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鯧,學名為Pygocentrus nattereri (Serrasalmus nattereri),也稱食人魚或水虎魚,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脂鯉亞目、脂鯉科、鋸脂鯉屬的一種動物,拼音是shírén chāng。
食人鯧棲息在主流、較大支流,河寬甚廣、水流較湍急處。成魚主要在黎明和黃昏時覓食,以昆蟲、蠕蟲、魚類為主,但其有些相近種只吃水果和種子。活動以白天為主,中午會到有遮蔽的地方休息。「食人鯧」對水質要求不嚴,喜歡弱酸性軟水,生長適宜水溫為22至28攝氏度。這種魚群體覓食,主食比較小個體的魚,獵食水中任何移動的東西,尤其對血腥味敏感,任何一點血腥味都會激起大群「食人鯧」的狂暴攻擊。「食人鯧」體質強壯,易飼養,但不能與其它魚共養。食人鯧以兇猛聞名,俗稱「水中狼族」。以魚類和落水動物為食,也有攻擊人的記錄。但有些相近種類只吃水果和種子,中午會聚在蔭涼處休息。成年個體一般在晨昏活動,體長15~24釐米的個體通常黃昏活動,幼魚則整日活動。
食人鯧聽覺高度發達,牙齒尖銳異常。咬住獵物後緊咬不放,以身體的扭動將肉撕下來。一口可咬下16立方釐米的肉。牙齒會輪流替換使其能持續覓食,而強有力的齒立刻導致嚴重的咬傷。常成群結隊出沒,每群會有一個領袖。旱季水域便消失,食人鯧會聚集成大群,攻擊經過此水域的動物。長久以來人們一直以為是血的氣味引發了大群食人鯧的攻擊,但也有人認為是受傷動物所造成的噪音和水花引起它們的注意。
食人鯧分布於安地斯山脈以東、南美洲的中南部河流;巴西、蓋亞那的沿岸河流。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哥倫比亞、蓋亞那、巴拉圭、烏拉圭、秘魯及委內瑞拉有發現的紀錄。
食人鯧繁殖期的親魚會將卵產在水中的樹根上,約1000餘枚天孵化,親魚會護卵。河水泛濫會影響孵化的成功率。養在水族箱裡的食人鯧繁殖相當困難,這也是其價位居高不下的原因,而不像紅鰭鯧那麼低廉。它們18個月性成熟,雄魚會比較鮮豔一點。繁殖期時會將卵產在水中的樹根上,卵具黏著性。一次可產上千顆的卵。親魚會有護卵的行為,受精卵在9~10天之後孵化。河水的泛濫情形會影響其繁殖的成功率。
「食人鯧」又稱「食人魚」,是公眾對一類分布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魚類的統稱,也有翻譯作水虎魚的。實際上這類魚與我們通常所說的鯧魚在分類上根本不屬同類,親緣關係也相距甚遠,只是從體型上看二者有些相似而已。從動物進化的角度來看,這類魚與廣泛分布於中國的鯉形目魚類的親緣關係比較近,但背部多有一個小小的主要由脂肪組織形成的鰭,被叫做「脂鰭」,所以中國魚類學家通常稱其為「脂鯉」;又因為鮭形目鮭科魚類也具有類似的脂鰭,兩者在這一點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也有稱其為「鮭鯉」的。
