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知識普及——真猛瑪象

2021-01-15 百聞動物

真猛瑪象,拉丁文學名是Mammuthus primigenius,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真長鼻亞目、象科的一種動物。

猛瑪象有大量的化石紀錄,但卻沒有被石化,而是自其死亡時就已保存下來。原因可能是其巨大的體型及寒冷氣候。故科學家可以對真猛瑪象的解剖有詳細的了解。真猛瑪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生活在北極的高地,另一類則較廣為分布。真猛瑪象雖然很大,但並非如想像般巨型。事實上,它們並不比現今亞洲象大很多。成年的雄性真猛瑪象高2.8-4.0米,而侏儒化的則有1.8-2.3米高。它們可以重達8噸。真猛瑪象長有厚厚的毛,毛長達1米,且有內層絨毛,可以抵禦嚴寒。毛皮像麝牛,於夏天可能會脫皮。它們的耳朵較現今的象小很多,最大的也只有30釐米長。它們的頭部很高而且尖,在很多石洞壁畫中都描繪成節狀。由於脊骨很長,肩膀上隆起像駝背,可能藏有大量的脂肪。象鼻端的上唇是一塊闊葉,而下唇則像闊及方的蓋。

真猛瑪象的牙齒適合吃凍土層粗糙的草,有著較多的託基及較高的牙冠。它們的皮膚與現今象的差不多一樣厚,但有大量的皮脂腺可以分泌油脂到毛髮上,加強保溫效果。它們的皮下脂肪層較達8釐米,功能就像鯨魚的鯨脂一樣。真猛瑪象的象牙長達5米,比普通象牙更為彎曲。象牙的形狀及長度是否其適應性並不清楚,但有指它們可能利用象牙來清除地上的積雪尋找食物。另外,很多標本的象牙面上都有磨損,可能是有很多動物寄住在其象牙上。

一般假設真猛瑪象是於1萬年前在歐洲及西伯利亞南部消失,但新資料顯示它們仍存活至8千年前。稍後一些時間,它們也從西伯利亞北部消失。它們與哥倫比亞猛獁於末次冰期一同在北美洲消失。只有少數仍在聖保羅島生存至前3750年,也有在弗蘭格爾島上的生存至前1700年。可能由於食物的供應有限,它們侏儒化成較細小的體型。

大部份真猛瑪象於更新世晚期死亡,可能是因氣候轉變及/或被人類獵殺。有指溫暖的氣候是令它們受到威脅的元兇,令它們的數量在人類到達前大幅減少。冰川消退令它們的棲息地由4.2萬年前的770萬平方公裡減少至6千年前的80萬平方公裡。雖然於12.5萬年前的薩勒冰期末也有類似的情況,但人類壓力卻迫它們走到滅絕的地步。不過也有指較長命的群落是生存在島嶼上的,而其棲息地也有限,故棲息地未必一定是其滅絕的主要成因。事實上,一些居住在美洲溫帶或熱帶的長鼻目也於更新世末滅絕。

由於亞洲象及非洲象成功誕下了一隻混種,有指若真猛瑪象仍然在生,它們也可以與印度象混種。這種想法衍生了若從冷藏的真猛瑪象中抽取其基因,再與現今的印度象結合,就可以生出像真猛瑪象的野獸。科學家希望從冷藏的真猛瑪象生殖器中抽取及活化其精子,但不成功。另一個想法是將之複製,日本的研究隊就已經成功從已冷藏了16年的老鼠腦部中抽取出DNA,希望可以套用在真猛瑪象身上。

雖然現在仍未能抽取可用的DNA,真猛瑪象的線粒體基因組已完全被確定。從而發現猛獁象、非洲象及亞洲象在很短的時間內分支,而猛獁象較為接近亞州象。非洲象約於600萬年前從真猛瑪象分支開來。研究發現真猛瑪象的毛髮顏色是由黑色素皮質素受體1所決定。另外於2008年,真猛瑪象的大部份DNA已經被圖譜出來,且發現有兩類真猛瑪象,其一於4.5萬年前滅絕,另一類則於1萬年前消失。而研究也發現它們與非洲象的DNA相似度達98.55%至99.4%。

