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知網」有「躺槍」的,也有「敗訴」的,在知識界之外名聲大噪。先是「前博士」翟天臨自曝「不知『知網』為何物」,後因有償下載論文的充值門檻過高,被大學生告上法庭,終將最低充值金額降了100倍。
在不少學者對知網平臺知識壟斷的指摘中,學術化與商業化的平臺服務如何平衡?國際上大型文獻資料庫怎樣運營?中國能否出現第二個「知網」相互競爭?免費下載會否成為一種趨勢?種種問題,有必要一一解開。
資料庫緣何「一家獨大」
近日,蘇州大學一學子小劉在知網下載文獻時,網頁提示需付費7元,但最低充值額度為50元。餘額用不掉,退起來不僅要等、還很麻煩——結果一篇論文引出一場官司,最終法院判決小劉勝訴。中國知網日前更新支付頁面,增加自定義充值,金額在0至3000元之間,也可選擇0.5元、1元、2元等簡訊小額支付方式。事實上,50元的這個門檻早已存在。比如,知網下載一篇博士學位論文需付費25元,但不少學生用戶下載需求有限,由此剩餘的充值額無奈「放棄」。
智慧財產權是有價的,優秀學術成果在發表時具有唯一性,因此獲得作者授權的平臺就有了獨家「定價權」。在中文學術文獻領域,中國知網堪稱最大資料庫。它又名「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NKI)」,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創建至今已有20年,得到學術界、教育界、出版界、圖書情報界等支持與配合。
但與歐美以出版商主導的商業模式不同,知網本身幾乎不生產原創內容。從各大高校到出版社,他們與知網之間達成協議,將以單位名義發表和發行的文獻統統「上網」。而以師生為主體的用戶端,通常可以通過單位授予的帳戶,使用知網資料庫。但除此以外,或在校外,可能就要自掏腰包。據知網母公司同方股份公布的2018年半年度財報,其毛利率接近60%。
「我們並不反對知網享有壟斷,但不能利用長期形成的市場支配地位,以致於智慧財產權的權利人受到不公平對待。」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教授倪靜,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表示,教師自身以及帶教研究生等發布的論文,都帶有一紙授權頁,意在授權於知網。眾多名校還唯一指定知網為論文「查重」必備工具,使其成為繞不開的「剛需」。而知網收費尺度則每年持續看漲,其定價已大大高出「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等規模較小的資料庫,有「低買高賣」之嫌。
按營利性質分類管理
在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教授宋曉亭看來,知網平臺的性質具有一定模糊性,實際上文獻資料庫應當區分營利性與非營利性,並進行分類管理。其中,不可或缺,正是明確公益性質的國家資料庫。也就是由政府主導,以財政資助,在基本面上提供免費服務。當前,國內並非沒有國家機構資料庫,比如社科文獻、法律文書、發明專利等都有,但學科面較窄,收錄量不大,仍需加強建設和運行。
另一方面,社會上也必然需要引入帶有充分競爭性的商業資料庫。也就是按市場規則,用質量說話,讓用戶擁有選擇權。對於商業資料庫,監管層面應當以《反壟斷法》等為依據,確保維持其自由競爭狀態,同時有「進」也有「出」。宋曉亭表示,商業資料庫最好至少有3家,比如通信領域三大運營商的格局,才能避免其合議定價,保障用戶正當權益。
在國際上,施普林格·自然、愛思唯爾、威利(Wiley)等既是國際學術出版商,也是幾大主流資料庫。從《細胞》到《柳葉刀》,擁有這些權威學術期刊的愛思唯爾集團,擅長在生命科學領域構建強大資料庫,因付費下載價格上漲也曾遭遇一些歐美教授的聯名抵制。據了解,國際知名刊物的單篇下載價格不菲,常在10美元水平。幾家供應商覆蓋的學科存在交疊,經費有限的教研單位可以根據自身特色和需求,選擇訂製不同學科門類的資料庫,比如只訂閱機械類學科。
宋曉亭認為,與真正商業化運作的資料庫相比,知網獲取學術資源的渠道有點特殊,其業已形成的市場地位也不完全是競爭產物。專家們表示,在資料庫領域,「大」者為王,對於佔有海量數據、習慣性渠道以及封閉化用戶鏈的平臺,後來者的挑戰成本極大,後來居上的機會不大。
「開放獲取」模式大勢所趨
學術成果需要原創保護,也需要公開交流,因此發表方希望藉助平臺方,提高成果在更大範圍內的「可見度」。在此意義上,大型資料庫也帶有發行功能,這也是眾多出版機構願意搭上知網平臺,或者無法拒絕「搭車」的一大因素。那麼,既然是一種在線發行,發行成本的承擔方其實可以在作者與讀者之間轉換。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學術編輯胡寅,早年在法讀取工程碩士學位,他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如今「開放獲取(OA)」渠道已越來越多,也就是說可以在網上免費獲取的學術文獻數量與日俱增。包括他所在的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在內,一批出版商主導的資料庫,將更多的「訂閱費」分擔至作者那頭,而讀者那頭就不再需要支付「訂閱費」了。比如,打開「自然中國」網站,其下眾多在線出版刊物的最新科研文章,均供瀏覽者公開訪問、免費閱讀。「這個開放比例達80%左右,光《自然》旗下的《科學報告》雜誌一年就有上萬篇開放獲取文獻。」
為何論文或專著的作者有能力承擔資料庫的這部分發行成本?胡寅表示,目前不少國家中,相當一部分科研經費在撥付時,已考慮到科研成果在後期面臨推廣需求,囊括了上線、入庫、下載的相應成本。因此,科研工作者在發文出書時,就提前為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埋單」;而資料庫也就沒有必要同時向兩頭收費,或重複收費。
「在用戶端,更多學術成果可以免費地公諸於世、推而廣之,從本質上講,相當於整體節約了社會資源、學術成本。」胡寅說,「相信總有一天,用戶收費下載的傳統模式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