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太空看看宇宙

2020-12-06 求是網

  伴隨一陣震天動地的轟鳴聲,火箭拔地而起,宇宙飛船被帶入大氣層,進入臨界軌道100~120公裡以上的區域進行環繞飛行,也拉開了人類探索太空的序幕。

  自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成功完成首次人類太空飛行的壯舉後,全球已經有幾百位太空人完成了太空飛行。

  但這僅限於專業人員。因為要想進入宇宙,太空人必須要面對巨大的噪聲、振動、衝擊、超重和失重等各種惡劣環境,並且還要在這些惡劣環境中保持頭腦清醒進行工作。

  那麼,普通人可以進入太空看看浩渺的宇宙嗎?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在建院60周年之際,系統規劃了航天運輸系統的建設藍圖。按計劃,到2025年前後,中國亞軌道太空旅遊將成為現實。

  亞軌道一般是指距地面20千米~100千米的空域,處於現有飛機最高飛行高度和衛星最低軌道高度之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科技委主任魯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亞軌道運載器外形像空天飛機,可以在亞軌道上飛行,然後返回地球。

  如果這個計劃實現,就意味著,普通人也可以安全「上天」,從更高的高度俯瞰地球。

  體驗瞬間失重感

  「目前亞軌道飛行主要有兩個用途,除了太空旅遊,主要是為了訓練航天員。」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而世界上最「火」的亞軌道飛行器太空船二號已經培養了幾名優秀的「空天飛行員」,因為亞軌道飛行可以模擬零重力飛行、戰鬥機飛行、太空飛行訓練等。

  「亞軌道飛行與軌道飛行不同,後者會環繞地球飛行,而前者則更像是拋物線飛行。」焦維新解釋說。

  拋物線飛行,即太空飛行器向上攀升,當要到達20千米高度或者可接近其臨界值的更高的高度時,再俯衝向下。「乘客可以在攀升和到達頂端以及快速下降時期體會到失重的感覺。」焦維新解釋說,「這是因為太空飛行器在幾十千米的軌道上運行的時候,受兩種力的作用:一種是重力,將太空飛行器往地心拽,另一種是離心力或慣性力,它由於太空飛行器繞地球運行而產生,與重力的方向相反,重力與離心力相互抵消,因而產生微重力。」

  雖然在微重力環境下人們可以體會失重的感覺,但是這種感覺在亞軌道區間只能持續幾分鐘。也就是說,在飛機攀升到頂點再到降落的時段內,人們可以產生這樣的感覺,當太空飛行器下降至某一高度,不再繼續加速時,失重的感覺也隨之消失,直到下一次太空飛行器再以「拋物線」的方式上升、俯衝。

  亞軌道飛行更容易推廣

  除了亞軌道飛行,還有一種形式也可以體驗失重的感覺,就是普通飛機在10公裡高空的拋物線飛行。只是高度的降低也縮短了失重感體驗的時間,「只能持續15~20秒。」焦維新補充道。

  相較而言,失重時間較長,但成本又比真正軌道飛行低廉的亞軌道飛行變得炙手可熱。目前,英國和美國的幾家公司都推出了針對平民的亞軌道太空旅遊方案,人們只需支付10萬~20萬美元就能體驗短暫的失重感,還能看到絢麗的美景。但這種體驗,在軌道飛行卻需要支付至少2000萬美元。

  「在亞軌道時,如果運氣好的話可以趕上雷暴天氣,運氣再好些,則可以看到雷暴時出現的『紅色精靈』和『藍色噴流』現象。」焦維新說。

  紅色精靈是一種伴隨著雷雨所產生的高空大氣放電現象,通常發生在雷雨云云層頂離地面30~90公裡的高空。當紅色精靈出現時,其上半部是紅色,底部則漸漸轉變為藍色,寬度約在五到十公裡內,可持續約十到一百毫秒,如同閃電般轉瞬即逝。由於這些發光體在空中出現的時間不到三十分之一秒,有如鬼魅一般難以捉摸,所以科學家稱它們為「紅色精靈」。藍色噴流則與紅色精靈不同,通常呈細錐形,從積雨雲的頂端一直延伸到離地面40~50公裡的電離層,但比紅色精靈要亮。

