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2020-07-29 物理前沿探索者


關於光的本質問題,歷史上主要有牛頓&34;和惠更斯&34;兩種觀點,波動說在解釋光的幹涉衍射現象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於大部分人認為微粒說無法解釋光的幹涉衍射現象導致微粒說退出了歷史舞臺。作為微粒說的堅定支持者,之前我們用微粒說定性分析了衍射條紋的產生原因,但沒有用數學公式作定量分析,本文我們將補上這一短板並分別介紹波動說和微粒說對光的衍射現象的的不同解釋,從而爭取更多的人投入微粒說的陣營。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一)波動理論和微粒假說對光衍射現象的不同解釋。我們知道,在通常情況下光總是沿著直線傳播的,但是當光通過窄縫(或小孔)後會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不連續的亮紋),波動理論把這種現象稱為衍射現象。光的衍射現象是指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或小孔時偏離直線傳播路徑而繞到障礙物後面傳播的現象,簡單地說就是光線拐彎了。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如圖,波動理論把光通過窄縫(或小孔)形成的圖案稱為&34;,認為這個圖案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明條紋,另一部分是暗條紋(雖然是廢話但是這裡還要強調:光子沒有到達的地方叫&34;)。波動理論認為光波通過窄縫後在某些位置疊加後相互加強就出現亮條紋,在某些位置疊加後相互抵消削弱就出現暗條紋。波動理論認為光子通過窄縫(或小孔)以後在屏幕上形成的是明暗相間的條紋。

微粒模型則認為光的衍射是光子在引力作用下運動狀態不連續改變造成的,亮條紋是光子能夠到達的地方,而&34;是光子到達不了的地方,所以&34;並不是真正的&34;。也就是說,光子通過窄縫(或小孔)以後在引力作用下其運動狀態發生了不連續的變化從而形成了不連續的亮條紋,微粒模型認為光子通過窄縫(或小孔)以後在屏幕上形成的圖案是不連續的亮條紋。光子在通過窄縫時在縫的引力作用下發生一定的偏轉到達屏幕上特定的位置,由於光子能夠同時吸收特定數量的引力子並且產生特定的偏轉量由此形成不連續的亮紋(如吸收10000個引力子形成第一條亮紋、吸收20000個引力子形成第二條亮紋、吸收30000個引力子形成第三條亮紋等等)。不管怎麼樣,把光通過窄縫(或小孔)形成的圖案稱為&34;也好,稱為&34;也好,都只是叫法上的不同,並不影響我們對衍射現象的研究,雖然我們認為把光通過窄縫(或小孔)形成的圖案稱為&34;更加符合實際,但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認同&34;這一用法的就讓他們去用好了。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二)光的衍射條紋的特點。一是衍射條紋是明暗相間分布的,位於中央的亮條紋寬度最大,約為其它亮條紋寬度的兩倍,並且中央亮條紋兩側的亮條紋是對稱分布的。

二是不同衍射條紋亮度不同。一般來說,中央亮條紋的亮度最大,中央亮條紋兩側條紋的亮度隨著條紋離開中央亮條紋距離的增加而迅速減小。中央亮條紋的亮度>第一條亮條紋的亮度>第二條亮條紋的亮度>第三條亮條紋的亮度>……>第N條亮條紋的亮度。

