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眼中看到的光了解多少,微粒說,波動說,竟成了量子力學開端

2020-08-27 化學愛好者

對於光的知識可能很多領域都會有所介紹,前幾天小編在學習PS軟體的時候也學習到了關於光的知識,當然那上面講的是:光照在物體上,物體要顯示什麼顏色,以及光的三基色:紅、綠 、藍(RGB)。

光的三基色


那麼問題來了,光是一種什麼東西?是所有的光都可以用三基色來混合而成嗎?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很容易的了解到,光是一種電磁波,光還有一個很大的家族,按照波長的長短(能量的高低)依次排列,我們能夠看見的光稱之為可見光,波長在390納米~760納米,只是光譜中很小的一段,可見光這一小段按照波長從長到短的顏色排列為:紅橙黃綠藍靛紫。在這段的兩段分別為紅外線(波長大於760納米)和紫外線(波長小於360納米)


光譜

根據「波粒二象性」又可以知道光還是一種由基本粒子——光子組成的粒子流。按照研究所述,光具有波動性也具有粒子性。

對光的探究從很早就已經開始了,早在古印度,有人認為光是組成世間萬物的五微塵(tanmatra),即——香、味、色、觸、聲。還有觀點是四元素說,土(prthivi)、水(pani)、火(agni)、空氣(vayu)。他們認為光線就是高速的火原子流,當火原子以不同的速度運行,就有了顏色的差別。

現代物理光學起點

隨著人們對光的探索,勒內·笛卡兒(1596–1650)認為光是發光物的一種機械屬性,這不同於海什木(Ibn alHaytham)和威特羅(Witelo)的「形態」說,也不同於羅吉爾·培根,格羅斯泰斯特(Grosseteste)和克卜勒的「種類」說。他在1637年發表的光折射理論中,類比聲波的傳播行為,錯誤地得出了光速和傳播介質密度成正比的結論。雖然笛卡爾在相對速度上判斷錯誤,但他正確地假設了光的波狀性質,還成功地用不同介質下光速的差異解釋了折射現象。雖然笛卡爾並不是第一個嘗試用機械分析解釋光的人,但他明確堅持光僅是發光體和傳播介質的機械波性質,而因此使他的理論被視作現代物理光學的起點。

光的波動說

在1660年代,羅伯特·胡克發表了他的光波動說。克裡斯蒂安·惠更斯在1678年得出了他自己的波動學說,並在1690年發表在他的《光的專著》(Treatise on light)裡。他認為光線在一個名為發光以太(Luminiferous ether)的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四射,並且由于波並不受重力影響,他假設光會在進入高密度介質時減速。光波動說預言了1800年託馬斯·楊發現的幹涉現象以及光的偏振性。楊用衍射實驗展現了光的波動性特徵,還提出顏色是由光波波長不同所致,用眼睛的三色受體解釋了色覺原理。

萊昂哈德·歐拉也是光波動說的支持者之一,他在《光和色彩的新理論》(Nova theoria lucis et colorum)中闡述了他的這一觀點,他認為波理論更容易解釋衍射現象。

之後,奧古斯丁·菲涅耳也獨立完成了他的波動理論的建立,並於1817年上遞給法國科學院。西莫恩·泊松完善了菲涅耳的數學證明,給了光粒子說致命一擊。在1821年,菲涅耳使用數學方法使光的偏振在波動理論上得到了唯一解釋。

但波動理論的弱點在於,波,類似於聲波,傳播需要介質。雖然曾有過發光以太的假想,但這也因為19世紀邁克耳孫-莫雷實驗(一個偉大的失敗實驗)陷入了強烈的質疑。

牛頓推測光速在高密度下變高(而實際光速在高密度介質變低),惠更斯和其他人覺得正相反。但當時並沒有準確測量光速的條件。1802年,託馬斯·楊做實驗發現,當光波從較低密度介質移動進入較高密度介質之後,光波的波長會變短,他因此推論光波的運動速度會降低。1850年,萊昂·傅科的實驗得到了和波動理論同樣的結果。


