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的早期太空競賽中了解太空中目標天體的精確位置有多難?

2020-12-24 科普百分百

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Proxima)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浪科技(任天):在20世紀60年代的早期太空競賽中,如果是以宇宙飛船導航所需的精確度而論,美國和蘇聯的科學家實際都不清楚火星、金星等行星的具體位置。這聽起來有點可笑。當然,當宇宙飛船到達這些行星附近時,他們還是能大致知道目標會在哪裡。但是,這裡的「大致」可能意味著1萬或10萬公裡的偏移量。行星的位置,即它們的星曆表,依賴於以極高精度對其軌道隨時間推移的變化情況進行校準。但唯一合理的方法是直接測量,就像古代的水手需要沿著島嶼或海岸線航行,以便確定緯度和經度一樣。

關於這個問題,一個很不體面的例子發生在1961年初。從蘇聯發射金星1號(Venera 1)探測器開始,人類向金星發射探測器的計劃便拉開了序幕。蘇聯和美國科學家都希望能最早確定金星的位置,並以此來精確計算天文單位——當時被定義為地球中心與太陽中心之間的平均距離。在地球上,可以通過測量從金星上反射的雷達信號來確定距離。幾個月後,蘇聯人自豪地宣布了基於金星的天文單位測量改進方法,但美國人很快發現,這與他們自己的雷達測量結果相差約10萬公裡。美國人興高採烈地嘲笑蘇聯人,說他們可能發現了一顆新的行星。

回想起來,這臺蘇聯探測器——原本計劃在測距結果宣布的時候飛掠金星——之前已經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包括失敗的熱控制和姿態控制失靈。儘管它可能確實經過了金星附近的某個位置,但我們永遠也無法確切知道它與該標記位置的距離,因為在那一點上,地球與探測器的所有通訊都停止了。

錯誤認定金星的位置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金星1號探測器可能因為偏離太多而無法獲得任何有用的數據,它也可能直接撞向行星,造成不光彩的墜毀。可以想見,在這些慘痛的教訓之後,科學家們會多麼努力地確定太陽系天體的位置,與之相關星曆表也編製得越來越厚,越來越精確。然而,即使有了長足的進步,精確定位太空飛行器及其行星目標所面臨的基本問題仍未完全解決。在某種意義上,問題反而愈加尖銳。

如今,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是星曆表的主要編制機構之一,提供了精心編寫並不斷更新的數據,幫助我們確定行星、衛星、彗星、流星群和小行星的位置。這就像農民所用的年曆,只不過是用於行星探索。然而,隨著探索範圍越來越遠,我們的目標越來越新奇,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

已經有機構在草擬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希望利用強大的雷射,推動帶有輕型帆的微型「納米飛船」(nanocraft),一路航行到南門二(半人馬座α)恆星系統。該系統距離地球超過4光年,如果以20%的光速(約每小時2.16億公裡)前進,需要花費至少20年的時間。在正確的時間到達另一個恆星系統的正確位置,這個問題遠比到達遙遠的太陽系邊緣星球(如冥王星)複雜得多,雖然前往冥王星就已經夠困難的了。

2006年,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以破紀錄的速度發射,在9年多的時間裡飛到冥王星附近(在木星引力幫助下),飛行距離近50億公裡。利用地球上的望遠鏡觀測,以及對冥王星的軌道運動進行精細的計算機模擬,我們可以確定該探測器在天空中的位置,精確度可達約0.00014度角。然而,冥王星太過遙遠,如此微小的不確定性也會導致約13000公裡的位置誤差,足以嚴重阻礙近距離飛掠任務。更加複雜的是,新視野號在軌道上經歷了難以預測的漂移,這是鈽發電機產生的不均勻熱輻射所導致的。

新視野號終於在2015年7月與冥王星相遇,這讓那些在發射之後等待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科學家們鬆了一口氣。它以12500公裡的距離飛掠冥王星。最後,為了快速掠過冥王星及其衛星,新視野號在接近正確路徑的任何地方都要進行細緻的位置測量,並使用探測器自帶的相機進行航向修正。這一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

