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當下,衛星的數量無疑是決定國家強弱的劃分,那這些衛星最終會淪落哪裡呢?到底會不會砸到我們?西瓜視頻創作人「媽咪說MommyTalk」,來解答你的疑惑。
最近我國向太空中發射了兩顆衛星,天問一號和資源三號。那麼在太空中,衛星之間會發生交通事故麼?事故的殘骸會不會掉落地球?是否會危及我們的人身安全?而我們的火箭回收技術還不完善,目前還在處於探索階段,相信未來這方面會更好的完善。
我們把衛星送往太空後,只有兩個結局。一是直接掉下來,大些殘骸可能會砸到我們,而一些小殘骸,在掉落的過程中,與空氣產生巨大的摩擦,在落地前就已經焚毀,所以這點不用擔心。二是留在太空中,做一個太空垃圾在宇宙中漂泊。會不會砸到我們?首先呢,我們的發射場地都在人煙稀少的地區或者瀕臨海邊。例如,甘肅的酒泉發射地,在大漠的深處,海南文昌的場地在海邊,它的殘骸大多都掉落在海裡,並不會對我們產生威脅。
現在我們火箭發射都是採用分級的,以分階段式的加速構造來助推,目的就是提升火箭的速度,增加它的運載能力。有的人會說,我在後面加一堆,一邊飛一邊扔,這樣豈不是飛得更遠。其實並不然,級數越多,它的複雜性和質量也就越高,每一級並非那麼的簡單,它的每一級都要是獨立的,而且需要連接和分離。每增加一級它的結構質量就會增加,降低它的效率。只有前幾級的效果是明顯的,所以現在的火箭都採用大比推,少數級。而我們裝載天問一號的長徵五號就是採用的兩級半。那半級是屬於下面的推進器,前幾級都在上升的過程中拋落下來,這些落下來的還需要制定專門的回收方案以及落點位置信息,由專業的人員進行搜捕工作。
火箭的最後一級也是最為麻煩複雜的一級。要把衛星、空間站這些有效載荷送到指定軌道。這時就已經具備了和衛星差不多的速度。當它再落回地球時,我們只能希望在空中就焚燒掉,不然就只能採取一些應對措施了。另外可能成為太空垃圾,分布在地球的周圍,從而影響了我們正常衛星的運行工作。
在2005年時,發生了一起太空事故,美國在1974年發射的與2000年我國發射的長徵四號第三級相撞。2009年的美國和俄羅斯的衛星發生碰撞,這些碎片對於探索宇宙的航天員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威脅和挑戰,怎麼去應對呢?
國際上也有這種機構,「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於1993年由美國,日本、歐洲,俄羅斯發起組建,我國於1995年加入,經過幾十年發展,現在有多個國家加入其中,控制空間碎片、殘骸的增加等,保護太空飛行器生存環境,也為航天員減少一些隱患。未來的監管和監測也會更加正規範、統一範,有助於我們的航天事業發展,也利於航天生態圈的建立完善和標準化!
想探索更多太空知識,領略科技的強大,請上西瓜視頻,歡迎分享和討論!
來西瓜視頻,看更多精彩內容,科普更多知識!搜索「媽咪說MommyTalk」,帶你領略科技的發展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