光的微粒說

法國數學家皮埃爾·伽桑狄(Pierre Gassendi)提出了他的光粒子假設,他的這一假設在他死後發表,並且在艾薩克·牛頓早年引起了他的興趣。牛頓本人傾向於笛卡爾的實空理論(plenum)。他在他1675年的《解釋光屬性的假說》(An Hypothesis explaining the Properties of Light)中提到,光是由光源向四面八方發射的微粒組成。牛頓反對光波動說的一個理由是,波會繞開障礙物,而光卻是直線傳播的。但對于格裡馬爾迪(Francesco Grimaldi)觀察到的衍射現象,牛頓甚至也稍作妥協,解釋為光粒子移動於以太所產生的局部波造成。

牛頓的理論和光的反射現象相吻合,但對於折射現象,牛頓錯誤地認為是因為進入高密度介質時所受引力更大使光之工作者加速而成的。牛頓在1704年發表了他集大成的《光學》一作。牛頓本人的權威使光的粒子理論在18世紀甚囂塵上。但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Laplace)反駁說,人的密度既然這麼大,那光幾乎不可能逃脫人的引力了。用現在的說法,人將成為一個黑洞。

電磁理論

1845年,麥可·法拉第發現當偏振光穿過施加了磁場的透明介質時,會發生偏振旋轉。這後來被稱為法拉第效應,它首次發現了光和電磁的關係。在1846年,他推測光可能是沿磁場線衍生的某種形式的擾動。次年,法拉第提出光是一種高頻電磁振動,不需要介質也能衍生。

法拉第的研究啟發了詹姆斯·麥克斯韋研究電磁輻射和光。麥克斯韋發現自生電磁波會以恆定速度傳播,而且這個速度恰好等於光速。正是從這一點出發,麥克斯韋得出了光是一種電磁波的結論。20多年後,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測得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的確與光速相同,同時電磁波也能夠產生反射、折射、幹涉、衍射、偏振等現象,從實驗中證明了光是一種電磁波

波粒二象性

波動理論幾乎在所有光學和電磁學的現象中得到了驗證,這是19世紀物理學的一個重大成果。但到19世紀末期,有一些實驗現象要不是無法解釋,就是違反當時理論,其中一個爭議即為光電效應。實驗數據的結果指出,放出的電子能量與光線的頻率成正比,而非強度。更特別的是,當光線小於某一個最小頻率後,無論再加大強度,都不會產生感應電流,這現象似乎是違反了波理論。許多年來,物理學家們嘗試尋找答案都無功而返,直到1905年愛因斯坦讓粒子理論重回歷史舞臺。由於太多的實驗現象為波動理論佐證,使得愛因斯坦的想法,在當時的物理學界受到了巨大質疑。然而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解釋最終得到了認同,並開啟了波粒二象性和量子力學兩扇大門。