三是縫越窄衍射條紋越向兩邊伸展,其亮度分布也越均勻,縫越寬中央亮亮紋兩側的亮條紋亮度越小;當縫足夠寬時中央亮亮紋兩側的亮條紋就會消失。

四是不同頻率的光子通過同一條單縫形成的亮條紋寬度不同,光子頻率(能量)越大亮條紋寬度越窄,光子頻率(能量)越小亮條紋寬度越寬。如紅光的衍射條紋寬度就大於紫光的衍射條紋寬度。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三)波動理論對衍射現象的解釋。惠更斯在1690年提出了波動說打算與牛頓的微粒說分庭抗禮:在波的傳播過程中介質中任一波面上的各點,都可以看做發射子波的波源,其後任一時刻,這些子波就是新波前進方向的包絡面的波面。這個很不錯,至少初步解決了光繞過障礙物傳播的問題。但問題隨之而來,如下圖所示,如果波通過窄縫(或小孔)產生衍射,形成的強度如圖,可見惠更斯原理只能定性解釋波的衍射現象,不能給出光波的強度,也不能解釋衍射現象中明暗相間條紋的形成,這個解釋是很粗糙的,微粒說的支持者認為這是波動理論要翻車的節奏,。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就在波動說要翻車之際,大神菲涅耳出現了,他看見1.0版的波動理論在衍射實驗事實面前不堪大用,於是就對惠更斯原理加以補充完善,推出了加強版(2.0版)的波動理論,給出了關於位相和振幅的定量描述,提出子波相干疊加的概念,認為從同一波面上各點發出的子波,在傳播到空間某一點時,各個子波之間也可以互相迭加而產生幹涉現象。由此可見,波動理論對衍射現象的解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經過不斷補充發展完善而來的。在菲涅耳提出加強版(2.0版)波動理論砍倒牛頓&34;的大旗後,由於時代的局限&34;遲遲沒有出現帶頭大哥,於是眾多的&34;支持者作鳥獸散,甚至有人掉轉矛頭開始噴&34;。直到百年後愛因斯坦根據光電效應重新提出了光的微粒說,&34;這才揚眉吐氣開始重新佔據歷史舞臺,此是後話,暫且不表。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為了解釋光的衍射現象中&34;的形成原因,菲涅耳也是蠻拼的,他把一條縫分成了若干個波帶。為了解釋衍射現象中&34;的形成,波動理論把寬度為a的窄縫分成上下兩個半波帶,上半波帶的光線1與下半波帶的光線1在P點處的相位差為л,上半波帶的光線2與下半波帶的光線2在P點處的相位差也為л,幹涉相消形成第一條亮紋。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為了解釋衍射現象中&34;的形成,波動理論把寬度為a的窄縫分成奇數個半波帶,認為其中偶數個半波帶在會聚點P處產生的互相抵消,但剩下的一個半波帶的振動並沒有被抵消從而形成了亮條紋。


據此,波動理論&34;解釋了&34;的形成,也為波動理論拉來了一批支持者。同樣一條縫,一會要分成偶數個半波帶,一會要分成奇數個半波帶,咱書讀得少,始終弄不明白這是為什麼,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大神都是這樣解釋的。但是咱知道後來單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硬是靠實力打臉&34;,單個電子的雙縫幹涉終於戳穿了&34;的錯誤,&34;更是成了當代物理學家揮之不去的夢魘,由於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眾多狂熱者提出了&34;&34;&34;&34;等等千奇百怪的假說,然並卵沒有一個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導致當代物理學陷入停滯不前的窘境,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西方自然科學的局限。而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只有微粒假說才能做到。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四)微粒假說對衍射現象的解釋