  如果沒有看到這些奇特的氣象現象也沒關係,因為在幾百千米的高度,乘客還可以欣賞到美麗的極光,俯瞰颱風眼、海洋、大陸、島嶼……這些在太空中看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更重要的是,亞軌道飛行對於人員要求更低些,軌道飛行雖然不要求乘客具備太空人的體質,但是卻需要經過特殊訓練。因為宇宙飛船在起飛和降落時,人體都需要承受5倍的重力加速度。加速度對心血管循環系統的影響最大。當太空飛行器迅速上升時,人體內的血液就會像乘電梯時腳下沉一般,血液也迅速向下部集中,使下部血管膨脹,血管壁受到很大的壓力,繼而導致血管中的液體向四周的組織滲透,使下肢腫脹刺痛。但經過訓練的太空人,可以比常人承受更大的加速度。

  軌道旅遊才是真正的太空旅遊

  縱然也能欣賞絢麗景色,但焦維新卻覺得與真正的軌道飛行比起來,亞軌道飛行並「不解渴」。因為軌道飛行是遊客搭乘太空飛船,抵達離地球高度約400公裡的國際空間站,以國際空間站為飛行器進行地球軌道飛行,總共為期10天左右。這是亞軌道飛行不可比擬的。

  不過,目前只有兩種太空飛船可以和國際空間站對接,俄羅斯的蘇型飛船和美國的太空飛船,由於美國NASA的太空任務僅供國際專門科研之用,故現今太空旅遊仍以俄羅斯為主。

  所以,為了區分科研與旅遊,美國有公司正在開發充氣式空間站,其內部不擺放實驗儀器,平時不充氣,只有當乘客到達時才充氣,供人們在裡面觀賞宇宙景色,體驗失重感覺。「這種充氣空間站體積大,但因為是可充氣式,所以攜帶上天並不複雜。只是其中材料與工藝技術還需要再探索。」焦維新說。