相關焦點

  • 你對眼中看到的光了解多少,微粒說,波動說,竟成了量子力學開端
    光的波動說在1660年代,羅伯特·胡克發表了他的光波動說。克裡斯蒂安·惠更斯在1678年得出了他自己的波動學說,並在1690年發表在他的《光的專著》(Treatise on light)裡。西莫恩·泊松完善了菲涅耳的數學證明,給了光粒子說致命一擊。在1821年,菲涅耳使用數學方法使光的偏振在波動理論上得到了唯一解釋。但波動理論的弱點在於,波,類似於聲波,傳播需要介質。
  • 微粒說對波動說的再次挑戰――光的衍射現象形成原因分析
    關於光的本質問題,歷史上主要有牛頓&34;和惠更斯&34;兩種觀點,波動說在解釋光的幹涉衍射現象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於大部分人認為微粒說無法解釋光的幹涉衍射現象導致微粒說退出了歷史舞臺。作為微粒說的堅定支持者,之前我們用微粒說定性分析了衍射條紋的產生原因,但沒有用數學公式作定量分析,本文我們將補上這一短板並分別介紹波動說和微粒說對光的衍射現象的的不同解釋,從而爭取更多的人投入微粒說的陣營。
  • 光的故事(三)漸入高潮,光的波動說和微粒說陸續登場
    那首著名的詩文足以形容他的偉大之處:自然和自然的法則隱藏在黑暗中,上帝說,讓牛頓去吧,於是一片光明。牛爵爺到底有多牛,我們已經介紹過,就不多說了。他在物理學裡的地位相當於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他提交給皇家協會的第一篇論文的內容是關於他所做的光的色散實驗。光的色散實驗,現在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就會接觸到。一束光照射到三稜鏡上,會分解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彩。之前也有人發現光折射之後會產生不同的顏色,但是牛頓是第一次把這個實驗精確呈現的人。
  • 上帝說 要有光,於是 就有了光
    景不徙,說在改為。兩句話翻譯成現代語是說:第一句:在投影的地方,如果光一照,影子就會消失。如果影子存在,表明物體不動。只要物體不動,影子就始終存在於原處。光的波粒二象性基於光的直線傳播特性。人們對光的認知產生了一個微粒說認知。認為光是由一些特別微小微小的粒子流組成。因此,微粒說能更好地解釋出,光線為什麼總是沿著直線前進,以及光的反射現象也能用微粒說更好的解釋。
  • 光引領科學前行,雙縫幹涉實驗催生了量子力學,世界為之改變
    量子力學的許多重要理論都是由這個實驗引發出來的,如不確定性原理、量子糾纏、平行宇宙、薛丁格的貓、波函數坍塌等等。但這一切都源於科學家們幾百年來孜孜以求探索「光」的奧秘,從而引領人們看到了一個不同的世界,催化出再次改變世界的量子力學。這個過程漫長而卓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捋一捋,看看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 量子波動速讀跟量子力學到底啥關係?
    毫無疑問,光是不可能被敲碎的,於是古希臘哲學家用他們驚人的物理直覺表示:光是由一粒一粒非常小的光原子組成。 這就是上古科學界的微粒說。 到了17世紀,日常所見的光,就成了物理學家們爭論的焦點——是微粒,還是波?
  • 神說要有光,便有了光,科學的發展一直有光相隨,我們都是追光者
    根據有記載的文獻,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的春秋戰國時代的《墨經》以及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的《光學》,而《墨經》中記載了最早的小孔成像實驗: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於上,首蔽上光,故成景於下。」
  • 量子力學與上帝的骰子
    英國的博物學家胡克,提出了光的波動說,他認為光是一種波,與水波相似。荷蘭人惠更斯發表《光論》,發揚了這一理論。他們的反對者,是牛頓。他提出了光微粒說,認為光是極小的微粒,遵循運動定律。此後的50年間,光的波動說進一步發展。到十九世紀中期,開始主導科學思潮。人們認可了光是一種波,不是粒子。
  • 黑體輻射和光電效應: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如何打開量子力學的大門?
    要理解什麼是光電效應,我們要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電,科學家們發現,物質都是由一種叫做原子的微粒構成的根據波動學說,光的顏色是由光的頻率決定的,所以科學家們需要找到溫度與光頻率之間的數學公式。弗蘭克第一個找到了這個數學公式,這個公式被稱為黑體輻射公式。按理說的普朗克應該對取得的成功感到很高興才對,可是,他卻一點兒也不高興。
  • 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牛頓和胡克竟為此結怨!到底怎麼回事?
    公元1000年左右波斯科學家阿爾哈桑提出因為物體反射的光線進入人眼才被人給看到了、光總是沿著直線傳播的,他還提出了「小孔成像」來支持他的觀點。 既然發現了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還能進行反射,如果讓你說光到底是什麼?你怎麼認為呢?