1.0版的微粒假說。用微粒假說解釋光的衍射現象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光遇到障礙物或小孔(窄縫)時為什麼會偏離直線傳播,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就只有放棄微粒假說。在牛頓時代科技還不發達,還認識不到引力對光線的偏轉作用。上個世紀科學家就已經通過觀測證實:從遙遠星系發出的光經過太陽表面時會在引力作用下發生彎曲(引力透鏡現象),說明光子確實會受到引力作用,太陽引力作用可以使光線偏離原來的運動軌跡;據此推理,既然引力作用可以使光線偏離原來的運動軌跡,由於窄縫兩邊是由物質實體組成的當然存在引力作用,所以光通過窄縫發生彎曲(偏轉)這個觀點至少在理論上是可行的。所以我們認為光的本質屬性是粒子性,光經過小孔或者單縫後偏離直線傳播是縫引力作用形成的。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看到這裡,有人會說好吧,暫且承認引力作用會造成光線彎曲偏轉,但是怎樣解釋引力作用會讓光線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呢?這麼簡單的解釋不會沒有人想到吧?如果認為光是一種微粒並且會在引力作用下會發生彎曲偏轉,由於窄縫的引力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連續變化的(一般可以認為從縫中心到縫邊緣處的引力連續增大),所以一束光通過窄縫時從縫的不同位置經過的光子偏轉角度不同,總的來說一束光經過窄縫後的彎曲程度應該連續變化,這樣光通過窄縫後就會形成一片連續亮區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形成不連續的亮條紋。這說明簡單的1.0版的粒子模型還不足以解釋光的衍射現象,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推出加強版的微粒模型。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2.0版的微粒假說。因為微粒假說認為光子在屏幕上形成的亮條紋是不連續的、&34;是不存在的,亮條紋就是光子能夠到達的地方,光子到達不了的地方就是&34;,所以我們只需要解釋亮條紋的形成就可以了,正所謂大道至簡,往往越簡單的假設就越接近真理(這裡先自吹一下)。而衍射現象形成的亮條紋有兩種,一種是中央亮條紋,寬度大約是其它亮條紋寬度的兩倍,另一種是中央亮條紋以外的其他亮條紋。我們先從中央亮條紋的形成開始討論。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中央亮紋的形成。如圖,當一束雷射經過寬度為a的窄縫時必將受到縫的引力作用,為方便起見我們把窄縫引力影響區域簡化為1265矩形區域。一般情況下,窄縫引力影響區域可以平均分成合力向上區域和合力向下區域,窄縫中3421區域內引力合力向上、並且越靠近窄縫上底部引力就越大;3465區域引力合力向下、並且越靠近窄縫下底部引力就越大;窄縫中心線(34線)處的引力合力為零。當一束雷射發出的光子經過窄縫後,大部分光子可能都沒有機會吸收足夠多的引力子而發生較大角度偏轉,這些光子雖然沒有吸收足夠多的引力子但仍然會受到多個引力子極小的衝量作用,在這個衝量作用下,從3421(引力合力向上)區域經過的光子會以一個微小的角度向上偏轉,形成投射到屏幕上的efhg亮區(形成中央亮紋的上半部分);從3465(引力合力向下)區域經過的光子會以一個微小的角度向下偏轉,形成投射到屏幕上的ghji亮區(形成中央亮紋的下半部分),這樣所有經過窄縫引力影響區域而沒有吸收足夠數量引力子的光子最終投射在屏幕上形成中央亮紋(efji亮區)。可見,屏幕上中央亮紋是經過窄縫後沒有吸收引力子的光子的集合。由於經過窄縫後沒有吸收引力子的光子往往佔絕大多數,這些光子經過窄縫後會投射到屏幕上形成中央亮紋,所以中央亮紋的亮度是最大的。

根據以上推理,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窄縫與屏幕的距離越大則中央亮紋越寬。這是因為經過窄縫後絕大部分光子在引力作用下或多或少會發生偏轉,而這個偏轉角度是一定的,所以窄縫與屏幕的距離越大則中央亮紋越寬。二是縫越窄則中央亮紋越寬。這是因為縫越窄則絕大部分區域引力合力越大,光子經過窄縫時與引力子作用的機會就越大因而其偏轉角度也越大,從而在屏幕上形成更寬的條紋。

其它亮紋的形成。因為中央亮紋兩側的亮紋是對稱分布的,所以我們只需要集中精力討論任意一半就可以了,這裡我們討論中央亮條紋以下各亮條紋的形成。很顯然,中央亮條紋以下第一亮紋是由經過3465區域吸收了&34;個引力子的光子偏轉投射在屏幕上形成的。假設經過窄縫的光子質量為100,而引力子的質量為0.001,由於質量為100的光子只有同時吸收至少1000個引力子才可能形成新的、能夠穩定存在的質量為101的新光子,並且由於新光子完全吸收了1000個引力子向下的衝量因而向下偏轉的角度較大,這個新光子會投射在屏幕上中央亮紋以下第一條亮紋區域內。若干個經過3465區域並且吸收了1000個引力子光子偏轉投射在屏幕上就形成第一條亮紋。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同樣,質量為100的光子還可能吸收&34;整數倍的引力子,也就是同時吸收2000個、3000個……n*1000個引力子。光子吸收了2000個引力子則會投射在屏幕上形成第二條亮紋、吸收了3000個引力子則會形成第三條亮紋……屏幕上的第n條亮紋也是這樣形成的。於是有:中央亮紋處的光子質量<第一亮紋處的光子質量<第二亮紋處的光子質量……<第n亮紋處的光子質量,同一亮紋處的光子質量相同、不同亮紋處的光子質量不同,光子在屏幕上的不同位置是由光子質量決定的而不是機率決定的,光子經過窄縫後投射到屏幕上的過程是一個物理過程而不是隨機過程。

