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段泥和段泥當中的黃金段。
據說在閩南語中是胡、福不分,碰巧在宜興話中也是團、段不分,這個就直接導致了紫砂泥中很大的一個分支,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標準的名字:搞不清楚到底是團泥呢還是段泥。反正現在是各說各話,各找各媽。按照學術界的分類,可能是因為共生礦的緣故,大多數都寫作是團泥。這裡我按照我的習慣寫成段泥,如果覺得有不合適的,也請自動腦補成團泥。
段泥這種泥料雖然有原礦礦料,但是根據成分的分析,確是兩種泥料長在一起的。比如紫泥和綠泥長在一起,綠泥和紅泥長在一起,還有紫泥和紅泥長在一起。
其中以紫泥和綠泥的共生礦最多,紅泥和綠泥的共生礦次之,紫泥和紅泥的共生礦最少。這麼一看,團泥這個名字還是蠻貼切。
當然上面只是學術界的說法,以前我在紫砂廠只有聽到黃段,青段和白段這幾種叫法。是的,當時在紫砂廠時期,還真的沒有黃金段這個說法,但是如果把時間往前推到明清時期,這個叫法又有了。
《陽羨茗壺系》名家一篇中,關於徐友泉使用的泥料就有記載:「泥色有海棠紅、硃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諸名。」其中的冷金黃就是現在的黃金段。
要知道明清時期可沒有化工色素這一說,所以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的記載,直接就證明了黃金段這種礦料的存在。至於紫砂廠時期沒有,也只能說明紫砂廠這個國有企業,沒有動力把黃金段這種泥料從普通的段泥中分離出來。
黃金段,也叫金黃段,產於黃龍山團泥的夾層中。原礦的顏色是少見的嫩黃色。正經的黃金段礦產量很少,這直接導致市場上各種假貨泛濫。不僅是壺友,不懂泥料的老師都有可能上當。
有些不良泥商用普通的段泥,加入氧化鈦調製黃金段。
還有一些甚至用外山料加檸檬黃調製。
如何區分需要經驗,一般額外添加過化工色素的紫砂泥顏色通常是比較死板、僵硬,不活泛,不自然。
真正的黃金段泥料,制壺老師在製作的時候就非常喜歡。這個料子的手感非常好,而且它的韌性和可塑性也比傳統的紫泥來的要高。唯一的煩惱是收縮比比較大,接近於朱泥。所以如果對泥性吃不透,直接上手,在制壺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瑕疵。
黃金段的燒制也有很多講究,其實黃金段燒制的溫域並不是很寬,理論上都要到2.5號以上,甚至高溫3號。但是在實際中,有些商家為了讓金黃的顏色更顯眼,就只燒到2號,壺其實是欠火的。
這樣會讓喜歡用段泥壺泡發酵茶的壺友,在使用過一段時間以後,紫砂壺會出現吐黑的現象,更嚴重一點的甚至會養花,這個其實是不合適的。
燒透的黃金段紫砂壺,不僅砂感好,而且富有層次感,怎麼養都不會吐黑,色澤的效果非常漂亮。不僅潤,而且光感並不浮於表面,像是從壺裡面透出來的一樣。
今天關於黃金段的知識分享就到此結束,如果您有其它觀點,歡迎您在評論區積極的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