現在,讓我們來比較一下冥王星與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Proxima)。比鄰星位於半人馬座,是半人馬座α三合星的第三顆星,以每秒約32.19公裡的速度相對太陽運動。不過,每秒0.01公裡的最小有效數字,意味著在為期20年、600多萬公裡的任務中會累積相當大的位置不確定性。這還是恆星,一個明亮的、比較容易研究的天體,而恆星系統中的行星亮度會下降10億倍,其位置也更加難以確定。與新視野號一樣,星際探測器很可能不得不隨時跟蹤自己的目標,並且必須自主完成,因為與地球的來回通信就需要數年的時間。

至於微型太空飛行器能否攜帶必要的計算工具,或者是否具備追蹤目標所需的感知和操縱能力,還有待觀察。明亮的恆星本身可能就是最好的標記,可以和太陽一起作為導航燈塔。從雷射二極體發射的微弱脈衝可以提供調整方向的推力,但更關鍵的是,數百甚至數千臺具有人工智慧的納米飛船在發射之後,每一臺都具有相互學習的能力,或許可以通過大規模冗餘和犧牲多數來達到時間和空間目標。然而,當你試圖用一顆子彈去攔截另一顆飛來的子彈——無論是恆星還是行星——時,差錯可能是在所難免的。

不難發現,在數千或數百萬公裡的範圍內,位置的不確定性可能會給太空探險者帶來麻煩。但奇怪的是,繞軌道運行的恆星和行星具有一些基本的物理學屬性,這些屬性取決於非常小的位置不確定性,並且可以毫不含糊地決定整個系統的生存。究其根源,在於引力物體之間的動力混亂現象,以及混亂但數學上可繪製的不穩定性,還有天體運動的不可預測性。儘管科學家自19世紀80年代就發現了混沌現象,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才開發出專門用途的計算機,以精確模擬太陽系中行星受引力驅動的運動。這些模擬揭示了我們生活在一個多麼混亂的空間中。

結果表明,如果在數千萬年到數十億年的時間裡追蹤太陽系內物體的運動,諸如水星這樣的行星位置出現毫米級的變化,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未來的軌道可能相對平淡無奇,但也可能使內太陽系變得不穩定,行星被甩向太陽,或者逃逸到星際空間的軌道上,甚至將兩顆行星置於相互碰撞的軌道上。

如此微小的變化會導致如此截然不同的結果,這讓許多希望世界具有某種可預測性的人無法接受。這就說到了人類作為一個物種,似乎一直在努力想要做到的一些事情。我們很希望所謂的現實是固定不變的,或者至少不是變幻莫測的。但現實很少如此。

在將太空飛行器發射到其他行星,甚至其他恆星的過程中,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承認目前的這種不精確性。現實就是如此殘酷,我們對外太空的了解太有限了。甚至自然定律都是基於全然不完美的測量得出的推論,無論是行星軌道和引力,還是代數的邏輯和符號處理——後者是通過人腦和人腦開發的機器來「測量」的。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定律能夠很好地模擬和預測物理世界的各個方面,幾千年來一直在幫助我們,並使我們感到安心。今天,我們似乎已經設法扭轉了這個問題,可以預測自然中可能發生的各種混沌,從不穩定的天氣條件到不穩定的股票市場,當然還有行星。

這就是為什麼誠實面對局限性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因為我們能因此找到跨越空間、時間並理解界限性的方法。20世紀60年代的火箭科學家們試圖掌握金星和其他行星的位置,他們甚至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已經成為先驅。他們不僅是在穿越虛無的太空,試圖確定幾乎不可能定位的天體,更是在認識現實本身的根本性質。