衍射條紋寬度變化規律。由於經過窄縫3465引力影響區域的光子受到的引力合力是向下的,光子經過該區域時只有光子同時吸收了1000個引力子時它才可能形成新的質量為101的新光子,而由於新光子完全吸收了1000個引力子對其向下的衝量,所以它的運動軌跡就要向下發生較大的偏移,並投射到屏幕上形成第一條亮紋。因為在3465引力影響區域內從上到下引力合力逐漸增大,理論上講越靠近區域底部光子就越有可能吸收更多的引力子,所以經過窄縫底部區域的光子吸收的引力子數目可能是1000個,也可能是2000個、3000個……甚至是N×1000個,這樣它們分別投射在屏幕上就形成第二條、第三條……甚至是第N條亮紋。

我們知道,窄縫3465引力影響區域從上到下的引力是逐漸增強的,在窄縫中心向下極小位移處的引力較弱,從這一區域經過的光子,若引力足夠強的話經過該處的光子可能偏移形成第一條亮紋;如果引力不夠強或者說引力子的空間密度不夠大,光子就不可能同時吸收1000個、2000個或更多的引力子,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第一條或第二條亮紋,當然更不可能形成第三條及以上的亮紋了。換句話說,從縫中心向下極小位移處經過的光子只可能對第一條亮紋的形成做出貢獻,但對第二條、第三條……第N條亮紋的形成沒有貢獻。同樣的道理,由該處再往下的極小位移處經過的光子,因為這裡的引力子密度增大,則有可能對第一條亮紋、第二條亮紋的形成做出貢獻,但對第三條、第四條……第n條亮紋的形成沒有貢獻……。位於窄縫下底部處的引力子密度最大,所以從窄縫下底部經過的光子可能對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第n條亮紋的形成都做出貢獻。所以在衍射現象中,各條紋的寬度有這樣的規律:

中央亮紋的寬度>第一條亮紋的寬度>第二條亮紋的寬度>第三條亮紋的寬度>……>第n條亮紋的寬度。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衍射條紋亮度的變化規律。在光子經過窄縫時,由於絕大部分光子都沒有機會吸收足夠多的引力子從而投射在屏幕上形成中央亮條紋,所以中央亮條紋的亮度是最大的。同樣,同時光子同時吸收1000個引力子的機率大於同時吸收2000個引力子的機率,所以第一條亮紋的亮度大於第二條亮紋的亮度。各條紋的亮度有以下規律:

中央亮紋的亮度>第一條亮紋的亮度>第二條亮紋的亮度>第三條亮紋的亮度>……>第n條亮紋的亮度。

明白了以上道理,我們對於衍射現象的第三個特點(單縫越窄衍射條紋越向兩邊伸展,其亮度分布也越均勻,單縫越寬中央亮紋兩側的條紋亮度越小)也就更好理解了:單縫越窄,窄縫中心到窄縫下底部這一區域的引力就越強、引力子空間密度就越大,從縫中心向下極小位移處經過的光子就有更大可能吸收2000個、3000個甚至更多的引力子從而對第二條、第三條……甚至第N條亮紋的形成都做出貢獻;單縫越寬,窄縫中心到窄縫下底部這一區域的引力就越弱、引力子空間密度就越小,從縫中心向下極小位移處經過的光子就更沒有可能吸收2000個、3000個甚至更多的引力子從而更不可能對第二條、第三條……甚至第N條亮紋的形成做出貢獻。