  如果軌道旅行成功實現,接下來的月球旅行也就順理成章了。只是登月的成本和過程太複雜,但如果只是乘坐宇宙飛船環繞月球飛行還是在不遠的未來可預期。

  「未來,空間站發展更為成熟,解決了飛船安全問題,並且實現飛船的重複利用,那麼太空旅遊將更接近平民。」焦維新表示。

相關焦點

  • 宇宙那麼大,我想去看看,6個太空知識大揭秘
    宇宙浩渺無垠,處於銀河系的人類對其充滿了各種疑問。帶著對太空的迷戀,我們探索未知的事物。宇宙那麼大,我想去看看,6個太空知識大揭秘!據科學家估計,宇宙中每天能誕生約8.25億顆恆星。每個星系的造星速率並不相同,因星系而異。但我們可以說這是所有星系的造星平均數。可觀測宇宙中的星系,大約每年能造星約3000億顆。所以每天約有8.25億恆星點亮。
  • 宇宙那麼大 都想去看看
    被用作武器的火箭從一開始就成了人類上天的工具,美蘇兩國「太空爭霸」的激烈碰撞更是催生了人類航空航天歷史上無數個第一次——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艘載人飛船、第一個空間站、第一個太空探測器……由於身體和時間的限制,人類自身無法到達比月球更遠的地方,所以將探索宇宙的任務交給了太空探測器,讓它們來當我們在太空中的眼睛。
  • 我想去太空旅行
    我想去太空旅行沈湛傑,27歲,個性潮鞋店老闆沈湛傑有1米8的個兒。很配合他的外型,他從小就喜歡前衛、自由。他的鞋店「super sneaker」(超級帆布鞋)裡,潮流湧溢得要撲出來。
  • 哈勃望遠鏡30歲慶生 宇宙那麼大,都想去看看
    哈勃望遠鏡30歲慶生 龍飛船發射 「天問一號」升空  宇宙那麼大 都想去看看  7月23日中午12:41,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成功升空。被用作武器的火箭從一開始就成了人類上天的工具,美蘇兩國「太空爭霸」的激烈碰撞更是催生了人類航空航天歷史上無數個第一次——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艘載人飛船、第一個空間站、第一個太空探測器……  由於身體和時間的限制,人類自身無法到達比月球更遠的地方,所以將探索宇宙的任務交給了太空探測器,讓它們來當我們在太空中的眼睛。
  • 想親眼看看宇宙的樣子嗎,來一次太空旅行吧!
    一說起旅遊我們總是直接就想到具體的地方,風景或者是不確定目的地的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這些旅遊不論走得再遠終究還是在地球上,不知道你想不想來一場太空旅遊?去太空裡看一下那些只能在圖片或視頻中看到的景色。
  • 宇宙有多大?假如我們想飛出宇宙去看看,需要花費多少年?
    對於宇宙的大小問題,人們一直想找到答案。正如我們人類在沒有飛出地球的前提下,就精確地測量出地球的大小,也觀測到了太陽的運動軌跡及大小等等。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想像能力,已經具備突破自身去研究可以接觸到或者根本接觸不到的東西,那麼對於我們存在空間——宇宙。它究竟有多大呢?
  • 他想去太空旅遊一趟,還想試試在月球上面拉小提琴……
    現實中,吳季卻有些恐高,「比如走玻璃棧道這種事,我是不太願意去做。」在一篇科幻小說中,吳季依靠物理和天文上的計算,設計了一個在月球旅店裡演奏小提琴的情節。如果有機會,他想自己試試在月球上面拉小提琴。重力不同了,但質量還在,他想知道用多大的力度拉弓,才能拉出正常的音色。「我不知道能不能趕上去太空旅遊一趟,如果真能趕上的話,也是挺有意思的。」
  • 高考結束之後想去太空中旅遊,需要準備點什麼?
    我們的地球也只是宇宙中的一個過客,流浪在太空之中,卻有幸被太陽捕獲。一直以來,人們居住在地球上仰望天空,從未停下探索外太空的步伐。太空是一個充滿魅力的神奇世界,在太空中如何生活更是一個令人好奇的話題,如果想獨自去太空中旅遊,需要準備什麼呢?
  • 夜話丨宇宙那麼大,我們應該去看看
    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視頻來源:央視軍事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明朝萬戶飛天,雖然失敗了,但是他所運用的基本原理,和我們現在航天用火箭作動力,克服地球引力進入太空是一樣的。他手上舉著兩隻風箏用於返回,現在太空梭則是依靠機翼的升力,實現精確定點著陸返回的。所以說,中國人不僅有飛天夢想,而且是最早的踐行者。
  • 《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然而,「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創作衝動,讓林詣彬在《速度與激情》系列之後,又將動作戲延伸到了外太空,為觀眾再次創作了無與倫比的視聽震撼。 作為承載了幾代影迷青春記憶的科幻片,《星際迷航》系列雖然不及《星球大戰》系列名聲響亮,但是,電影中的某些橋段確實也成為一種時代印記或者文化符號。