  • 光的本質之光到底是什麼?
    光可以說是所有基本粒子中最具特色,最神奇的一種。沒有光,我們眼中的世界就會漆黑一片,整個宇宙的物質構架都會崩塌。光是什麼,是人類一直追尋的謎題之一。多彩的光線光的微粒說以及波動說光最早被牛頓科學系統地研究,他認為光是一種高速運動的微粒
  • 物理故事-光是波還是粒子
    最早對光的本質發表科學見解的人是笛卡爾、胡克和惠更斯。他們認為光是一種波動,是以太的彈性振動。惠更斯把這一認識發展成比較系統的科學理論——波動說。用波動說可以解釋光的直線傳播、折射、反射和雙折射等許多光學現象,但不能說明為什麼沒有看到光有幹涉現象發生。幹涉是所有波(例如水波,圖1)的共同特點,為何唯獨光看不到這種現象?
  • 人類對光的認識還遠沒有結束
    1666年,他用三稜鏡研究日光,得出結論:白光是由不同顏色(即不同波長)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長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在可見光中,紅光波長最長,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長最短,折射率最大。牛頓的這一重要發現成為光譜分析的基礎,揭示了光色的秘密。牛頓還曾把一個磨得很精、曲率半徑較大的凸透鏡的凸面,壓在一個十分光潔的平面玻璃上,在白光照射下可看到,中心的接觸點是一個暗點,周圍則是明暗相間的同心圓圈。
  • 揭開量子力學的真面目:了解到量子本質,能解開宇宙運作的奧秘?
    [連結:不一樣的科普5,波動說的量子力學的建立]圖1 德布羅意的氫原子模型圖2 薛丁格的氫原子模型如圖,圖1是德布羅意的氫原子模型,圖2為薛丁格的氫原子模型。我們知道,光、電和亞原子都稱為量子。面對粒子說學派潮水般的批評,玻爾退縮了,他逐漸放棄了波動說的立場並轉向了波動說和粒子說互補的立場,提出了互補原理,讓波動說和粒子說並存,即波粒二象性。與德布羅意堅持以波動說思想為主導的波粒二象性不同的是,放棄BKS理論後的玻爾創立了哥本哈根學派,提出了哥本哈根詮釋,成為粒子說量子力學的中流砥柱。
  • 從光波粒二象性說到股市的投融二象性
    物理學曾出現過一場關於光的爭論。17世紀中葉,義大利數學家格裡馬蒂讓一束光從兩個小孔中穿過射入暗室,他隨之發現投影的邊緣有類似於水波紋的現象,於是提出光是一種能量波,英國物理學家胡克發展了這一學說,但其後牛頓通過一套嚴密的實驗體系和邏輯推演,又提出了光的微粒說。關於光是波還是粒的爭論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直到愛因斯坦綜合量子力學與麥克斯韋電磁學理論,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 光——最接近世界本質的存在
    ——笛卡爾關於光的認知,真正走向近代科學的是達文西、伽利略和笛卡爾等人,笛卡爾在1635年的《折光學》中第一次假設平行於兩種介質界面的速度分量不變,對摺射定律進行了理論推證,並首先提出了關於光的本性的兩種假說,一種認為光是類似微粒的一種物質,後來成為牛頓支持的微粒說;另一種認為光是一種以」以太「為介質的壓力,也就是惠更斯堅持的波動說。
  • 【前沿物理】光是什麼?是粒子,還是波?都是傳說!
    (見[水煮物理](12):好「色」之徒)牛頓的分光實驗讓光學從幾何光學跨入到了物理光學。牛頓認為光應該是由微粒組成,並且走最快速直線路徑,光的分解和合成就是不同顏色的微粒分開和混合的結果。胡克說牛頓的一些研究是以他的研究為基礎的,牛頓便冷笑道:「那麼說我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哈!」(好像胡克並不高?)胡克很鬱悶地在牛頓的冷嘲熱諷中度過了下半輩子。還是荷蘭人惠更斯比較懂學術政治,他先是作為院士和領導牛頓在劍橋相會討論光的本質問題,話說兩人是相互久仰、惺惺相惜。可他心裡已經發現許多現象不能用「微粒說」來解釋,並暗暗轉向了「波動說」。
  • 搞不懂量子力學?那看這篇就對了!
    本文將嘗試用你能聽懂的語言來談談量子力學,為你在理解量子力學避免踩坑上提供一份參考。 01 量子力學的誕生 19世紀的最後一天,歐洲著名的科學家歡聚一堂。
  • 行業科普 | 光與技術漫談——光,人類對世界的第一感知
    從 17 世紀中期開始,科學家著手對光學現象進行系統研究,開始了關於「光的本性」的分析,就出現了「微粒說」與「波動說」的爭論。其中,主張「波動說」的科學家以惠更斯為代表,還有笛卡爾和胡克等科學家;而牛頓則是主張「微粒說」的代表。
  • 光的微粒模型對直邊衍射現象的解釋
    在光的幹涉衍射現象中,直邊衍射現象是最簡單最常見的一類衍射現象,雖然這類衍射現象很常見,但是相關的論述文章卻並不太多,而且多是從波動角度來分析的。之前我們也寫過幾篇關於直邊衍射現象的文章,但是由於當時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加之時間有限,分析得還不夠透切。最近隨著對這個問題的深入研究,我們將用光的微粒模型對直邊衍射現象進行深入分析,不足之處請物理愛好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