(五)光子在引力場中的受力分析。光子在引力場中受力是怎樣的呢?如果認為光是一種物質波,則無法對其進行受力分析(因為無法確定波的質量和受力面積);反之如果我們認為光子是一種微觀粒子,則就能夠對其進行受力分析(因為微粒必然有體積和質量,由此可對微粒進行受力分析)。因為頻率是波的性質而質量是衡量微粒的物理量,所以用微粒假說必然要拋棄光子的頻率這個概念而用光子質量這個概念,那麼質量和頻率之間有什麼對應關係呢?一般情況下光子質量越大對應於頻率越高、光子質量越小對應於頻率越低。既然光子是一種微觀粒子,顯然是有一定的體積和質量的,為簡單起見我們不妨假設光子是球體,其半徑為r,密度為ρ,質量為m,則光子的質量等於其體積與密度的乘積,而光子在引力場中最大受力面積為以r為半徑圓的面積。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也就是說,在光子密度一定的情況下,光子在引力場中加速度的大小與其半徑成反比(k為係數為常數)。通常情況下,光子半徑越大其質量就越大,但質量越大的光子在引力場中的加速度反而越小,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經過同一條縫的引力場後,紅光光子(質量較小)偏移量大而紫光光子的偏移量小的根本原因:光子在引力場中的加速度與其半徑成反比,所以質量較小的光子在引力場中的加速度大於質量較大的光子,最終導致質量較小的光子由於有較大的加速度從而偏轉量也較大,質量較大的光子偏轉量也較小。上面的觀點說得有點繞,簡單來說就是在同樣的引力場中質量越小的光子偏轉量越大、質量越大的光子偏轉量越小。同樣地,電子等微觀粒子在引力場中也是質量越小的粒子偏轉量越大、質量越大的粒子偏轉量越小。微觀粒子如原子核、原子質量越大其在引力場中的加速度就越小因而其偏轉角度就越小,導致其&34;越短,從而有微觀粒子的&34;與其質量成反比的結論。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上式是微觀粒子波長與其質量速度的關係,h為布朗克常數,P為粒子的動量,m為粒子的質量,v為粒子的速度。可見,微觀粒子的&34;是與其質量成反比的,同時也與它的運動速度成反比。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對於兩個不同質量的原子核而言,質量越大的原子核在引力場中的偏轉量越小從而在屏幕上形成的條紋寬度也越窄(因為其偏轉量較小所以形成的條紋也較窄);同樣地對於同一條縫來說其引力場是一定的,而微觀粒子(電子、原子核)通過窄縫引力影響區域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微觀粒子(電子、原子核)的運動速度越大則通過窄縫引力影響區域所需要的時間越短,其受到引力的影響也越小從而其偏轉量也越小(&34;越小);反之微觀粒子(電子、原子核)的運動速度越小則通過窄縫引力影響區域所需要的時間越長其受到引力的影響也越大偏轉量也越大(&34;越大),所以微觀粒子(電子、原子核)的波長與其質量與運動速度的乘積成反比。

