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邢立達恐龍手記·特別篇》
《2.1 滴滴打龍正式運行》
周一早上10點,北京二環主路,我被夾裹在幾輛車中間以半小時500米的速度向前蠕動。在我前面的是一位車技嫻熟的老先生,他邊打電話邊開車,5門5座越野車橫跨三分之二道路橫面,前進時車速「高」達每小時30千米。緊挨著老先生座駕的是一輛小型新能源車,忽左忽右,欲行又止,車主表情嚴肅,汗流雙頰,車身後窗貼著一隻Hello Kitty 卡通貓,嬌嗔地說著「新手上路,擅長急剎」。
此時,我距離目的地仍有10千米,眼看跟人約定見面的時間要到了,我不得不拿出大喇叭衝他們喊:「前面二位能稍微提個速嗎?或者讓條小道容我先過去?」只見越野車裡的老先生放下手機,探出頭說:「急什麼急?有本事你跳過去啊!」
我覺得他說得有道理,於是拉了把手中的韁繩,從他頭頂一躍而過。老先生露出既羨慕又不服氣的表情,淡淡地說「嘿,這恐龍還挺牛。」
我「駕駛」的是一隻似鴕龍,談不上有多牛,跑得快倒是真的。要不是趕時間,我絕不會讓它這樣跳躍過去,因為這會消耗很多體力。《駕駛手冊》中也有明確規定:似鴕龍單次行駛裡程不得超過20 千米,單次駕駛過程中大跳躍不得超過3 次。
這條規定是我和滴滴打龍公司的運營部共同制定的。在此之前,公司老闆跟我說想引進一種奔跑速度快的恐龍,作為共享交通工具專門用於高峰期的出行,目標用戶是愛睡懶覺的上班族。
一開始我推薦的是北山龍,它們體長約8米,兩條大長腿跑起來極快,強悍的體格讓它們可以在狹窄的空間內穿梭自如,尤其適合在高速公路上行駛。而這種恐龍大量分布在中國甘肅,收購門檻低,價格也實惠。作為內測產品,幾隻北山龍在滴滴打龍公司接受了為期3個月的訓練,內容包括安全行駛、速度調控、服務禮儀與客戶隱私保護等。速度不是問題,早高峰期間從東直門到中關村的路程,駕駛北山龍10分鐘就可以到達。但問題是它們不可控,讓它們往東它們卻偏偏要往西,讓它們停下來它們卻偏偏要加速,完全不聽駕駛員指揮。
「可能是因為它們太聰明了。」我看完駕駛監控後跟公司老闆說,「它們的大腦在恐龍中算大型的,感官也非常發達,這種恐龍智商高,比較自我,所以不那麼聽話。」
「不聽話還好說,關鍵問題是它們太大了,而且需要吃精細的牧草,還吃得多。光這幾個傢伙每天就要吃一貨櫃的草,以後我們公司要大量引進的話,可養不起啊!」公司老闆向我抱怨。
「要跑得快、體格小、吃得少,還要身體健碩能長時間載人。嗯……還不能太聰明。」我掐指一數,符合他們要求的恐龍只有一種——來自加拿大的似鴕龍。
跟北山龍一樣,似鴕龍也有兩條大長腿,是天生的奔跑健將,只有4.5米長。從名字可以看出,這種恐龍長得有點兒像鴕鳥,長脖子、長有鳥嘴的腦袋和強勁有力的後腿都與鴕鳥十分相似,它的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70千米。它連食物喜好都與鴕鳥十分相似,以嫩草、果實和小型水產物為主。不同的是,似鴕龍有一條兩米多長的尾巴,佔了整個身體的近一半,全身長有華麗的羽毛,溫暖而柔軟。它們雖然長了一雙大眼睛,擁有全方位的視野,但總是愣頭愣腦的,看上去不是很聰明的樣子——事實上,它們的確也不怎麼聰明。
得知似鴕龍有望成為新產品後,滴滴打龍公司的老闆如釋重負。為了吸引投資,他早早放出消息,說要成為國內第一家引進恐龍的企業,光憑這一點就吸引了投資人的濃厚興趣,他們紛紛拋來橄欖枝。為了讓似鴕龍早日就業,我也加入到培訓隊伍中,除了常規訓練和行駛規則制定,針對它們兩米多的大尾巴也做了多次測試和調整,儘可能防止在密集的車流中發生追尾事故。
滴滴打龍上線初期,公司投放了100隻似鴕龍進行小規模測試。與我們預想的不同,追尾、超速等事故的發生率幾乎為零,大部分問題出在恐龍停放上。通過手機App,用戶能在距離最近的停放點找到共享似鴕龍,通過掃描二維碼完成支付,解開它脖子上的電子鎖就可以駕駛上路了。但是,很多用戶在使用完成後不把它們停放在指定地點,而是隨意扔在路邊或商務樓下,造成大量似鴕龍丟失和受傷,有的甚至因跑到馬路中間撞上來往車輛而喪命。這些都是早年共享單車給人們慣出的壞毛病!
