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是否被Netflix出品的新劇《愛、死亡和機器人》刷屏了?
《愛,死亡和機器人》被國內網友親切地稱為《愛死機》,它由18部獨立動畫短片組成,每集時長6至17分鐘不等。因為有《搏擊俱樂部》導演大衛·芬奇和《死侍》導演蒂姆·米勒擔任監製,未開播先受到期待。
這18集的題材橫跨科幻、恐怖、荒誕、懸疑和喜劇,賽博朋克、暗黑等元素突出,而且找來世界各地的動畫團隊參與製作,畫風多變,視覺效果相當刺激。
和以往相比,看似這是一次習以為常的新劇「冒尖」,卻猶如頑石墜湖般,激起的漣漪在不斷敲打著影視製作的邊界和流媒體對內容接收的程度。
作為流媒體巨頭,一向看重內容庫擴充的Netflix,這次的出手,換來的是IMDb評分9.0,豆瓣評分9.3的高分成績。
一道來自Netflix的午夜甜點
18個故事,情節沒有任何關聯,時長簡短且風格迥異,卻依然能夠完成敘事完整的重任。
觀眾在短短幾分鐘裡,視覺受到雙重衝擊:一是創造性的實驗性鏡頭,包含大量暴力美學、科幻、波普藝術、漫畫等元素;一種是畫風多變的混合,包含賽博朋克、真人CG、漫畫格、東方式蒸汽朋克、定格等多樣的動畫形式。
每一個小故事幾乎都有小說改編的藍本,都可以擴充為一部完整的影視作品。
18個精神內核獨特的故事,唯一的聯繫是主題:愛,死亡和機器人。
一個個架空的世界,背後卻有著流行文化的藍本。其中,《桑尼的憂傷》突出了女性的自我救贖;《變形者》講述了種族歧視;《冰河時代》、《秘密戰爭》、《機動裝甲》等雖然站的角度不同,但突出了戰爭帶給人類的殘酷;《三個機器人》、《齊馬藍》、《盲點》又是在講述的是人類和機器的根本性撕裂,即賦予機器足夠的自由意識。
這是一塊自由的畫布
在西南偏南大會(SXSW)接受採訪時,蒂姆·米勒還原了整個項目的製作過程:
兩位監製先選定18個故事劇本,再根據建議時長、動畫風格和預算找到合適的製作團隊,前後花了兩年半時間。這個過程中,Netflix對內容創作沒有任何幹預,《愛,死亡和機器人》就成了一塊自由的畫布。
之前,蒂姆·米勒和大衛·芬奇就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匯集起世界各地不同藝術家、動畫人、製作公司,將不同篇幅、不同畫風的動畫集合在一起。二人的一拍即合,卻得到的是來自平臺的無數次拒絕。
這一次,他們終於等來了機會。
這18部動畫短片,匯聚了來自美國、法國、加拿大、匈牙利等國家的頂級動畫製作團隊,他們又組成了18個創作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部動畫短片。
《愛、死亡與機器人》的爆紅,除了超高的製作水平和優良的劇本外,更重要的其實是概念。有人表示,這是一次革命。
其實,「短小精幹」的製作方式已經開始逐步成為內容風口。觀眾的習慣、資本的走向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這類劇集成為主流的趨勢。
創作者個個都是業內大牛
在幕後,18個製作團隊個個都屬頂級,其中不少團隊曾製作過不少優秀的作品,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膜拜這些大神們。
第1集《桑尼的優勢》:劇本是來自英國科幻作者,比較喜歡創作太空歌劇。幕後製作的動畫公司是blur studio是世界頂級的創作工作室!該工作室成立於1995年,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負責過《阿凡達》、《變形金剛》等大片的後期,「魔獸」,「古墓麗影」兩大遊戲大IP的動畫也是他們的傑作。另外,Blur Studio還製作過熱門手遊「王者榮耀」CG動畫短片。除了本篇,blur studio還製作了第4集《機動裝甲》、第10集《變形者》、第15集《盲點》、第16集《冰河時代》。總共製作了5集,佔了本季的近1/3,可謂是實力雄厚。
