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去年年底,「習馬會」上馬英九送了習大大一隻「臺灣藍鵲」。
這個禮物到底是啥意思?網友們腦洞大開了……
在小編看來,這些都不是正確答案!真正的答案還要從臺灣找!而且它的秘密就藏在臺北故宮的一幅古畫中!這幅畫就是北宋黃居寀的《山鷓棘雀圖》。
宋 黃居寀 山鷓棘雀圖 絹本 97 x 53.6cm
這件作品中畫了兩種鳥,分別是前景的山鷓和枝頭上的麻雀,而山鷓與臺灣藍鵲,一模一樣!
這種鳥的名字叫紅嘴藍尾鵲,是烏鴉科,但羽毛優美,易於豢養。
紅嘴藍鵲,體長54-65釐米。嘴、腳紅色,頭、頸、喉和胸黑色,頭頂至後頸有一塊白色至淡藍白色或紫灰色塊斑,其餘上體紫藍灰色或淡藍灰褐色。尾長呈凸狀具黑色亞端斑和白色端斑,下體白色。在我國多地均有分布。
有沒有被畫家逼真的再現能力驚到?別大驚小怪,這可是宋代花鳥畫的一大特點,與當時寫生和格物的傳統有關。宋代的畫家對生活的觀察極其仔細,眼睛毒的堪比攝像鏡頭!而且黃居寀是有家學的,他的父親黃荃也是箇中高手。
黃荃的《寫生珍禽圖》在尺幅不大的絹素上畫了昆蟲、鳥雀及龜類共24隻,均以細勁的線條畫出輪廓,然後賦以色彩。這些動物造型準確、嚴謹,特徵鮮明。
我們知道,古人最擅長託物言志了。所以,麻雀與紅嘴藍尾鵲雖然是鳥類,說的卻是人的事兒!先來說說我們最熟悉不過的麻雀,曾經我們一度把它們當作「四害」之一,進行了大規模的圍剿。
現在我們知道它是益鳥了,趕緊用它來指代英雄人物。
小鮮肉李易峰飾演中共黨員陳深,他的潛伏代號為「麻雀」
事實證明,古人比我們有想像力多了!他們認為深秋時節,麻雀入海變成了蛤!所以,麻雀和我們擼串時的必備——蛤蜊,其實是一回事!
天一冷麻雀減少,而海邊突然出現了很多蛤蜊,兩者的顏色與條紋很相似,於是古人便認為蛤蜊是雀鳥所變。
如果麻雀不入水,便是國家淫逸的一個徵兆。聯繫到畫面,那麼多雀鳥仍在枝頭飛來飛去,有學者推斷這是暗喻小人得志,上層人士恣情縱慾,國運衰微。
如果說麻雀是小人,那紅嘴藍尾鵲則品性完全相反。它的特點是叫聲難聽,也因此常用來暗示「忠言逆耳」,被認為是敢於直言不諱的忠臣。
《淮南子》中說山鷓「知來而不知往」,「人將有來事憂喜之徵,則鳴」,是一種能夠預見未來的鳥。這明明是隱居在室外的高人形象啊!
那麻雀與山鷓,這兩種鳥在講一個什麼樣的事兒呢?乾隆皇帝看明白了:「棘雀愛卑棲,山鷓喜清廓。雀在高棘枝,鷓步低泉壑……常聞古人云:君子慎所託。」大意是:麻雀本來栖於低處,山鷓清高,不齒與小人為伍。現在麻雀在高高的枝頭,山鷓在低處的石頭上,難以飲到泉水……君子要謹所託啊!
他的三位肱骨大臣,積極地響應了他的「號召」,紛紛點讚與表態。從他們的對答來看,有以奢華為戒,希望肱骨之臣能像畫中的山鷓一樣,保持君子清廓,輔佐治國之意。
梁詩正提詩:「斥鷃守藩籬,鷦鵬俯寥廓,大小隨所如,寧須限丘壑,閒尋逍遙義,雀鷓得其略,翾飛髙下間,畫手偶然託。臣梁詩正恭和。」勵宗萬提詩:「麼禽羽毛族,所志在遐廓,唶嘖棲棘叢,鉤輈啼澗壑,瞻彼鸞鳯群,翱翔逞雄略,振翰乘春風,上林欣有託。臣勵宗萬恭和。」張若靄提詩:「鵬鷽同一飛,天宇本澄廓,潔露飲朱草,明霞餐黛壑,期不愧鴛鸞,何致哂渠略,髙卑慎自處,含毫有深託。臣張若靄恭和。」
說到這裡,你們是不是覺得小編的想像力太豐富了?小編敢打保票:絕對沒有!有畫面中的荊棘、蕨草為證!
荊棘指代黑暗和困難,想想成語「荊棘叢生」就知道了!
東方朔在《七諫》中稱:「行明白而曰黑兮,荊棘聚而成林。江離棄於窮巷兮,蒺藜蔓乎東廂。賢者蔽而不見兮,讒諛進而相朋。」
古詩詞中的蕨都有荒涼之意,它一般與「薇」一起出現,描述君子憂懷國家,不與賊人為伍。作品中的蕨草已經泛紅,暗示是深秋,這與應該入水的麻雀,互相印證。
So,荊棘叢下有蕨草,暗喻正義得不到伸張,君子不得重用。此外,竹子是高貴、清高的代名詞,常常用來指代君子,而《山鷓棘雀圖》中竹子落葉、荊棘叢生,麻雀多飛,山鷓難飲水,有君子失意,小人得勢,讒言蔽上的寓意。難怪乾隆和他的大臣,會對著一幅畫互表衷腸了……
最後再回到習近平獲贈的「臺灣藍鵲」身上。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院黨朝聖的解釋是這樣的:「這種鳥的最大特點是顧家,所以它的寓意是兩岸都是一家人,兩岸一家親,我們之間的見面是家人的見面。」再聯想到《山鷓棘雀圖》以及它在文化史中被賦予的意義,小編大膽推斷,它的潛臺詞是:我們是一家人,待到團圓之後,若我們說了不中聽的話,別介意,那是因為我們是真正的一家人。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宋徽宗的秋天
怎麼有Bigger地看展?
如何學畫
奧運看的是什麼?
從城市管道看你是否當代
讓藝術告訴你,怎么正確地泡咖啡館
「浴」的歷程
專業翻船
愛不釋
看藝術家如何拯救屌絲「康康」
蒙德裡安與天通苑
你的手套
色彩的外交
人臺:那個沉默的「夥伴」
為什麼童話世界總是藍的?
「不美」的傑作
1.2億的白:關於信仰
藝術中的「老爸」
看看你的身體是否時髦?
選「美」——關於身體的藝術
美的歷程App
中國藝術界最具情懷的美術史教程,
你還沒下載嗎?
請前往ipad App Store下載,
即刻開啟一場藝術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