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一則「崑崙山小白龍」的小視頻傳遍微信朋友圈的,這一流傳已久的謠言再次大肆蔓延。真相究竟是什麼呢?讓我們來深挖一下。
最早,有關「崑崙山小白龍」的謠言來自此圖:
圖中的生物外觀上,除了沒有誇張的龍鬚以外,和中國古代流傳至今「龍」的形象幾乎完全吻合。而崑崙山,又稱中國第一神山、萬祖之山。亞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國西部山系的主幹。崑崙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崑崙山為中華「龍脈之祖」。被發現於「龍脈之祖」小白龍!這自然足夠抓人眼球。但是事實上,這是一張被精心PS的圖片,原圖如下:
可以看到,「小白龍」的眼球,和頸部、背部、尾部的鬃毛都是被PS上去的。而原圖中的這種神秘動物,自然也不是龍,它實際上是一種叫做「洞螈指名亞種Proteus anguinus anguinus」的兩棲有尾目動物。洞螈終生保持童體形態,具有鰓,也就是「龍角」。
洞螈是否來自崑崙山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這些「小白龍」實際生存於阿爾卑斯山脈地區石灰巖溶洞的地下河流中,分布區域從義大利第裡雅斯特附近的伊松佐河盆地,穿過斯洛維尼亞南部、克羅埃西亞西南部,最遠到達黑山。在斯洛維尼亞奇爾諾梅利(Črnomelj)地區一片不足百平方公裡的地域,並非完全黑暗的溶洞中,還發現了「小黑龍」——Proteus anguinus parkelj,體色呈黑色的洞螈亞種。此外近年在法國也有洞螈被發現的報導,據說是洞螈屬內的一個未被發表的新物種。
洞螈終生棲息於無光的地下暗河中,沒有眼睛,皮膚缺乏色素,因而呈白色。有趣的是,如果將洞螈飼養在有光線的地方,它們將會生長出眼睛和褐色的皮膚,但是這個眼睛不是完全的,缺失重要的視神經,僅僅是一個退化器官的殘留。因此,洞螈的祖先極有可能是在地面上生活的,有眼,因種種原因來到地下後,眼因為毫無用武之地,慢慢就退化了。達爾文在他的的著作《物種起源:用進廢退》第五章中描述洞穴生物時便記敘並作出了以上推測,他稱它們為「遠古生命的殘骸」。後來,黑洞螈的發現也在一定角度印證了這一觀點,它們的眼睛雖可能也無法成像,但被證明有視神經細胞,可以感知環境的亮暗。
洞螈的一生都在水中度過,它們雖然有肺,但地下河流環境的複雜性依然導致它們無法隨時找到頂部有充足空氣的水面換氣用肺呼吸。因此,與幼體一樣,它們的成體仍然保留了鰓,只是和大部分魚類,兩棲無尾類動物不同,它們的鰓暴露在身體以外,稱之為外鰓。外鰓位於頭後部兩側,呈羽毛狀,透明,看起來微帶紅色,因為裡面有血液在流動。這種存在於兩棲有尾動物生活史中,經過變態已具有繁殖能力的成體,卻依然保留幼體特徵的現象,被稱為「童體型」。
洞螈是斯洛維尼亞的國寶級動物,是斯洛維尼亞自然遺產的象徵。也是斯洛維尼亞託拉(Slovenian Tolar,斯洛維尼亞改用歐元前的舊貨幣)上的圖案。
在這個物種被發現三百年後,科學家們及廣泛大眾對此物種的熱情依然沒有衰退。由於斯洛維尼亞境內的波斯託伊納巖洞(Postojna Cave)是洞螈等稀有生物的棲息地,它成為洞窟生物學(speleobiology)最早的誕生處之一。洞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為波斯託伊納巖洞帶來了很大的名氣,原因是斯洛維尼亞政府利用了勃興中的生態旅遊,推廣波斯託伊納及其他喀斯特地形區的觀光旅遊。在波斯託伊納巖洞的觀光路線中還包括了一趟探訪洞螈展示館(Proteus vivarium)的行程,那裡有洞窟生態系統各層面的展示。
今年1月,波斯託伊那溶洞中,人工飼養的洞螈被發現在展缸中產卵,震驚了整個歐洲動物學界。據科學家報導,洞螈性成熟需要約14年,最長壽命可能超過百年,它們的繁殖行為非常難以被人類觀察到。此次這條雌性洞螈一共產下了55粒卵,在9℃的水溫中,它們需要超過140天發育才能破膜而出。在這期間,雌性洞螈會寸步不離的守護在它的孩子身邊,不吃不喝,驅趕任何接近它們的生物。
對洞螈寶寶接下來的情況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登錄波斯託伊納巖洞官方網站www.postojnska-jama.eu,網站會隨時更新它們的近況。
最後再曬一下主編手裡的侏儒鰻螈,形態和洞螈接近,不過侏儒鰻螈來自美洲,只有前腿,沒有後腿,也和洞螈一樣終生有鰓。
螈世界
QQ群:258627412
小飛蟲(主編)QQ:626131818
招募令:
螈世界 廣招天下豪傑 共同打造一流的兩爬公眾號
招募條件:有較好的英語翻譯能力,有豐富的兩爬飼養和繁殖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