蟲夏草
    事實上,對於冬蟲夏草的功效,一直沒有較高級別的論文證據支撐。其實,早在2001年,衛生部就已明令限制把冬蟲夏草這類國家二級保護物種作為保健食品原料,保健食品中的冬蟲夏草應以冬蟲夏草菌絲體蝙蝠蛾以青黴替換。2005年,接手保健品監管的國家食藥監總局進一步明確,保健食品的原料使用了冬蟲夏草的,應以人工繁殖的菌絲體予以替換。2008年,極草按食品類產品許可證制度上市。
  • 藥監局兩次發文:將冬蟲夏草踢出保健品圈子,冬蟲夏草神話要''涼涼...
    冬蟲夏草歷來被視為保健珍品和尊品,每年四五月是新鮮冬蟲夏草的採摘、銷售旺季。不過,繼2016年2月4日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於停止冬蟲夏草用於保健食品試點工作的通知」後,又於2018年3月8日在其官網再次發布該通知,兩次將冬蟲夏草踢出保健品圈子。
  • 冬蟲夏草被踢出「保健品」行列!一個「中囯式」大騙局的終結
    2018年3月8日,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官網發布消息,停止冬蟲夏草用於保健食品的試點工作。這從側面說明,冬蟲夏草已被「請」出保健品行列。種保健品不保健,千萬別花冤枉錢了!》 但2016年,受原食藥監發布的《提示》影響,「極草」也被食藥監叫停退市,青海春天因此「大傷元氣」。
  • 食藥監總局叫停"極草" 蟲草失去保健品試點資格
    3月29日晚,青海春天發布公告稱,公司業績貢獻佔比9成的主營產品「極草」,作為「綜合開發利用優勢資源的試點」以及「冬蟲夏草用於保健品的試點工作」身份,均已遭到國家食藥監總局取消。至此,極草不再具有任何合法生產經營的身份。  政策「黑天鵝」帶來的衝擊正在發酵。除青海春天預計預虧外,機構投資者和中小股民也將承擔「利空」對股價的壓力。3月30日,已有投資者表示,準備進行法律維權。
  • 別拿「冬蟲夏草」當保健品吃了 它重金屬超標、有毒
    但很少有人會把它和冬蟲夏草聯繫在一起。「冬天是蟲,夏天是草,冬蟲夏草是個寶。」在老百姓心目中,冬草夏草是具有神奇療效的稀世珍品,長期服用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力。這個觀念得改改了,告訴爸媽:別再把冬蟲夏草當保健品。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食藥監總局)通告:長期食用冬蟲夏草、冬蟲夏草粉及純粉片等產品會造成砷過量攝入,並可能在人體內蓄積,存在較高風險。
  • 每千克超過10萬元的冬蟲夏草,被食藥監局拉下「神壇」
    專家提醒:冬蟲夏草不屬於藥食兩用物質   每年四五月是新鮮冬蟲夏草的採摘、銷售旺季,然而你可知道,長期食用冬蟲夏草可致重金屬砷超標,食用不僅不保健連安全性都無法保證?國家停止冬蟲夏草保健品試點工作  為什麼會停止冬蟲夏草用於保健食品的試點工作呢?  官方解釋稱:冬蟲夏草屬中藥材,並不是藥食兩用,因此不能作為保健品原料。
  • 冬蟲夏草不再是保健品而是一味藥,亂用副作用堪比……
    就在僅僅兩個月之前,2018年11月20日,原食藥監局發出通知,要求停止冬蟲夏草用於保健食品。其實早就在2016年2月4日和2018年3月8日國家就已經兩次發文,發布停止冬蟲夏草用於保健食品的試點工作。很多人聽到這個新聞之後開始懷疑冬蟲夏草對我們的身體有害,或者覺得冬蟲夏草是另一種營銷騙局,那麼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 冬蟲夏草是好藥,但不可亂用!中醫推薦4種養生搭配
    不過,3月8日,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官網(CFDA)發布關於停止冬蟲夏草用於保健食品試點工作的通知,冬蟲夏草「保健品」身份被打入冷宮。那麼,冬蟲夏草究竟能否作為保健品服用,它的確切功效又有哪些?實際上,自2010年以來,原國家食藥監就出臺了不少文件明確冬蟲夏草的應用,並對冬蟲夏草的藥用風險做出提醒。
  • 冬蟲夏草=包治百病黃金草?又是謠傳!
    近些年來,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養生保健已經不僅僅是老年人的專屬關注重點了,如今注重養生的人群已經呈現出一個年輕化的趨勢,也從而形成了一個「養身保健」的潮流。就拿冬蟲夏草來講吧,這種特殊的保健品近年來逐漸被「神話」,甚至傳出「冬蟲夏草=包治百病黃金草」的言論。真是這樣嗎?今天亮健好藥君就來詳細為大家介紹一下。
  • 生物科普:究竟什麼是冬蟲夏草
    2001 年,衛生部本著環保目的,命令限制冬蟲夏草這類國家二級保護物種作為保健食品原料。2009 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組織專家討論後也表示,冬蟲夏草作為食品長期服用的安全數據尚不明確,暫不建議作為食品原料使用。
  • 麵粉黃花菜根粘合成「冬蟲夏草」
    提取過有效成分的藏紅花,用色素染色後繼續售賣;麵粉加黃花菜根用模具粘合後,竟製成「冬蟲夏草」……昨天,市食藥監局舉行公眾開放日活動,邀請市民參觀食藥安全檢測機構以及白敬宇、桂花鴨等知名食品藥品企業,科普食藥安全知識。食藥監部門負責人介紹,檢查中發現的這些假藥,多來自網絡銷售或者旅遊景點內的不法商販,市民買藥應儘量選擇正規渠道。
  • 冬蟲夏草列為易危品種 過度挖掘致使資源萎縮
    在第三方醫藥服務平臺麥斯康萊創始人史立臣看來,《紅色名錄》的發布意味著保健產品將不會再有新的審批,不屬於藥食同源的冬蟲夏草未來市場受限會很大。「冬蟲夏草菌已被列為『易危』級別,政府基本不會再鼓勵生產以它為原料的保健食品,現有的冬蟲夏草保健食品有效批文延期的難度也將增大。」
  • 起底冬蟲夏草:一個「中國式」大騙局!
    2005年,接手保健品監管的國家食藥總局進一步明確,保健食品的原料使用了冬蟲夏草的,應以人工繁殖的菌絲體予以替換。2008年,極草以食品類產品許可證上市,當時產品外包裝上顯示為「青衛食證字(2008)第630000-400025號」。
  • 食藥監總局:禁止食品或保健品添加「西地那非」
    食藥監總局:禁止食品或保健品添加「西地那非」 原標題:   新華網北京5月16日電(胡可璐)近日,有媒體報導,不法分子受利益驅動將「偉哥」主要成分西地那非摻入玉米粉中,製成大量號稱具有壯陽作用的非法產品。
  • 冬蟲夏草重金屬超標被國藥監明令禁止,吃蟲草含片不如吃人參膠囊
    直到2016年2月,國家食藥監總局(CFDA)當頭棒喝,冬蟲夏草的春天戛然而止。 2月4日,CFDA發布《關於冬蟲夏草類產品的消費提示》稱,如果長期食用冬蟲夏草及純粉片等產品,會造成砷的過量攝入,並可能在人體內蓄積,存在較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