為了儘可能避免上述情況發生,我們為每隻似鴕龍都配置了定位系統。用戶在駕駛完成後點擊App 中的「結束行程」按鈕,一旦系統監測到他駕駛的似鴕龍沒有被放對地方,就會發出警報並第一時間通過App 告知用戶:親,請把它帶去距離你200 米的滴滴打龍指定停放點,不然會扣押金哦。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用戶,同時保護了工作中的似鴕龍。然而也有人屢教不改,寧可扣押金也不想遵守規則,對待活生生的恐龍如同對待自行車,不顧它們的死活。對於這類用戶,滴滴打龍是一點兒辦法都沒有,只能將他們拉進黑名單。在實名制註冊的規則下,這些人將終生無法使用滴滴打龍公司的任何產品。
當然也有我們實在無能為力的情況,就是用戶在人行道上駕駛似鴕龍。雖然共享似鴕龍被歸為非機動車,但它們畢竟是身長近5米的大傢伙,如果走上人行道,行人的處境就會很尷尬。並不寬敞的道路有一半讓給了停在路邊的汽車,留下3米寬的人行道,左邊是停放得四仰八叉的共享單車,右邊是甩著尾巴的共享恐龍,行人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而且行駛中的似鴕龍是有一定速度的,即便小心前行也不免會蹭到旁邊的小朋友或小寵物,更何況,很多人依然保持騎自行車時的「良好」習慣,一手握著把手一手拿著手機,眼裡沒有路,只有讓人眼花繚亂的虛擬世界。就像宣傳騎車不要玩手機一樣,滴滴打龍公司一遍遍地強調規則,告誡用戶不要把似鴕龍開上人行道。當然,這種告誡起不了多大作用,後期只能通過監控設備捕捉違規駕駛的情況,抓到就罰款2 000元人民幣。
除了完善規則,共享恐龍的App 和設備也不斷迭代更新。運營初期,似鴕龍本身不具自主導航的能力,只能靠用戶來主導方向和路線。在北京這樣的城市,一些方向感不好也不怎麼會使用導航的人經常走錯路,在高速路上轉了一圈又一圈就是找不到出口,最後只能和恐龍一起哭著找「媽媽」(平臺)。後來,滴滴打龍公司在似鴕龍身上安裝了導航設備,它們可以通過設備上發出的特殊聲音辨識路線和方向,用戶駕駛前只要在應用程式中輸入目的地,就可以享受「飛速人生」了。
滴滴打龍的App 中還增加了評分機制,針對似鴕龍的服務態度、到達速度等指標對它們進行打分,分數低的要拉回去重新培訓才能上崗。分數高的會有額外獎勵,比如更好的住宿條件和更豐富的飲食配置。用戶還可以通過App 反饋它們的健康狀況,便於公司發現狀態不好的似鴕龍,及時派工作人員進行檢查。經常使用共享恐龍的人還會隨身攜帶一些小蘋果,有些似鴕龍因為長時間行駛導致體力下降,這時只要餵它吃點兒東西,休息一會兒就可以正常工作了。
體力不支、容易走丟、佔用人行道、僅憑聲音導航……縱使共享恐龍有種種缺陷,但在交通擁堵的都市裡,人們仍然傾向於使用它們通勤。以北京為例,早高峰期間從東直門到中關村,開車至少要40分鐘,騎共享單車需要一個多小時,還累得半死,駕駛似鴕龍只需要15分鐘。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吃頓早餐,練練瑜伽健健身,或者睡個回籠覺,這對上班族來說是再幸福不過的事兒了。另外,共享恐龍更加環保,不用加油不用充電,它們排出的糞便還有助於有機營養物質在地球上的擴散,滋養土壤和植物。如果似鴕龍早幾年投入使用,估計新能源汽車就得靠邊站了。
似鴕龍的優勢不僅被上班族看在眼裡,也獲得了很多城市管理者青睞,他們加強了對共享恐龍企業的扶持力度,增設似鴕龍停放點還開闢了恐龍專用道。恐龍專用道不僅用於共享似鴕龍,也用於人們自己飼養的可作為交通工具的小型植食性恐龍,尤其是似鳥龍類,它們雖然不如似鴕龍那麼能跑,但作為短途座駕卻是綽綽有餘的。
跟汽車一樣,人類對恐龍座駕的需求不僅限於出行,有時也用來標識自己的身份和喜好。
