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馬會」樹起了兩岸關係史上的重要裡程碑,作為禮物的臺灣藍鵲也一時間婦孺皆知。陝西地區雖沒有臺灣藍鵲,但這裡也生活著一幫它的「親戚」。其中的紅嘴藍鵲與臺灣藍鵲相似度非常高。它們同屬於鴉科鳥類。鴉科鳥類的成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較為熟悉,因為它們通常又大又吵雜,很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很多很多年以前它們屬於同一家,由於海峽相隔,各自進化為獨立的物種。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陝西的鴉科鳥類。
紅嘴藍鵲 團隊作戰最勇猛
紅嘴藍鵲廣泛分布在秦嶺的低山地區,和臺灣藍鵲同屬於鴉科藍鵲屬鳥類。紅嘴藍鵲近70釐米長的體型中尾巴佔據了一半。與臺灣藍鵲不同的是,臺灣藍鵲黃眼、藍腹、「後腦勺」黑色,紅嘴藍鵲紅眼、白腹、「後腦勺」白色,相比更為豔麗。
紅嘴藍鵲常常成對或成群活動,它們在枝頭時而跳來跳去時而拖著長長的藍尾巴滑翔在林間。這種看起來優雅華貴的鳥也並非善輩,實際上它們性情喧噪,時常攻擊猛禽甚至人類,經常食用動物的屍體。在發現動物屍體後,它們常常用腳按住屍體,甩著頭用粗壯的喙撕下上面的肉食之。中小型的蛇類也常常成為它們的盤中餐,發現蛇之後,紅嘴藍鵲會發動群體攻勢,因為憤怒而豎起的蛇頭瞬間會被啄斷,而後整條身子會被拖到平整的地方吃光。其間如果有烏鴉或者喜鵲試圖來分一杯羹,無疑也會引來血的教訓。
天下烏鴉不是一般黑鴉科鳥類中分布最廣、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無疑是烏鴉類了。烏鴉類大多體型大、尾巴短、體羽全黑、全灰或者黑白相間,是鳥類中「臭名昭著」的掠食者,因此便有了「天下烏鴉一般黑」的俗語。
其實鴉科鳥類中還有另外一類成員,鵲類。鴉類和鵲類,都屬於體型大的鳴禽,鴉類通常羽毛顏色暗淡,而鵲類則通常顏色豔麗,具有較短的喙和長尾巴。區分鵲類和鴉類的主要依據就是尾巴的長度,一般尾巴短的為鴉,尾巴長的為鵲。而這僅僅只是外形上的簡單區分,其實鴉科鳥類憑藉著聰明、勇敢、善鬥、超強的適應能力都已經讓它們成為鳥類中的明星。
喜鵲 我的地盤我做主
喜鵲常常被人們視為吉祥如意的象徵,其實它們是性情兇猛善戰的鬥士。它們常常單槍匹馬或者組織有序的追殺侵入領地的大型動物,直至將它們趕出領地。
冬季的秦嶺山地百草枯黃,昆蟲們都不見了蹤影,撒落在田間地頭的包穀粒和各種乾癟的種子成了喜鵲最後的食物。普通鵟闖入喜鵲的領地試圖找尋食物充飢,可喜鵲並不買帳,一邊撲閃著翅膀,一邊大聲鳴叫著喚來同伴,普通鵟只能滿身鮮血落荒而逃。然而領地內的食物並沒有富裕到保證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飽食,於是喜鵲們打起了花鼠的主意,它們常常跟蹤在花鼠的後面,尋找花鼠藏起來的食物。不過花鼠也有自己的反制措施,它們常常也會找幾個假的埋藏地點,等著喜鵲沒了耐心才將食物儲藏在真的埋藏地點。
小嘴烏鴉 借車輪碾壓胡桃
小嘴烏鴉是秦嶺山區最常見的烏鴉之一,嘴細、尾方。隆冬季節,大群的小嘴烏鴉夜宿在城市的高大梧桐或者白楊樹上,白天就集群飛往郊外的垃圾場尋找食物,晚上則利用城市的熱島效應應對嚴冬。
日本的城市就是大批小嘴烏鴉的集群地,仙臺市的中心地帶對小嘴烏鴉來說就是最好的家園。研究人員發現,小嘴烏鴉在利用人類的交通工具為自己撬開難以用喙撬開的胡桃。小嘴烏鴉先銜著胡桃等著紅綠燈變成紅色,此時車輛都停了下來,小嘴烏鴉趁機將胡桃放在馬路中間,綠燈亮起車輛通過並將胡桃碾碎,紅燈再次亮起時,小嘴烏鴉們變迅速飛過去撿走胡桃仁。東京街頭巷尾的垃圾站也成為了小嘴烏鴉的理想覓食地,幾十年中成倍增加的烏鴉已經成為困擾東京市民生活的重大問題。
近年來,我國城鎮和鄉村的垃圾急劇增多,烏鴉的數量進一步增加,許多鴉科鳥類已經成為城市的定居者。減少城市垃圾的數量、保持垃圾回收站的整潔,應該是對付鴉科鳥類協調生態平衡的有效措施。
陝西其它鴉科鳥類
禿鼻烏鴉:體長45釐米左右,成鳥尖嘴基部的皮膚常色白且光禿。常見秦嶺地區,偶見於平原丘陵低山地形的耕作區,有時會接近人群密集的居住區,喜群居,食物包括垃圾、腐屍、昆蟲、種子、蛙類等。
星鴉:體長29-36釐米,體羽大都咖啡褐色,具白色斑。常見於秦嶺地區海拔1600-3300m的針葉
林,冬季遷徙至秦嶺北麓海拔600m的農耕區。多單獨或者成對行動,以松子為食,貯藏堅果冬季食。冬天則到處遊蕩享用儲藏的堅果。
紅嘴山鴉:大型鴉類,體長36-48釐米。嘴、腳紅色,通體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常見於渭河谷地和山區的低海拔地區。喜歡成群在山頭上空和山谷間飛翔。以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大嘴烏鴉:體長可達50釐米左右,通身漆黑。秦嶺地區見於平原、山地,多活動於村落、農田,性兇猛,以昆蟲、鼠類、垃圾為食。大嘴烏鴉因沒有任何原因啄猛禽和大型動物的尾巴的行為被稱為「流氓烏鴉」。
灰喜鵲:體長33-40cm,嘴、腳黑色,額至後頸黑色,背灰色,兩翅和尾灰藍色。生活在平原河谷、低山丘陵,及城鎮區(公園、校園)。主要食物為昆蟲,兼食植物果實、種子。常結群活動,當發現掠食動物時會一起鳴叫示警,直到將入侵者趕走。
松鴉:體長28-35釐米,翅短,尾長,羽毛蓬鬆呈絨毛狀。秦嶺地區常見留鳥,生活在海拔1000-2500m的闊葉林、混交林、針葉林帶,冬季遷徙至西安東部白鹿原海拔600m的農耕區活動。以植物果實、鳥卵、橡子、松子等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