(六)衍射條紋形成的定性分析。

不同顏色光的衍射條紋寬度不同。根據我們的假設,光子不能吸收1個引力子但卻可以同時吸收若干個引力子,設光子甲的質量為M1、光子乙的質量為M2,假設它們都吸收了1000個引力子,這些引力子的質量為m,則這兩種光子都獲得了相同的向下的衝量,此時光子甲的質量變為M1+m,光子乙的質量變為M2+m,則在經過相同的距離後這兩種光子的偏移量之比為(M2+m):(M1+m)。考慮到引力子的質量m遠遠小於光子的質量,則甲乙兩種光子的偏移量之比可近似為M2:M1,即有衍射條紋的位移量與光子的質量成反比的結論,也就是說:衍射條紋的位移量近似與光子的質量(頻率)成反比。在吸收了相同數目的引力子後,光子受到引力子向下的衝量也相同,在相同的衝量作用下,當然是質量(頻率)大的光子偏轉角度小、投入在屏幕上形成的亮紋寬度也小。當然了,這個結論成立的前提條件是光子的質量遠遠大於引力子的質量,並且光子的質量越大應用這一結論就越準確,而光子的質量越小這一結論就越不準確。這就是說,不同質量(頻率)的兩種光子的位移量近似與它們的質量成反比,質量越大的光子位移量越小,質量越小的光子位移量越大。這一點與實驗事實完全符合,如紅光的衍射條紋寬度大於紫光的衍射條紋寬度。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衍射條紋的亮度分布。既然光子會在縫引力作用下發生偏轉,那麼只要了解了光子在縫的引力場中受力情況,我們就可以推導出衍射條紋亮度分布圖。窄縫的引力是構成縫的上下兩個物質實體的引力合力作用,上面的物質實體的引力作用指向上方,下面的物質實體的引力作用指向下文。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在縫形成的引力區域(1265區域)中,縫中心線34線的引力合力為零,可以認為從此處經過的光子受到的引力合力為零,因而這些光子會沿著直線打在屏幕GH中心線上;從縫中心線34線向上極小位移處經過的光子由於更靠近縫的上底部此時引力合力不再為零而是指向上方,從此處經過的光子如果沒有吸收足夠多的引力子則將在引力作用下發生向上的微小偏轉並打在屏幕上中央亮紋GH中心線以上;同樣從縫中心線34線繼續向上較大位移處經過的光子也會打在屏幕上中央亮紋GH中心線以上一定距離處……,從縫的上底部12線附近經過的光子由於受到的引力最大,如果光子沒有吸收足夠多的引力子則將在引力作用下發生向上的較大偏轉並打在屏幕上中央亮紋最上部ef線的地方,形成中央亮紋最上面的亮線ef。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畫出光子經過窄縫後中央亮紋的光的強度分布圖(如上圖)。從窄縫中心線經過的光子由於受到的引力合力為零所以不發生偏轉,因而中央亮紋中心線處的光的強度最大;從窄縫中心線以上微小位移處經過的光子受到的合力向上但很小,因而向上發生較小偏轉並打在屏幕上中央亮紋中心線以上的地方;從窄縫上底部處經過的光子受到指向上方的引力最強,因而發生較大的偏轉並形成中央亮紋的最上部,顯然這部分光子強度是最小的。可見,我們的推理與中央亮紋的亮度分布(光強分布)完全一致。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同樣,從窄縫的上半部分經過的光子如果吸收了1000個引力子,將向上偏轉形成中央亮紋以上第一亮紋。由於光子同時吸收1000個引力子的機率較小,所以第一亮紋的亮度遠遠小於中央亮紋的亮度。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從窄縫固定位置處經過的光子並不是只能到達屏幕上特定的位置。換句話說,從窄縫上底部12線以下極小位移處經過的光子並不一定就要到達第5亮紋處或者第6亮紋處,也有可能到達第4、第3條亮紋處,也有可能到達第2、第1條亮紋處,甚至還有可能到達中央亮紋的最上端。有人可能要問:從窄縫上底部12線以下極小位移處經過的光子受到的引力是最大的,為什麼它的偏轉量不是最大的呢?這是因為雖然從縫中心到縫的上底部區域雖然引力迅速增大,但是對於光子這種尺度極小的微觀粒子而言,引力合力並不是均勻的,在同一位置處有可能在這一瞬間光子能夠同時吸收1000個引力子,但在下一瞬間光子有可能同時吸收2000個、3000個或者4000個引力子,造成從同一位置處經過的光子有可能到達屏幕上不同的位置,但是光子的偏轉量依然是由它吸收的引力子數量決定的而不是任意的。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在本文的最後,雖然微粒說能夠較圓滿地解釋光的衍射現象,但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繼續探討完善,也希望更多有志之士參與。

