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伊始,區塊鏈的概念逐漸開始被世人所熟知。雖然其催化因素是多方面的,無論是越來越高的比特幣價格,還是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聯盟如R3的成立,這些都讓人們原本駐足在比特幣的視野逐步轉向了區塊鏈。而區塊鏈是什麼?
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大概可以這樣來理解。區塊鏈是在無需互信的環境下,通過密碼學技術讓系統所有參與方協作,來共同維護一個可靠帳本的系統。區塊鏈的特性具體有哪些呢?「四大」審計公司之一的德勤對區塊鏈技術基本觀點如下:
第一,系統自身保證其真實性,不需要外在信任背書主體介入。具有去中心去中介化信任特性。
第二,整體的技術架構方面有著更強的穩定性、可靠性和持續性,因為它是一個分布式的網絡架構,不存在單點故障。
第三,區塊鏈強安全的加密機制、共識機制不需要第三方的進入,而是通過技術中介,來達成整個交易。
第四,因為鏈上數據只能增加,不能修改的特性,從而決定了交易的公開透明和不可篡改性。
在了解了區塊鏈特性後,我們這個無需互信的系統給我們能夠帶來哪些思路,我們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抽象出兩個模型進行系統性的思考。下圖中左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交易信任模型。右為我們的人際交往模型。
比較左右兩圖,我們可以看到兩個簡單的模型幾乎都有相同的元素,模型參與者雙方,信任度及對應的反饋促進下一次的交易或者交往。但兩個模型的區別在於,對於交易,我們更相信通過客觀因素或數據來決定我們這個行為。如買賣雙方歷史信任信息、買賣雙方公司體量、交易政策法規約束、成本利潤核算、品牌影響力預估數據等因素。而對於我們的交往活動,我們更容易受到主觀因素來影響我們的決定或結果。如對方的第一印象、社會背景、性格因素、預期交往收益預估、心性心智、情商智商等因素。
將視野由個人擴展到世界,整個社會結構的信任體系大致是由如下圖中所示的層級構成。
綜合上面兩圖的信息,我們可以挖掘出目前社會信任體系中至少存在以下四個痛點。
其一,個人信任體系的建立在於過多的主觀因素,影響對個人客觀信息的綜合評判。
其二,家庭和家族成員間的信任體系,考慮家庭內在親情和血緣關係間利益博弈。
其三,公司企事業單位之間信任體系的構建,不僅僅在於其業務中所處的上下遊位置,同時也要考慮其日常業務對接中職員之間的溝通渠道和信息,雙方成交反饋和戰略的一致性等。
其四,國家國際信任體系的完善,在建立對話溝通渠道,協同作業體制,共建項目之外,還要打通內部溝通渠道,通過建立平臺,構建統一數據生態,以此來建立類似更多的歐共體的合作範本。
對於以上四個痛點,我們進行分析,抽取出以下痛點應對策略。
一,如何設計模型結構,合理的將主觀信息轉化為相對較準確的可觀數據。
二,如何打通更多的信息溝通渠道,建立合理的信息公開、公平、共享的機制,實現更全面的信息透明。
三,需要考慮更好的博弈機制,建立相對較公平的利益分配體系。
四,如何構建一個可持續,正向激勵的信任體系,改善現實生活中出現如經濟學中的「劣幣驅逐良幣」 現象,實現最終自組織,正向循環的良好信用生態。
那麼這些策略,如何結合區塊鏈的特性來進行系統性的設計和實施來解決呢?我認為,至少可以給出以下這些思路。
第一,通過評分制來動態評估主觀因素對交往結果的影響程度,建立一個相對較準確的個人信任評估模型。
第二,協商建立統一的信息溝通平臺,包涵信息的抓取、存儲和分析。構建底層以區塊鏈存儲技術為核心,來實現多方參與、信息透明、可回溯的的信息處理體系。
第三,任何一個系統的利益分配體系的合理性與否,決定了其系統的可持續性。根據區塊鏈的多方協作參與原則和共識原則,需要參與各方在整個體系建立之前,充分的商討好符合各方利益的作業體系及利益分配體系。
第四,一個自組織的生態系統,必定不能有太多的人為決策幹預。比較好的方式為可以利用智能合約在既定的規則上讓其自動執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就比較適合一個高度自組織的生態系統。
第五,一個持續正向激勵的體系必然是一個天然自我進化的信任生態。如何建立更好的激勵機制,通過激勵來引導整個生態對形成共識的信息和行為進行認同和執行。區塊鏈中對整個生態的維護者礦工的激勵,如比特幣的挖礦金幣獎勵和以太坊中交易費用回饋就是很好外在的經濟獎勵。我們可以考慮各個維度個人、組織、企事業公司、國家之間正向多樣化的激勵機制來維護我們整個去中心化的生態信用基礎。
根據以上這些思路,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總結:針對整個交易體系中的信息、交易和價值轉移,以及對其構建的整個鏈式信用經濟生態——我們暫定其為 「鏈信生態」 ——不僅僅只是著眼於我們整個信息溝通的渠道和方式,還在於藉助信息技術,通過考慮各方博弈因素,經濟學方式,來建立一個能夠高度自治,自組織,正向激勵的信用經濟生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一個鏈信生態是符合目前通過「後網際網路+」的方式,通過國家倡議的高科技方式來反哺社會本身,提高社會信用,來最終實現一個互惠共贏,誠信富強的中國信用社會。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