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知網也因高收費、較同行更高的毛利率以及在學術界的壟斷地位引起過類似的爭議。作為國內使用範圍最普遍的中文資料庫,知網的用戶涵蓋全國各個領域和群體,但其資源的獲取卻是有限的,需支付一定的費用。為獲取更便利的閱讀通道,許多高校都願意花費大量經費為在校學生和老師訂閱知網,但普通讀者們則需按頁面付費或註冊帳戶進行充值。
根據「中國知網會員流量計費標準表」,期刊全文的常規數字出版下載,計費標準為0.5元/頁。如果下載學位論文,則需付費15元或25元不等,其中碩士學位論文的下載費用是15元/本,博士學位論文的下載費用是25元/本。此前曾有大學生因下載7元論文需先充值50元而將知網告上法庭,雖然表面看來是勝訴了,但對於更多的知識付費現象來說,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而對於作者,稿酬也並不多。以2008年(含)以後的稿酬支付標準為例,博士論文著作權人一次性獲得面值為400元人民幣的「CNKI網絡資料庫通用檢索閱讀卡」和100元人民幣的現金稿酬,碩士論文著作權人一次性獲得面值為300元人民幣的「CNKI網絡資料庫通用檢索閱讀卡」和60元人民幣的現金稿酬。而知網本身獲得的利益卻遠遠高於它的支出。據統計,2017年其營業收入達到9.7億元,毛利率61.23%。即使如此,知網還在繼續提高付費幅度。2016年3月,因「資料庫商漲價過高」,北京大學宣布知網即將停用,並「全力與對方進行2016年的續訂談判」。但知網的使用實在是過於普遍,多地高校都曾出現過停用知網又重啟的情況。
近日,全球最大的研究機構之一美國加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與全球最大的學術論文出版機構之一愛思唯爾(Elsevier)進行了談判。最終,加州大學決定,將不再每年向愛思唯爾支付巨額費用訂閱其期刊。
美國加州大學蓋澤爾圖書館是為紀念在兒童文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作家西奧多·蘇斯·蓋澤爾(Theodor Seuss Geisel)而命名,最初名為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圖書館,由建築師威廉·佩雷拉(William Pereira)設計於1960年,1995年正式改名為蓋澤爾圖書館。這座圖書館坐落於峽谷中,其獨特造型因富有科幻色彩而被用作許多科幻電影的背景,如今已成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甚至是聖地牙哥的視覺符號。
在過去,推掉像愛思唯爾這樣重要的出版商是不可思議的。但近年來,學者們一直在公開反對其盈利巨大的商業模式。2012年,英國著名數學家威廉·提摩西·高爾斯(William Timothy Gowers)發表了一篇博客文章,號召同行行動起來,抵制世界上最大的學術文獻出版商愛思唯爾。高爾斯歷數了愛思唯爾的幾大「罪狀」,包括利用商業「捆綁手段」向高校圖書館出售期刊數字訂閱權、肆意提高訂閱費用等,許多學者熱烈響應。
一位在矽谷開公司的數學博士泰勒·內倫(Tyler Neylon)讀到這篇博文,覺得應該有所行動,就建立了一個名為「知識的代價」(The Cost of Knowledge)的網站,由此推動了這場被稱為「學術之春」的運動。至今已有1.7萬多名科學家在網站上簽名,發誓不在愛思唯爾旗下的期刊發表論文、不做審稿人、不擔任編輯。2016年12月,德國多所大學停止支付愛思唯爾的期刊費用。2018年,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瑞典和匈牙利。
「知識的代價」logo
但「學術之春」能否真正爭取到春天還很難說。批評者稱,2017年愛思唯爾仍然依靠出版獲得了11.7億美元的利潤,這正是問題所在。作為擁有最高水平和宗旨的出版機構,學術出版應該以傳播那些來之不易的知識為最高宗旨,而非以盈利為目標。如今像愛思唯爾這樣的出版商卻向用戶收取沉重的訂閱費,除了那些最富有的機構外,普通的研究人員基本無法獲得這些知識內容。就在去年,加州大學還向愛思唯爾支付了1100萬美元。