第2集《三個機器人》:劇本作者是John Scalzi,憑藉寫過《星際迷航-紅衫》,拿了2013年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幕後製作團隊是blow studio,來自於西班牙的特效和動畫工作室,成立於2011年,參與過很多世界頂級的動畫項目。第6集《當酸奶統治世界》也是blow studio的作品,blow studio也成為了本季作品第二多的工作室。
第3集《證人》:是不是覺得畫風很眼熟?沒錯,劇本和風格都是由《蜘蛛俠:平行宇宙》前藝術總監Alberto Mielgo來操刀!喜歡玩藝術個性的小夥伴一定會喜歡這一集。
第5集《噬魂者》:很法漫風格的一部作品,幕後的創作團隊是Studio La Cachette,這個團隊曾成功製作了《Kairos》的動畫。
第7集《裂縫以外》:幕後製作團隊是unit-image,這又是一家世界頂級特效和動畫工作室,他們做的案例包括《沉沒之城》、《戰神4》等遊戲的CG。
第8集《祝有好收穫》:幕後製作團隊是reddog.c.h,一家來自韓國的主營二維的動畫工作室,曾製作《西行默示錄》、《HOLD ON》、《ELVES》等遊戲設定。
第9集《垃圾場》:幕後製作團隊是Able&Baker,又是一家世界頂級的特效和動畫工作室,曾製作《Lion_final》、《TRAIN ID》等動畫。
第11集《幫手》:幕後製作團隊是axis studios。
第12集《古魚復甦》:幕後製作團隊是platige image。
第13集《幸運十三》:幕後的製作團隊是imageworks,索尼動畫工作室也直接參與的Netflix的項目。
第14集《齊馬的作品》:幕後製作團隊是passion-pictures。
第17集《不一樣的歷史》:幕後製作團隊是sun creature。
第18集《秘密戰爭》:幕後製作團隊是digicpictures。
Netflix去年超130億美元搞原創
其實, Netflix,在投資《愛,死亡和機器人》的時候其實也沒有底氣。
財大氣粗的Netflix,2018年在原創內容上投入超過130億美元。這背後的決策,大部分來自對用戶數據和偏好的分析——以當年一炮而紅的《紙牌屋》為例,Netflix是因為發現訂閱用戶對「大衛·芬奇導演」和「凱文·史派西主演」感興趣,才決定買下製作。
注重用戶的體驗,是Netflix一直恪守的原則。
值得注意的是,一向鍾情於大數據精準定位目標受眾的喜好的Netflix,這次在對《愛、死亡和機器人》的推薦上,進行了用戶可以隨意選擇播放次序的嘗試。
Netflix發言人回應稱:「我們希望以不同的方式展示連續劇中的不同劇集,看看什麼樣的方式對我們的會員有效。」流媒體的競爭內容庫當然很重要,如何給用戶提供更便利的體驗也很關鍵。
對於依靠訂閱作為唯一收入的Netflix來說,提供獨一無二的優質內容,既可以加強用戶粘性,培養觀眾對於平臺的依賴;也為通過多樣的內容增加收入和更多的用戶訂閱數。
事實上,《愛,死亡和機器人》並不是 Netflix 投資的第一部動畫作品,也不會是最後一部。
早在2015年,Netflix登錄日本市場,開始購買動畫的網絡獨播權,甚至參與投資製作。目前,Netflix手握獨播權的動漫作品數量超過30部,已經播映的《哥斯拉:怪獸行星》和《惡魔城》等,都獲得了不少好評。
如此大手筆進軍動畫內容,原因之一是,歐美的動漫粉絲是一片未開發的藍海。Netflix數據顯示,平臺上超過一半的用戶會觀看日本動畫,而這些觀眾90%以上來自日本以外的市場。
另一方面,Netflix跟HBO和Amazon的競爭仍然熱烈,而蘋果和成功收購福克斯的迪士尼也要進軍流媒體。
目前,從《愛,死亡和機器人》的關注度和口碑看來,這場「豪賭」實驗效果似乎還不錯。
綜合虎嗅、豆瓣、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