相關焦點

  • 光的微粒模型對直邊衍射現象的解釋
    在光的幹涉衍射現象中,直邊衍射現象是最簡單最常見的一類衍射現象,雖然這類衍射現象很常見,但是相關的論述文章卻並不太多,而且多是從波動角度來分析的。之前我們也寫過幾篇關於直邊衍射現象的文章,但是由於當時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加之時間有限,分析得還不夠透切。最近隨著對這個問題的深入研究,我們將用光的微粒模型對直邊衍射現象進行深入分析,不足之處請物理愛好者批評指正。
  • 單縫衍射條紋形成原因分析
    在光學發展史上,波動說和微粒說兩種觀點不斷交鋒,雖然在二十世紀物質波理論(認為任何物質包括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為兩者的爭論暫時劃上了句號,此後人們認為,解釋幹涉衍射現象就要用到波動理論,解釋光電效應、光在真空中的傳播就要用到微粒模型,兩者互不相干又神奇地共存於一個微觀粒子上,雖然暫時平息了爭論,但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延遲選擇實驗深刻揭示了物質波理論的巨大隱患,也孕育了物理學取得重大發展的新機
  • 微粒模型對直邊衍射與單縫衍射的成因分析
    光的微粒說能夠很好地解釋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折射現象,但卻無法解釋光的幹涉衍射現象,無法解釋光為什麼會拐彎,從而被波動理論取代。光線拐彎傳播現象主要集中在光的衍射和幹涉現象中,下面我們用光的微粒模型分析衍射現象的產生原因。本章內容較為枯燥,推薦研究人員和愛好者閱讀。 (一)微粒模型對直邊衍射現象的分析。
  • 你對眼中看到的光了解多少,微粒說,波動說,竟成了量子力學開端
    光的波動說在1660年代,羅伯特·胡克發表了他的光波動說。克裡斯蒂安·惠更斯在1678年得出了他自己的波動學說,並在1690年發表在他的《光的專著》(Treatise on light)裡。他認為光線在一個名為發光以太(Luminiferous ether)的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四射,並且由于波並不受重力影響,他假設光會在進入高密度介質時減速。光波動說預言了1800年託馬斯·楊發現的幹涉現象以及光的偏振性。
  • 你對眼中看到的光了解多少,微粒說,波動說,竟成了量子力學開端
    光的波動說在1660年代,羅伯特·胡克發表了他的光波動說。克裡斯蒂安·惠更斯在1678年得出了他自己的波動學說,並在1690年發表在他的《光的專著》(Treatise on light)裡。他認為光線在一個名為發光以太(Luminiferous ether)的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四射,並且由于波並不受重力影響,他假設光會在進入高密度介質時減速。光波動說預言了1800年託馬斯·楊發現的幹涉現象以及光的偏振性。楊用衍射實驗展現了光的波動性特徵,還提出顏色是由光波波長不同所致,用眼睛的三色受體解釋了色覺原理。
  • 揭開幹涉衍射形成明暗相間條紋的根本原因
    二十世紀物理學家提出光具有&34;的物質波理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波動說和微粒說的爭論,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量子力學。結合大量的實驗事實在綜合分析微粒說和波動說利弊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只有承認光的微粒說才是解決爭端最直接最有效最實際的辦法,才能打破當今物理學發展瓶頸並推動當今物理學再前進一步進入後量子力學時代。那麼,光的微粒說遇到了什麼困難、為什麼會退出歷史舞臺呢?
  • 單縫衍射條紋形成原因新解
    本章概要:很多人都知道引力作用能夠使光線偏轉,這說明引力作用有可能是導致衍射現象的主要原因,但是他們簡單地認為光子在連續變化的引力作用下只能連續偏轉從而形成連續的亮區,看到單縫衍射形成的明暗相間條紋時大部分人都退縮了,沒有去深入思考光子和引力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絕大部分人認為光的粒子模型解釋不了單縫衍射現象而選擇了放棄,甚至愛因斯坦明確提出了光的粒子理論並且取得了巨大成功後他們也沒有勇氣用光的粒子模型重新審視單縫衍射現象
  • 光的微粒模型對直邊衍射和單縫衍射現象的解釋
    關於光的本質問題,歷史上主要有牛頓&34;和惠更斯&34;兩種觀點,雖然都能解釋一些物理現象但並不能解釋所有的光學現象,在雙縫幹涉實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物理波理論和量子力學,也無法圓滿解釋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和延遲選擇實驗。在綜合分析大量實驗事實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光的微粒模型是能夠解釋所有光學現象的唯一正確的理論,本文將對此進行初步闡述。
  • 光的幹涉條紋形成原因最新解釋
    本章節核心觀點:關於光的本質問題,歷史上主要有波動說和微粒說兩種爭論,波動說因為能夠較好地解釋光的幹涉衍射現象被人們所接受,而微粒說因為解釋不了光的幹涉衍射現象而退出歷史舞臺,直到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說使光的微粒說再次登上歷史舞臺。
  • 光的衍射現象與粒子性本質
