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們對她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們天天在她的懷抱裡生活,陌生的是我們對她又是那樣的不了解,她從哪裡來,轉到哪裡去?她的內部構造是什麼?在宇宙裡算大個子?還是小不點?人們應該為我們的家園做些什麼呢?
我算不上個天文謎,只是出於好奇,查找了一些專業資料,想通過一些更形象、更通俗的文字對我們的家園一探究竟。
一、地球的形成和壽命。恕人類無知,對地球形成原因莫衷一是,佔主流的說法是太陽星雲的「大爆炸」或「大碰撞」形成「星子」,星子們不斷的分裂、聚合、吞併,形成了大小不等的行星,其中就包括地球。地球大約46億歲,在太陽系中,夥伴們的年齡差不多大,上下也就差個幾億歲,但在浩瀚的宇宙中,比她年長的可多了,幾百億,上千億的多著呢。地球誕生以來分為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共五代,每代又分為若干紀,如中生代侏羅紀就是恐龍稱霸時期,新生代的第四紀人類出現,約240萬年,這就是地球的「地質年代」劃分。至於地球壽麵還有多長?人類只能無可奈何的說一聲一一真的不知道。
二、地球的內部結構。地球分為「外圈」和「內圈」,外圈包括大氣圈、水圈、人類圈、生物圈、巖石圈。內圈包括地殼、地幔、地核。大氣圈厚度約1000公裡,水圈厚度不一,海洋平均深度約3682米,佔地球表面積70%以上,是真正的「水星」,是構成「蔚藍色」星球的主材料。地殼是由巖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平均厚度17公裡,是巖石圈的組成部分;地幔介於地殼和地核的中間,厚度約2865公裡,其質量和體積都是固體地球的冠軍,內部溫度高達1200--2000度;地核約3480公裡厚,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其內部溫度約6000度,已接近太陽表面溫度。
三、地球的運轉軌跡。波蘭人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提出了「日心說」,流行了1400年「地心說」退出歷史舞臺,原來是地球帶動月球不斷的自轉,並且圍繞太陽公轉。地球赤道周長為40192公裡,地球自轉時速為1675公裡,每秒465米,是音速的1.37倍,是客機速度的兩倍,如果從北京到廣州,地球只需輕輕轉一個多小時就到了;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距離是9.4億公裡,時速達107244公裡,每秒29.79公裡,如果從北京到紐約,用這個速度僅需8.4分鐘,要知道地球可是個大胖子啊,重達60萬億億噸。
四、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說了地球的老、大、胖,再說說她的小。放在宇宙這個大環境中,地球不僅小,甚至小的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先和太陽比,太陽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如果太陽是西瓜,地球就是芝麻。再和其他七大行星比,她從體積和質量方面均排第5位,位於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之後。再看銀河系,年齡136億歲,總質量是太陽的30000億倍,有大約1000億顆恆星,太陽到銀河系中心的距離約26000光年。再看宇宙,宇宙是無邊無際的,分為銀河系和河外星系,河外星系大約有1250億個,這樣一看,我們的地球還算大嗎?我們人類又是多麼的渺小。
五、地球生態保護。人類誕生以後,逐步成為地球的主宰,隨著數量的增加,生活質量的提高,必然的要不斷索取,現如今已達高潮———煤炭、天然氣的濫挖猛採,森林的破壞性砍伐,對淡水資源的無節制使用,對動植物的無情傷害,一幢幔摩天大樓拔地而起,一座座攔水大壩宏偉壯觀,人類在對大自然的徵服中得到了快感,取得了成就,但地球真的就默默無聞,任其折騰嗎?地震、海嘯、沙塵暴、洪水、泥石流、幹早,難道就沒有人為因素嗎?好在人們己經有所覺悟和驚醒,正在為地球生態保護作出努力。
六、我們應該為地球做些什麼。地球是我們的家園,為我們提供了陽光、空氣、水、土壤,讓我們過上了豐衣足食,無優無慮的幸福生活,我們應該學會感思,更好的保護我們須臾不可離開的家園,在不斷開發新能源得以利用的前捏下,應當保護性開發傳統能源,有的能源是多少億年才形成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我們難道不應該加珍惜嗎?節能減排是當前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主題,節約能源,減少排放,保護環境,愛護地球,人人有責,要從每一個人做起,每一個組織做起,每一個國家做起,既是為了我們的家園,更是為了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