相關焦點

  • 了解太空中目標天體的精確位置有多難?
    來源:新浪科技在人類太空旅行的歷史中,每一次冒險都在提醒我們,我們對現實的測量是多麼不精確。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3日消息,在20世紀60年代的早期太空競賽中,如果是以宇宙飛船導航所需的精確度而論,美國和蘇聯的科學家實際都不清楚火星、金星等行星的具體位置。這聽起來有點可笑。
  • 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至今仍是宇宙的奧秘
    特別是現代以來,隨著各國的航天航空事業以及天文、天體研究的不斷發展,讓我們逐漸開始了解浩渺宇宙的面紗,而最近幾個月來,我們世界的太空探索領域取得不凡的成就,如前些日子美國的航行了41年的「旅行者2號」探測器已飛出日光層,開始探索星際空間,它目前距離地球約180億公裡。該探測任務也成為美航天局運行最久的太空探索任務。
  • Filecoin第二輪太空競賽目標有什麼不同?
    如此一來,對Filecoin深入了解的人多數是看好這個項目的前景;唱衰者中一部分是湊熱鬧起鬨,一部分是在礦機投資上受到過傷害,另一部分則是正話反說,想通過唱衰來謀取利益。接下來,本文將著重從投資者的角度,針對市場上多數人都想了解的問題進行一一闡述。為什麼說越早參與越享受挖礦紅利?
  • 在太空中上個廁所有多難?太空人太空如廁的血淚史
    太空廁所問世之前太空人是怎麼上廁所的?這就要從第一個上天的太空人說起,上世紀60年代初蘇聯發射了人造衛星之後,「將人送上太空」這個想法就一直在蘇聯航空高層腦子揮之不去。之後美國為了太空競賽也開始向太空「送人」,這位太空人叫艾倫·謝潑德,很多人記住他不僅是因為他是美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還因為他是第一個在太空中解決了上廁所問題的人
  • 傑夫·貝佐斯的太空殖民地計劃,取材於20世紀70年代的科幻小說
    如果你問傑夫·貝佐斯,答案是生活在太空。那麼大量增加的人口將生活在哪裡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貝佐斯借鑑了70年代的科幻劇本,計劃建造先進的人類殖民地,漂浮在黑暗的太空深淵中。在本周的《觀察這個空間》節目中,我們來看看貝佐斯向太空擴張的願景(在Blue Origin的幫助下)。事實證明,這並不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 IPFS太空競賽中SR1與SR2之間有何區別?
    9月12日官方發布了最新博客,主要內容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匯報了太空競賽的成果。1、全網總算力達到200PiB(在競賽結束前三天達成了原定目標的2倍成果)。2、太空競賽使項目協議和早期實施得以大規模升級。3、太空競賽中數據的快速上載有助於確定鏈吞吐量,數據密封彈性,消息池垃圾郵件保護以及工作人員選擇邏輯方面的改進,以幫助主網支持更多礦工和數據容量。
  • 地球的臨時「迷你衛星」可能是上世紀60年代的太空垃圾
    據外媒The Verge報導,地球即將獲得一個臨時的「迷你衛星」--而這個衛星可能是太空垃圾。研究人員正在追蹤一個天體,這個天體看起來像是會在今年冬天被地球引力捕獲幾個月,然後安全地回到太陽系。它可能是一顆標準的小行星,但一些天文學家說,這個神秘天體的路徑表明,它可能是20世紀60年代火箭的一部分。
  • 太空垃圾開始清理!歐洲掏腰包8600萬歐元,與瑞士公司合作清理
    其實,所謂的太空垃圾,就是人造天體的碎片殘留物,至於太空垃圾的產生,就需要從上個世紀開始說起了。很多關注太空探索領域發展的朋友都會知道,在上個世紀50年代-7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之間,曾經展開了一場「太空競賽」。這項競賽也讓人類的航天事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 太空垃圾開始清理!歐洲掏8600萬歐元,與瑞士公司合作清理
    其實,所謂的太空垃圾,就是人造天體的碎片殘留物,至於太空垃圾的產生,就需要從上個世紀開始說起了。很多關注太空探索領域發展的朋友都會知道,在上個世紀50年代-7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之間,曾經展開了一場「太空競賽」。這項競賽也讓人類的航天事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 俄羅斯曝光21世紀初期4大太空目標 向火星進軍
