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3×8-3×10-2×1-3=-11
計算自由度w和實際自由度s是一對姊妹概念,在理解這兩個概念之前,先要弄明白什麼叫「自由度」,教材上是這樣解釋的:體系運動時可以獨立改變的幾何坐標的數目,稱為體系的自由度。其實將自由度比作運動方式可能會更好理解。比如,一個點在平面內,其運動方式只可能是水平平動和豎向平動(斜向移動可分解為水平平動和豎向平動);又比如,一個剛片在平面內的運動方式有水平平動、豎向平動和轉動,因此,一個點的自由度為2,一個剛片的自由度為3。
為了讓一個點、一個剛片乃至複雜的結構穩定(意味著要使它們不能在平面內自由運動),需要施加約束。如果這種約束存在於剛片之間,那麼稱為節點(如同人的關節),如果這種約束存在於剛片與大地之間,那麼稱為支座。可以想見,如果剛片之間的約束不夠,即便支座再牢固結構也不能穩定,反之,剛片之間牢固連接了,但與大地不能牢固連接,整個結構也不能穩定。這兩種情況都說明結構缺乏必要約束。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了讓結構穩定,偏保守地在剛片之間或者剛片與大地之間過多連接,這種「富餘的」、存在感不強的約束,可以稱之為多餘約束。
小結一下,去掉一個約束會引起體系運動方式改變的話,這個約束就是必要約束(比如,將旗杆底部的固定支座變成固定鉸支座,旗杆必然會整體偏倒,此時,旗杆從不能動變成繞底部的轉動,運動方式改變了,所以,旗杆底部的轉動約束是必要約束)。相應的,如果取消某個約束,體系的運動方式不改變,這個約束就是多餘約束(比如,在旗杆上加一根撐杆與地面連接,這個撐杆就是多餘約束,有它沒它,旗杆仍舊妥妥兒地站在那)。
那麼多餘約束是不是沒有意義呢?想像一下,同學們平時鍛鍊身體用的單杆,如果在單槓中間加一根撐杆,這個撐杆顯然是多餘約束。但加了撐杆以後,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單杆變形小了,甚至即便某一端支座損壞以後,整個單槓還是穩定的,你仍舊可以在上面鍛鍊。同樣的情況,如果沒有這個撐杆,這個單槓還是穩定的嗎?所以,通過後面的學習,可以知道,對於穩定的結構(或幾何不變的結構),多餘約束可以改變結構的受力狀態和變形狀態,也給了結構更多的安全餘量,使結構具有更強的「抗擊打能力」「抗破壞能力」。有多餘約束的幾何不變結構也叫超靜定結構。
理解了自由度、約束、必要約束和多餘約束的概念,那麼計算自由度和實際自由度就容易理解了。一個複雜的體系,原本是一根根毫無關係的杆件,就像變形金剛一樣,杆件(或者叫剛片)通過節點(可能是鉸節點、剛節點、復鉸節點、復剛節點、組合節點)先內部組合,然後通過支座(固定鉸支座、可動鉸支座、定向支座等)再與大地組合。計算自由度w就是先離散結構(去掉支座和節點),找出組成結構的杆件數目m(member),體系總的自由度就應該是3m(一根剛片有3個自由度),然後計算節點(剛節點rigid joint、鉸節點hinge joint)和支座(rod)提供的約束,二者之差就是計算自由度(w=3m-3g-2h-r)。如果結構總自由度與必要約束之差就是實際自由度。換句話說,計算自由度來者不拒,實際自由度只對存在感強的約束(必要約束)感興趣。
一根杆件,既可以視為鏈杆(連接體系與大地),也可以視為剛片。但無論如何識別,最終的計算結果都是一樣的。如下圖,以最簡單的簡支梁為例:
一,若將③視為剛片,則其餘杆件①②④為鏈杆。w=3×1-3×0-2×0-3=0;
二,若將①②③④均視為剛片,則鉸2應為復鉸(因為連接的是剛片),鉸4為單鉸,鉸1、3、5此時成為固定鉸支座(因為連接的是剛片與大地)。w=3×4-3×0-2×3-6=0;
三,若將①③④視為剛片,則鉸2、4為單鉸(因為連接的是剛片),鉸1、5為固定鉸支座,杆②為鏈杆(因為他們都是連接的剛片與大地)。w=3×3-3×0-2×2-5=0;
運用公式求體系計算自由度w時,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步應當將體系與大地的聯繫(即支座、鏈杆)取消,取消的時候注意不能改變剛片間原本的連接方式。比如上面第(三)種解法,②為鏈杆,應先取消,取消以後,鉸2仍然存在於杆①與杆③之間(因為原本這兩根杆就是通過鉸節點連接的)。取消以後如下圖:
最後,下圖這一道題用於大家練習。答案見文首。下一期,主要講結構幾何組成分析的技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