    光學是物理學最古老的分支之一,人們很早就在探討光的本質問題。光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歷史上主要有牛頓的「微粒說」和惠更斯的「波動說」兩種觀點,這兩種觀點都在一定歷史時期獲得了成功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都不能圓滿解釋所有涉及光的實驗事實。二十世紀人們提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既有波動性也有粒子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爭論,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量子力學。
  • 光的幹涉條紋形成原因初步探索
    當然了這個例子也有不太恰當的地方,人在房間中任何位置都能夠聽到聲音,除了聲波的衍射現象外還有反射現象,這裡強調波的主要特性是可以繞過障礙物傳播。可以看出,波動和粒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粒子看得見摸得著,而波的傳播則需要依賴介質才能夠進行。(二)用光的單縫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對雙縫幹涉實驗的初步分析。
  • 光的粒子性與衍射條紋的形成
    光的本性問題一直是人們十分關心和熱衷探討的問題,物理學發展史上主要有微粒說和波動說兩種主流對立觀點,為了兼顧光同時具有&34;和&34;的特性,二十世紀物理學家提出了物質波理論,認為一切微觀粒子包括光都具有&34;,並建立了量子力學。
  • 直邊衍射光強分布原因分析
    光的直邊衍射是指光在傳播方向上遇到不透明物體後在屏幕上形成特定衍射條紋的現象,直邊衍射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直邊衍射現象反映的是光在連續變化的引力場中的偏轉現象,任何物體都會在其周圍形成引力場,所以光遇到任何不透明物體(包括直邊的、非直邊的、多邊形的或者任意形狀的)都能夠形成特定衍射圖案。
  • 光的幹涉條紋形成原因初步分析
    本章中我們將用光的微粒模型初步分析光的雙縫幹涉條紋的形成。由兩個普通獨立光源發出的光,因為不可能具有相同的頻率,更不可能存在固定的相差,所以不能產生幹涉現象。 (二)微粒模型對雙縫幹涉實驗的初步判斷。根據光的微粒模型,光的本質是粒子,光子之間是相互獨立的、不存在幹涉現象,即一個光子在屏幕上的位置不會對另一個光子在屏幕上的位置產生影響。
  • 高三物理教學教案:光的衍射
       2、知道光通過狹縫和圓孔的衍射現象.   3、知道觀察到明顯衍射的條件   (二)能力目標   了解單縫衍射、小孔衍射,並能用相關知識對生活中的有關現象進行解釋和分析.   教學建議   有關光的衍射的教學建議   應該讓學生了解,光的直進,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光的衍射現象並沒有完全否定光的直進,而是指出了光的直進的適用範圍或者說它的局限性.   課本只要求學生初步了解光的衍射現象,不做理論討論,因此與機械波類比和觀察實驗現象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結合機械波的衍射,使學生明確光產生衍射的條件.
  • 光的故事(三)漸入高潮,光的波動說和微粒說陸續登場
    那首著名的詩文足以形容他的偉大之處:自然和自然的法則隱藏在黑暗中,上帝說,讓牛頓去吧,於是一片光明。牛爵爺到底有多牛,我們已經介紹過,就不多說了。他在物理學裡的地位相當於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他提交給皇家協會的第一篇論文的內容是關於他所做的光的色散實驗。光的色散實驗,現在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就會接觸到。一束光照射到三稜鏡上,會分解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彩。之前也有人發現光折射之後會產生不同的顏色,但是牛頓是第一次把這個實驗精確呈現的人。
  • 物理知識:波動光學-衍射-1.單縫衍射
    預習要點:波繞過障礙物繼續向前傳播的現象為衍射。衍射是波的基本特徵之一。常見有聲波(機械波)的衍射,光波的衍射等。光的衍射是光波繞過障礙物繼續向前偏離直線傳播的現象。明確光波衍射的定義,注意通過學習找到與光幹涉的區別和聯繫。
  • 變化的引力場促使光子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解釋光電效應就要用光的粒子理論,解釋幹涉衍射現象就要用到波動理論,兩者的關係是九龍治水各管一段,光的微粒模型解釋不了幹涉衍射現象,波動理論也不能解釋光電效應,由此導致的錯誤和混亂經電子經雙縫幹涉實驗和延遲選擇實驗放大了,也反映了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局限性。
  • 光的粒子性分析
    但是微粒說在解釋光的衍射和楊氏雙縫幹涉實驗的時候遇到了困難,然而作為對立學說的波動說看上去似乎很好的解釋了這2個實驗現象。那麼光的衍射和幹涉實驗果真是只能用波來解釋嗎?對物質的組成以及物質的表面有了大概印象之後,現在來分析光波動說中的2個著名的實驗現象,光的衍射和楊氏雙縫幹涉實驗。
  • 物理光學史下:光的本性
    牛頓傾向於微粒說,認為光是微粒流,從光源發出並作慣性運動。笛卡爾主張波動說,認為光本質上是一種壓力,在完全彈性的媒介中以無限大速度傳遞。 光的波動說 早期光學研究者中,胡克明確光是一種振動,並根據云母片的薄膜幹涉現象判斷認為光是類似水波的脈衝。而後物理學家惠更斯發展了胡克的思想,並在羅邁關於木星衛蝕的推遲得到光速有限的結論中得到啟示,計算出光速=2.0×108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