有指真猛瑪象並非完全滅絕,在北半球較偏遠的凍土層仍可能存有少量的群落。於19世紀末,不斷有指它們仍在阿拉斯加生存。於1899年,有人聲稱在阿拉斯加殺死了一頭真猛瑪象且將屍體捐給了史密森尼學會,但遭到史密森尼學會否認。另外,也謠傳在俄羅斯出現了大型及長滿毛的野獸。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冰河時期的巨象——真猛獁象
    真猛獁象(學名:Mammuthus primigenius)是已滅絕的猛獁象。在北美洲及歐亞大陸北部發現有它們的骨頭及冷藏的屍體,而最保存完好的是在西伯利亞。已知最古老(15萬年前)的真猛獁象是藏在歐亞大陸的利斯冰期礦床,它們是衍生自草原猛獁象。真猛瑪象於更新世晚期從大部分分布地消失,在弗蘭格爾島上仍存有一族侏儒化的真猛獁象至約前1700年。
  • 什麼是真社會性動物?它們有什麼特徵?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文章來源《院士講科學》,該書由《知識就是力量》雜誌社總策劃,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同學們都知道,螞蟻雖然個頭微不足道,但卻很厲害。其實螞蟻就是真社會性動物。那什麼是真社會性動物呢?真社會性動物有什麼特徵?一起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真社會性動物?真社會性(Eusociality)動物, 是指一些種群具有高度社會化組織的動物。 它們具有三項共同特徵, 即繁殖分工、 世代重疊和合作照顧未成熟個體。
  • 全民科學素質知識普及專欄 | 全民科學素質普及知識問答【第二十七期】
    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對增強公民獲取和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實現全面發展,對於國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在我縣各媒體平臺開設科普專欄,向廣大幹部群眾推送公民科學素質科普知識。歡迎大家積極加入到全面科學素質行動計劃中來,努力提升自我科學素養,為我縣經濟社會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 動物知識普及——甲殼亞門
    甲殼亞門,拉丁學名為Crustacea,別名是甲殼類,屬於節肢動物門的一種動物。其在形態結構上表現出多樣性,例如體形大小、體節數目、體軀劃分及附肢的分化都有較大的差異。在生活方式上絕大多數為海洋生,為海洋浮遊動物的重要成員,常被譽為海洋中的昆蟲,少數侵入淡水。
  • 全民科學素質知識普及專欄 | 全民科學素質普及知識問答【第三十四期】
    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對增強公民獲取和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實現全面發展,對於國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在我縣各媒體平臺開設科普專欄,向廣大幹部群眾推送公民科學素質科普知識。歡迎大家積極加入到全面科學素質行動計劃中來,努力提升自我科學素養,為我縣經濟社會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 全民科學素質知識普及專欄 | 全民科學素質普及知識問答【第二十五期】
    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對增強公民獲取和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實現全面發展,對於國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在我縣各媒體平臺開設科普專欄,向廣大幹部群眾推送公民科學素質科普知識。歡迎大家積極加入到全面科學素質行動計劃中來,努力提升自我科學素養,為我縣經濟社會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 蝙蝠知識大普及,建議都了解一下
    近期,冠狀病毒的事已經傳遍全國,有消息指出其來源可能是蝙蝠,那麼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來進行一下蝙蝠知識普及。1、蝙蝠是超級毒王嗎?是的!蝙蝠存在了8800萬年,幾乎與恐龍是同時代。蝙蝠是病毒的自然宿主,作為全球攜帶病毒最多的動物之一,蝙蝠自己卻百毒不侵。3、蝙蝠能攜帶多少病毒?蝙蝠身上能攜帶超過 100 多種毒性極大、兇險無比的病毒,有伊波拉,狂犬病、SARS等。4、蝙蝠為何攜帶病毒卻不生病?
  • 全民科學素質知識普及專欄 | 全民科學素質普及知識問答【第三十期】
    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對增強公民獲取和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實現全面發展,對於國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在我縣各媒體平臺開設科普專欄,向廣大幹部群眾推送公民科學素質科普知識。歡迎大家積極加入到全面科學素質行動計劃中來,努力提升自我科學素養,為我縣經濟社會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 普及科普知識 弘揚科學精神
    為弘揚時代科學精神,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轄區群眾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深入開展科學素質提升工作,營造轄區良好的文化氛圍。按照省、市、縣科學技術協會2020年全民科學素質工作要求,6月19日,紅絲鄉利用趕集時機,多部門聯合開展了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宣傳活動,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局面。
  • 動物知識普及——食人鯧
    食人鯧,學名為Pygocentrus nattereri (Serrasalmus nattereri),也稱食人魚或水虎魚,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脂鯉亞目、脂鯉科、鋸脂鯉屬的一種動物,拼音是shírén chāng。
  • 動物知識普及——蘇拉冢雉
    蘇拉冢雉,拉丁學名為Megapodius bernsteinii,別名是蘇拉威西冢雉、西裡伯斯大頭雞、巨腳鳥、營冢鳥,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雞形目、冢雉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Sula Scrubfowl,命名人為Schlegel,命名時間在1866年。
  • 動物知識普及——鳳蝶
    鳳蝶,拉丁學名Papilionidae,又稱燕尾蝶、鳳子蝶等,屬於節肢動物門、六足亞門、昆蟲綱、鱗翅目的一種動物,英語名稱是Swallowtail butterflies。其種類多屬大型,中型較少。其不僅是體態優美、色彩鮮豔的觀賞性昆蟲,也是一種可利用的資源性昆蟲,金斑喙鳳蝶等還是我國的特有種類,並因此成為一級保護動物。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