據2020年恐龍座駕銷量排行榜顯示,月收入2萬元人民幣的年輕女性喜歡購買似雞龍。它們和近親似鴕龍的骨骼結構極度類似,不過數量要少得多,價格昂貴,總體性價比不高。但它們相貌秀美,身體覆蓋著一層毛茸茸的綠色短毛,時尚而不張揚,彰顯出主人特立獨行的生活態度。
與此相對,相貌平庸的彎龍則受到了一大批男性消費者的青睞。它們有點兒像馬,身體狹長,四肢纖細,看上去平淡無奇,但這種恐龍好打理,不用經常洗澡和美容,且體力充沛、頭腦靈活,月供只要999元。
家境殷實的企業老闆更願意駕駛板龍。從外表看,它們略顯低調,唯有大理石般光滑的皮膚透露出強大氣場。與其他小型恐龍座駕相比,板龍是唯一可以乘坐3人的恐龍,擁有兼顧靈活性與實用性的大空間,搭載最新科技頂配外骨骼,動力十足,適用於城市、野外等多種駕駛場景。不過它動輒百萬人民幣的售價也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有錢老闆的兒子則不玩低調,他們更喜歡外表張揚的似鳥龍。這種恐龍個頭高且苗條,眼睛大而有神,身披色澤光鮮的長羽大衣,頭戴做工考究的森女系花環。從奔跑速度上來看,似鳥龍是唯一能與似鴕龍一較高下的,但它們的數量稀少,生性嬌貴不好飼養,需要像公主一樣被細心呵護。
隨著共享似鴕龍和私有恐龍座駕需求的提升,汽車銷量大幅下降,隨之而來的是人類司機的失業潮。他們有的轉行,被迫學習新的技能實現再就業,還有的乾脆加入了恐龍服務行業,為恐龍洗澡、提供養護、生產食物。還有人發現似鴕龍喜歡吃水草和小蝦,便開辦了大型養殖場,成為滴滴打龍公司的指定供應商。
除了傳統行業,資本更看好高科技與恐龍座駕的結合應用,這裡成了一塊肥沃的試驗田,冒險家對其寄予厚望,瘋狂地佔領這片藍海。
本文所有圖片來源《邢立達恐龍手記·特別篇》插圖
本文節選自《邢立達恐龍手記·特別篇》,《2.1 滴滴打龍正式運行》。
「邢立達恐龍手記」系列包括3部作品——足跡篇、琥珀篇和特別篇,是古生物學家邢立達十數年研究生涯,一路成長、發現、探索的全記錄。
本文推薦的《特別篇》以生活化、趣味性的故事來介紹恐龍。書中將恐龍放置在我們這個時代,以恐龍專家為主線,每篇一個故事,講述「我」在各地救助恐龍、解決恐龍事件時遇到的人和事,將科普知識融入其中,故事生動有趣,並與當下的人、環境、科技和生活方式相結合,並配以活潑生動的彩色插圖。
系列中的《足跡篇》記錄了邢立達自2007年至今追尋恐龍足跡的歷程。十數年來,中國的恐龍足跡研究日新月異,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由足跡化石繪製的恐龍分布圖,將投影出中國恐龍時代的全貌。這本書便記錄下這一史詩般的大發現歷程中,一個個意義重大的閃光時刻。
《琥珀篇》則是一部關於琥珀的科普作品。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如何與琥珀結緣,如何從琥珀中窺視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神奇世界,並配以上百張獨家照片,直觀呈現琥珀中的世界。
作者:邢立達 宋小明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邢立達恐龍手記》內頁截圖
——福利來啦——
本期贈書活動規則:
如果恐龍還活著,我們的生活會和現在有什麼不同?快來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感悟和腦洞吧~
截至12月7日24:00,點讚數超過30,且排名前三的留言用戶,將隨機獲得《邢立達恐龍手記》系列三本中的一本(隨機發送)。獲獎名單將在下期「蝌學薦書」中公布。
上期獲獎名單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