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網上吵得沸沸揚揚的一個事兒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讓廣大網民哭笑不得,讓無數雞娃老母親愛恨難捨的——量子波動速讀。
好奇之下我給某培訓班打了個電話,那邊慷慨激昂地告知我「我們這套課程是有量子力學專業知識支撐的balabalabala……」,當時隱隱約約覺得我作為理科生的過往和智商,在被piàn子們按在地上摩擦。
這讓我一個理科生不得不,不自量力地又重新走馬觀花地複習了一點點量子力學的過往……確實,整個微觀世界,從普朗克、愛因斯坦、波爾,到海森伯和薛丁格,這麼多研究者都沒有一個人能證明,書上的文字能通過空氣傳播到我的腦子裡。
所以,回到題目,量子波動速讀跟量子力學沒半毛錢關係,純屬碰瓷……
當然,今天我並不是來聊量子波動速讀的,看看今天的日子,今天,我是來推薦書的!
在我看來,現如今知識進入一個「下沉」階段,當年讓萬千學子熬禿了頭的歷史、地理、政治,紛紛一頭扎進有趣的「深淵」,最近朋友給我推薦了一本書也一樣,帶著物理學大佬量子力學走下神壇,戴上「親民」的標籤兒,用有趣的方式,科普曾經高不可攀的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是怎麼來的?
越是簡單的事物,本質就越複雜,這句話一點沒錯。
古希臘哲學家在「把一塊石頭敲碎,再把最小塊敲碎,再把最最最小塊敲碎……敲敲敲,一直敲下去,直到敲不碎」的過程中,找到了世界的本質——原子。
然後,在跨過「世界的本質」這座大山後,他們將目光轉移到——光,是由什麼構成的?
毫無疑問,光是不可能被敲碎的,於是古希臘哲學家用他們驚人的物理直覺表示:光是由一粒一粒非常小的光原子組成。
這就是上古科學界的微粒說。
到了17世紀,日常所見的光,就成了物理學家們爭論的焦點——是微粒,還是波?
簡要敘述一下這場戰鬥(每一場戰鬥都落腳到初高中物理課知識點):
失戀的數學教師格裡馬第通過衍射現象,宣布:光是一種波。由此,正式開啟波動說與微粒說長達300多年的鬥爭。
1672年,牛頓帶著光的色散實驗,加入微粒說陣營,並在波動說大神胡克和惠更斯去世後,出版《光學》一書。由此,微粒說威震四方。
一個世紀後,少年天才託馬斯·楊用雙縫幹涉實驗,為波動說站臺,並驚動了整個微粒說軍團。
為了證明光是一種微粒,拉普拉斯提出「折射現象」,馬呂斯提出「偏振現象」,都被託馬斯·楊的橫波假說擋了回去。
接下來,麥克斯韋一不小心計算出電磁波的速度,竟然幾乎和光速一致,而就在1887年,赫茲通過一個高頻振蕩迴路,確認了光電效應……
由此,打開了一個人類一直不曾進入的世界——微觀量子世界。
為什麼要看量子力學?
類似的問題,我們多年前也問過——
為什麼要學奧數?
為什麼要學編程?
事實上,時代的發展告訴了我們答案。
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世界讓量子力學神秘莫測,琢磨不透,但事實上,它一直在老老實實地為人類「打工」:從分子生物到化學材料,從原子到核能,從工藝到軍事,從計算機到天文學,人類之所以能進入信息新時代,量子技術居功至偉,沒有它,就沒有電腦、智慧型手機、網際網路、電子顯微鏡、導航……
看不見摸不著,看似遙遠,但量子力學和空氣一樣,與你我同在。
推薦此書前,我也實打實地翻了兩遍這個書,邊翻邊百度+回憶從前在物理學中所剩無幾的知識點,這本集歷史、物理、段子於一體的《上帝的骰子》,用一種有趣的方式呈現出當年物理學的天才們「神仙打架」的場景——
牛頓站邊居然這麼隨意?!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愛因斯坦!
薛丁格的貓原來是這個梗!
……
敲黑板劃重點,這是一本可以笑著看完的量子物理漫(gù)畫(shì)書,輕鬆了解量子力學,從此以後,跟小夥伴吹牛談天論地不是夢!
今日福利
「可以笑著看完的量子物理漫畫書」
《上帝的骰子》
——如何參與活動?
星標或置頂「有養」,按如下圖所示步驟操作,將最後一步的截圖發到「有養」公眾號對話框。
編輯部將從發送截圖的粉絲中抽取10名讀者,由中信出版社和有養共同送出價值48元的《上帝的骰子》一本!
——截止時間
2019年12月31日11:00
-END-
策劃:有養
撰文:王機智
編輯:王機智
視覺:JZ
圖片來源:中信出版社,《上帝的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