在原產地亞馬遜河流域,成群的「食人鯧」常將誤入水中時間內吃得只剩白骨,甚至將誤入水中的人吃掉。巴西人稱其為「皮拉尼亞」,意思是「割破皮膚的」,印第安人常將其牙齒當小刀來用。在中國,「食人鯧」咬傷飼養人員和養殖愛好者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更為嚴重的是,「食人鯧」對水域生態環境的潛在影響不可低估。體質強壯、對水質要求不嚴的「食人鯧」在南方廣大地區都能找到適宜其繁殖生長的氣候條件和水體,一旦流入自然水域將打破生物鏈,威脅中國的本土魚類,破壞現有的魚類區系,降低生物多樣性,而且會對中國漁業資源和生產造成重大損失。食人鯧在20°時候就會開始新陳代謝緩慢,15度以下遲鈍,無法長期生存,因此,食人鯧只能在常溫最少在20°以上的地區生存,在中國地區目前並無真正野生食人鯧,更不用擔心他們能在此落地生根。
紅鰭鯧是食人鯧的近親,市場上不法商販就是用它來牟取些商販利用它和食人鯧相似的外形來混淆人們的視覺。這兩種魚在幼魚時期幾乎一模一樣,但食人鯧下顎更為發達,撕咬角度更大。紅鰭鯧又名淡水白鯧,學名短蓋巨脂鯉。
20世紀80年代,中國從巴西引進的推廣品種。體長可達60釐米以上 ,屬食人鯧家族中的植食性種類。紅鰭鯧口內有牙上下各兩排,第一排12~14枚。第二排2枚。牙呈鈍三角型,上下顎閉合後呈平行狀。食人鯧口內有牙上下各一排,數量28~31枚,牙呈銳三角鋸齒型,上下顎閉合後呈交錯狀。紅鰭鯧市場價每條是0.20元,而食人鯧幼魚至少在80~150元之間。罕見品種如紫羅蘭,價位在萬元左右。普通人中飼養真正食人鯧的不多,因為它們不是很漂亮,價格又昂貴。除非是一些有特殊愛好的專業玩家,真正喜歡它們的野性。食人鯧的口感類似鯧魚,魚身比白鯧厚實,口感不像鯛魚、石斑魚那麼細緻,但是較有嚼感,魚腹肉最嫩,魚皮膠質厚。
2013年12月26日,聖誕節,阿根廷羅薩裡奧市氣溫直逼38攝氏度,酷熱難耐的人們紛紛跳入巴拉那河降溫消暑。然而,約有60餘人在遊泳時遭到大規模食人鯧的攻擊,其中還包括20多名兒童。大多數人身上都被咬出深深的傷口,一名7歲女童的指頭甚至被生生咬掉。此時正值阿根廷悶熱的夏季,但遊泳納涼的人們不僅沒有享受到河水的涼爽,反而帶著血流不止的傷口從河裡逃出,拼命喊救的兒童在父母的幫助下轉移到了安全地帶。河岸護衛人員立即聯繫到醫護人員,以便在警察暫時關閉海灘之前救治傷勢嚴重者。儘管危險重重,但仍有不少不聽勸阻的人繼續在水中遊泳消暑。
這起襲擊事件的罪魁禍首是一種名為谷氏鯧鰺的食人鯧,攻擊性極強,在數秒鐘內就能把屍體吞噬掉。據當地政府發言人裡卡多·比亞薩提稱,這樣大規模的襲擊實屬罕見,成群結對的食人鯧迅速地從人群中穿過。早在2008年,就有40名泳者被它咬傷。2015年3月12日,秘魯一位11歲的小男孩不小心掉進一個養殖食人鯧的池塘,結果在短短幾分鐘就被食人鯧啃食殆盡,男孩被打撈上來後只剩骸骨。
他們利用銀山湖過去兩年封湖的機會,將食人鯧放進了湖裡,大量繁殖,它們吃光了湖裡所有的魚類,進而開始攻擊牲畜和人。就在這個時候,一場特大的暴雨洪水就要來臨,卻不能開閘洩洪。紅色政權的公安人員和從海外歸來的民族資本家與潛伏在我內部兇險的國民黨特務鬥智鬥勇,展開了一場環環相扣、生死對決的嚴峻鬥爭。 影片以亞利桑那的哈瓦蘇湖區為背景,講述了因湖底火山爆發造成隱藏百萬年的飢餓食人鯧重見天日,傷害屠殺小鎮居民的故事。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