    【搜狐科學1月8日消息】 據《空間日報》1月2日報導,俄羅斯21世紀對天體的研究計劃可謂雄心勃勃。火衛一圖片  1.另外,俄羅斯還打算在2009年啟動「火衛一地面」計劃,這也將成為俄羅斯20年來的第一次星際任務。按預定計劃,「華光」飛船將從火星的兩顆衛星之一的火衛一提取地面標本並帶回地球研究。  科學家相信火衛一是由原始的原行星雲物質形成的。據悉,正是這種物質最終造就了整個太陽系的其它天體,當然也包括地球在內。
  • 2010年代太空大事記,那些獨屬於茫茫宇宙中的美麗與驚喜
    2010年代即將落幕,美國太空網在12月28日的報導中,為我們梳理了過去十年宇宙中發生的重大事件。讓我們可以重新感受新發現揭示的宇宙之美以及帶給我們的感動。
  • 20世紀60年代是時裝界最為經典的年代,華麗的時裝成為時尚的先鋒
    20世紀60年代是時裝界最為騷動的年代,設計師們在高科技、新觀念的刺激下,都在尋找新的突破口,以期擺脫戰後產生的華麗造型時裝風格而成為時代時尚先鋒。而此時出現的卡丹、庫雷熱和瑞伯內都有很強的現代主義色彩。
  • 上世紀60年代筆下的2001年太空
    周一 · 太陽系說| 周二 · 深空天體周三 · 仰望星空 | 周四 · 航空航天周五 · 故事新聞 | 周六 · 新手之路 | 周日 · 下周天象每天兩分鐘,天文百事通上世紀60年代筆下的2001年太空在之前介紹亞瑟·克拉克的文章中,我們已經簡短地提到了他最富盛名的作品《2001太空漫遊》和以其為基礎改編的同名電影。
  • 太空美術:用藝術徵服太空(圖)
    不久,人類美術史上第一幅天體素描寫生《月面圖》誕生了。雖然從科學的角度上看,伽利略的《月面圖》還不夠精確,但月面的平原、環形山脈清晰可見,玉兔、蟾蜍不見了——美麗的神話破滅了,美麗的星空依然燦爛。   早期的太空美術作品只是以插圖的形式出現在一些天文學圖書和太空科幻小說中。
  • 宣布太空競賽2
    參與者的參與遠遠超出了最初的期望,礦工迅速達到了200 PiB的存儲空間—是原始競爭目標的2倍!更重要的是,太空競賽使Filecoin協議和早期實施得以大規模升級。太空競賽中數據的快速上載有助於確定鏈吞吐量,數據密封彈性,消息池垃圾郵件保護以及工作人員選擇邏輯方面的改進,以幫助Filecoin支持更多礦工和數據容量。
  • 人類文明跨入21世紀20年代,回望10年代太空探索的前五年
    新年的鐘聲敲響,意味著整個人類文明跨入了21世紀20年代時期,在這個新的十年裡,人類將會回望21世紀10年代時期的太空探索的整個過程,去展望未來,繼續向著宇宙進發。新年的鐘聲也意味著21世紀10年代時期的結束,在這十年裡,人類的太空探索出現了許多的奇蹟,也有很多的遺憾,是時候回顧一下這十年來一些大事件的太空科學故事了。
  • 太空中的生物實驗
    也可以觀察太空條件下生物活動的現象和本質。總而言之,太空生物實驗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太空條件對有機生命產生的綜合性影響,希望這些能為地球上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提供進一步的實驗和理論依據。事實上,人類進行太空生物實驗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在國際空間站俄羅斯實驗艙和美國實驗艙的應用項目中,生物研究所佔比例達32%。
  • 太空中發現不明「天體」,即將進入地球軌道,它到底是什麼?
    今年8月19日,天文學家利用夏威夷的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響應系統(Pan-STARRS)天文臺發現了一個「天體」,這個「天體」將在今年秋天進入地球軌道。這個被命名為「2020 SO」的不明天體,現在被認為是美國宇航局(NASA)的「勘測者1號」任務的火箭助推器,該項目於1966年在冷戰時期阿波羅時代的太空競賽中墜毀在月球上。
  • 精彩實錄:Filecoin官方第二階段太空競賽AMA
    太空競賽第一階段結束,第二階段正式開啟,主要回復一些在太空競賽中遇到的問題。目前,我們正處於充電期,而太空競賽第二輪中的礦工的目標應該是維護或擴展其存儲並執行任何必需的維護。我們將很快宣布第二輪其餘部分的更多具體目標和激勵措施。Q5:真實數據(或被驗證數據)會在SP2中被封裝嗎?
  • 從外太空看地球:從20世紀40年代到現在,地球有哪些標誌性圖片?
    早在我們登月之前,在20世紀40年代,我們從遙遠的地方拍攝了第一張地球太空圖片,確實讓人感到震驚!當然,這個信息對氣象學家來說是相當有價值的。b.來自深空的第一張地球照片早期的衛星圖像只能顯示地球的一部分。地球作為一個遙遠的空間物體,其第一張照片是由月球軌道飛行器NASA拍攝的。圖片中的地球可以看作是一個新月,因為陽光僅部分照射到地球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