愛思唯爾(Elsevier)是位於荷蘭的一家具有數百年歷史的國際出版公司,旗下的期刊有2500餘種,包括《柳葉刀》、《四面體》、《細胞》,以及教科書《格雷氏解剖學》等。其前身可追溯到16世紀,1880年成立時,為紀念已停止出版的荷蘭傳奇出版社埃爾塞維爾(Elzevir),使用了愛思唯爾(Elsevier)這個名字,並延續了Elzevir的出版商標:一棵榆樹與一株葡萄藤纏繞在一起,樹下站著一位老學者,左側是「永不孤獨」的拉丁文Non Solus。據愛思唯爾稱,該標識代表了「出版商和學者之間的共生關係」,只是如今這種共生關係受到了挑戰。
愛思唯爾的出版商標
在學術機構為獲取期刊而付費的同時,他們的員工也正在為期刊提供免費勞動力。當期刊收到新稿件時,他們會將其發送給該領域的專家審閱,這個過程被稱為同行評審。同行評審員除了審閱文章,還會提出詳細意見,並提供贊成或反對文章出版的建議。但期刊並不會向同行評審員支付酬勞,即使他們的工作花費了大量時間,而且對學術出版的作用至關重要。
此外,期刊也不會為發表在其平臺上的研究文章付費。在美國,研究經費通常來自政府機構的支持,換句話說,來自納稅人。然而,如果那些作為納稅人的社會人員想要閱讀新的學術研究文章,他們很快就會遇到付費牆的阻礙。這使得公眾處於奇怪的位置:他們必須支付兩次費用才能獲得閱讀權限,第一次是為其提供經費,第二次才能獲得想要的結果。
藉由修改其商標圖像呼籲抵制愛思唯爾的一幅插畫,商標中的榆樹和葡萄藤之葉皆落盡。
如今,某些替代品開始出現。有些是非法的,比如Sci-Hub網站,它允許用戶盜版使用期刊文章。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愛思唯爾起訴Sci-Hub成功,並獲得1500萬美元的賠償。不過,對於一個新系統來說,想要光明正大地運行,最大的推動力還是「開放式訪問運動」(open-access movement)。
所謂「開放式訪問」(open access),意味著期刊文章可以免費閱讀,但研究人員需要向期刊支付其出版費用。對於出版商而言,這意味著要改變其商業模式,從向讀者收費轉為向作者收費。2001年,一些科學家創立了公共科學圖書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出版可以開放獲取的期刊。這個想法很受歡迎,甚至包括愛思唯爾在內的傳統出版商也在其平臺啟用了開放獲取方式。但是那些最具聲望的期刊,比如《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仍有付費牆的規定。
愛思唯爾旗下期刊《柳葉刀》,圖為其1823年創刊號。
現在,資助科學研究的機構越來越熱衷於開放獲取方式。美國的一些政府機構,比如國立衛生研究院和國家科學基金會,會要求受資助方在論文出版後12個月內將其存放在公共存儲庫中。去年秋天,11家歐洲機構(它們共資助了88億美元用於學術研究)提出了一項更為激進的提案——S計劃(Plan S)。據方案提出者說,S計劃中的「S」代表「科學、速度、解決方案、震驚」(science, speed, solution, shock)的意思。這項提案要求,到2020年,它們資助的科學家只能在可以免費閱讀的期刊上發表作品。據悉,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後來籤署了這一提案。
加州大學也將與愛思唯爾的談判作為爭取「開放式訪問」的鬥爭,其目標是讓所有加州大學的研究論文都默認為開放式訪問。加州大學想要擬定一份合同,既包括發布開放獲取文章的成本,也包括期刊訂閱的費用。愛思唯爾表示,它為加州大學提供了一種「獨特模式」,可為研究人員提供出版選擇,但是雙方無法就具體細節或某個數字達成一致。一方面,這是一場關於圖書館費用的爭議。另一方面,這是一場關於未來如何傳播知識的爭議。後者更為關鍵。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大學圖書館員Jeffrey MacKie-Mason說:「這確實會影響社會科學的發展以及人類進步。」
(責任編輯:單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