  • 宇宙那麼大你想去看看?星際旅行最大問題不是距離遙遠,而是…
    從小,我們還不知道什麼是星星,就已經開始對星空充滿著想像,希望長大了能去探索這個似乎抬頭就能看到但卻永遠無法接近的神秘世界。天空或者說宇宙的廣闊,從古至今激起了無數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美麗的玫瑰星雲宇宙那麼大,那麼神秘而美麗,我們的內心不禁地呼喚著:我想去看看。
  • 我想去月球,也想讓你試試《無人深空》
    「好想去月球,去太空中看看啊!」  依稀記得,小時候常一個人站在操場中央,呆呆的望著亮澄澄的月亮,入迷的觀察上面若有似無的紋理,幻想著有一天站在蒼涼的隕石坑邊,被無盡星辰所包圍,遙望地球的壯闊畫面。
  • 想移民去火星?留心宇宙輻射
    又一個火星發射窗口來臨,阿聯、中國與美國的3艘火星探測器將相繼啟程,去往這個我們探測了60年的紅色星球。短期登陸火星何時能夠照進現實,尚無明確時間表,但作為太陽系中與地球環境最接近的行星,在火星建立新的棲息地已是不少人的憧憬與幻想——移民火星,你想去嗎?移民火星,這一出現於科幻作品中的橋段,如今距離照進現實似乎越來越近。
  • NASA太空海報,是宇宙級別的浪漫
    所有浪漫中,關於「宇宙」的浪漫總是史詩級別。在宇宙面前,我們所有的信仰與游離、痛苦與喜悅、分別與重聚,原來不過是發生在「一粒懸浮於陽光中的微塵」裡,萬物渺小,但也偉大。所以被浪漫擊中要害的我,就很想在今天分享關於星球宇宙的海報,而提到這方面,第一個想到的就是NASA海報。
  • 我們的徵途是浩瀚宇宙 32部太空科幻經典大片
    小時候我一直很糾結一個問題,人生存在地球上,地球存在於宇宙裡,那麼宇宙存在於什麼裡?如果說宇宙有邊緣,邊緣外面是啥?宇宙太浩瀚了,這麼大的地方只有地球有生命是不是有點浪費空間了?  宇宙外面還有另一個世界嗎?四維空間真的存在嗎?
  • 太空生活如何?看看第一批太空人們是怎麼上廁所的,網友:心酸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技術上的突破,科學家們也將目光放到更遙遠的地方去了——太空。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不滿足僅僅研究地球,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廣袤的宇宙。他們認為地球最終一定是會走向外太空的,所以不如趁早做些準備。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全人類對於太空會有一個更深的認知!其實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從上個世紀就已經開始了,並且我們也是可以通過一些資訊了解到太空人在太空當中的生活。
  • 《2001太空漫遊》——宇宙的想像力
    《2001太空漫遊》的庫布裡奇出生在紐約,那裡的高樓大廈透出的萬家燈火,足以讓人忘卻頭頂的星空,可他,敏銳地從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轉頭開始沉思宇宙,為愛好科幻的觀眾想像出一部奇幻、神秘、妙不可言的電影。他對於無窮宇宙的想像力遠遠超過了躺在草地上仰視燦爛星空的想像。
  • 宇宙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聊聊傳聞中的4種外星人
    人類從上個世紀開始向著更遠的地方邁出了自己的腳步——宇宙。人類宇宙飛船向著浩瀚的太空駛去,先是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實現全人類的一大步,然後火星探測器著陸火星荒漠拍下珍貴的照片,又接著人類的飛行器甚至來到太陽系邊緣,未來有可能前往另一個星系……在航天事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有關除人類以外生命形態——外星人的傳聞也漸漸變多,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在世界各地的外星人都長什麼樣。
  • 教程|色彩+肌理+創想——趣味畫太空宇宙
    課程類型綜合創意繪畫課程參考課時90分鐘 工具材料水彩顏料、水粉顏料、水粉筆課程構思 每當我們抬頭仰望天空,你是否也在想天上到底有什麼呢?是有外星人?還是神仙住在上面呢?今天老師帶領大家遨遊宇宙,一起看看宇宙中星球的奧秘吧!
  • 移民火星,你想去嗎?當心宇宙輻射
    又一個火星發射窗口來臨,阿聯、中國與美國的3艘火星探測器將相繼啟程,去往這個我們探測了60年的紅色星球。短期登陸火星何時能夠照進現實,尚無明確時間表,但作為太陽系中與地球環境最接近的行星,在火星建立新的棲息地已是不少人的憧憬與幻想——移民火星,你想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