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夕陽下的珠峰 新華社記者劉宇攝
圖為當地犛牛運輸隊從珠峰大本營向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運送物資新華社記者劉宇攝
圖為雲霧裡的珠峰 新華社記者格桑達瓦攝
圖為從絨布溝拍攝的珠峰雄姿。新華社記者索朗羅布攝
圖為珠峰腳下絨布寺裡的白塔。(新華社記者格桑達瓦攝
森林資源方面,西藏是中國目前森林資源最多,原始森林面積最大的省區之一。全區有林地面積717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達20.8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一位。草地資源方面,西藏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全國擁有各類草場8205萬公頃,佔全區面積的66.8%。
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全區已發現礦種100多種,產礦點2000餘處,探明儲量的礦床136個,有17中礦產儲量居全國前9位,在國內佔有重要位置的優勢礦產有鉻、銅以及硼為主的鹽類礦產等。僅在2001年,西藏就發現了一個世界級的銅礦帶、一個100公裡可能蘊藏著40-54億噸石油的油田和一個巨大的新型硫酸鋰礦。據初步估計,西藏礦產資源的潛在價值達6500多億元。西藏還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地熱能資源和太陽能。
西藏獨有的高原生物資源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以藥用植物為主開發生產的各種藏藥目前已經在國內外市場打開了一定的銷路。目前,西藏已有24家藏藥廠,並逐步從手工作坊式走向現代化生產。
西藏是野生動植物王國。西藏受到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達125種,佔全中國保護動物的三分之一還多,西藏野驢、野犛牛、孟加拉虎、黑頸鶴、雪豹等45種為中國特有的珍稀保護動物。
西藏還擁有舉世無雙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西藏有7000米以上山峰50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7座;有世界第一大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有古老的文化、淳樸的民俗風情,自然和人文景觀魅力無窮,發展特色旅遊得天獨厚。
雖然西藏擁有得天獨厚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旅遊資源等,過去的50多年裡也在中央政府支持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由於西藏地處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之上,氣候條件、地理環境惡劣,西藏至今仍是全國唯一不通鐵路的地區,公路、航空運輸壓力很大;交通不便增加了進出西藏物資的成本,削弱了當地企業的競爭力,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再加上能源不足,人口稀少,人民文化水平較低等原因,西藏的開發速度一直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由一系列巨大的山系、高原面、寬谷和湖盆組成。自然環境複雜,地形地貌多樣,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種類型。此外,還有冰緣地貌、巖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奇特多樣,千姿百態。
(一)山脈。西藏高原上的許多聞名世界的高大山脈,構成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也是古代和現代冰川發育的中心。50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冰川廣泛發育,山舞銀蛇,蔚為壯觀。這些山脈按走向可分為東西向和南北向兩組,總體上大致都作弧形展布,中間撒開,兩頭收斂,在高原的西端形成帕米爾"山結",在東端構成橫斷"山束"。"山結"、"山束"所在,群山匯集,地勢尤為高峻。
東西向山脈主要有:
喜馬拉雅山,蜿蜒於西藏高原南側,是一條近似東西向的弧形山系,由許多平行的山脈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界線上。它全長2400公裡,寬約200-300公裡,山勢高峻雄偉,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其間,高峰林立,超過7000米的山峰有50多座,超過8000米的有11座。海拔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聳立在喜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邊界上,為地球之巔、萬山之首。珠穆朗瑪峰周圍5000多平方公裡內,有8000米以上的高峰4座,7000米以上的高峰38座。這種高峰匯聚的現象為世界其他山區所未見。這裡不僅自然景觀壯麗,而且是探索地球奧秘的窗口,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橫亙於西藏高原中部。岡底斯山意為"眾水之源",念青唐古拉山意為"大親眷光明之神"。兩山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分界線大致在東經90度附近。這條基本上連續延伸的巨大山系,是藏南、藏東南的分界線,也是西藏外流河與內流河的分界線。山系東西長1500公裡,南北平均寬約80公裡,平均海拔5000一6000米,東西兩端高,中間稍低,超過6000米的高峰有25座,其中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欽峰海拔6656米,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7米。岡仁波欽峰藏語意為"大雪神山",是著名的佛教朝聖地。
喀拉崑崙-唐古拉山,前者主體部分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克什米爾交界線上,西藏境內只是它的東延部分,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在東經90。附近與唐古拉山相接。唐古拉山是西藏自治區與青海省的界山,北起小唐古拉山,南至西藏安多一線,南北寬達160公裡,是一組具有寬廣山幅的山脈,主體部分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但相對高度僅500米左右,最高峰格拉丹冬峰海拔6621米,為中國第一大河長江的發源地。
崑崙山自西向東橫亙在西藏高原的北緣,是西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界山。崑崙山西起東經75附近的帕米爾高原,向東延伸至四川盆地,東西長達2500公裡,南北寬150公裡,平均海拔5500-6000米,是中國西部地形的骨架。因其以巨大的高度和長度橫貫亞洲中部,故有"亞洲脊柱"之稱。西藏境內的崑崙山只是其南支的一部分。
南北向山脈即西藏東南部的橫斷山脈。這是西藏自治區東部及四川省、雲南省西部的一組南北走向的山脈的總稱。它的南北走向與中國大多數山脈所呈的東西走向形成鮮明對照,獨具一格。在西藏境內的幾條山脈是伯舒拉嶺、他念他翁山和芒康山,它們分別由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唐古拉山脈延續轉向而來,海拔多在4000-5000米左右。山脈之間,有深邃的河谷。山嶺與河谷高差達1000-2000米,構成奇特的兩山夾一川、兩川夾一山的險峻地形,形成一道道南北縱貫的天塹。
此外,在這些高大山脈之間,還有許多分支山脈,山巒重疊,名稱繁多,使整個高原成為一個"大山的海洋"。這些高原上的山脈,絕對高度很大,但相對高差不過千餘米,形成"遠看似山、近看似川(平地)"的特點。
(二)高原面。在眾多的高大山脈之間,分布著許多低山丘陵和湖盆寬谷,構成波狀起伏的高原面。高原面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海拔從5500米遞減到4000米左右。這些高原面的絕對高度在世界上是罕見的,而且海拔愈高,面積愈廣,形成高原形態的又一特色。其中,以普遍分布在西藏北部,介於崑崙山脈、唐古拉脈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東西長約2400公裡、南北寬約700公裡的廣大範圍內的一系列平緩高原面最為典型。這裡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綿延成片,廣袤無垠,通常被人們總稱為藏北高原,藏語稱為"羌塘",是西藏主要的牧業區。
(三)平原。西藏的平原,論面積,在全區所佔比例很小,但對發展西藏經濟所起的作用卻是其他地貌類型所無法比擬的。與中國東部三大平原相比,西藏的平原具有海拔高(平均3000米以上)、成因複雜(衝積、洪積、溯積、冰磧)、面積較小、分布呈狹長的帶狀等特點。主要分為沿河岸呈條帶狀的河谷平原和沿湖岸呈環帶狀的湖濱平原兩種。狹長的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河等"一江三河"的中、下遊河段,其次分布在朋曲、隆子河、森格藏布(獅泉河)、朗欽藏布(象泉河)、馬甲藏布(孔雀河)等中遊河段。這些河谷平原寬度一般為2-3公裡,局部地段達10餘公裡,長達上百公裡,坡度平緩,土層深厚,氣候宜人,灌溉便利,耕地集中,人口稠密,是西藏主要的農業區。據粗略統計,上述河谷平原僅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2%,其耕地卻佔全區耕地的56%。狹窄的湖濱平原主要分布在藏南高原湖群及藏北高原湖群等大湖沿岸,地勢較低,坡度平緩,谷地寬大,水草豐盛,居民點較集中,也是西藏農牧業較發達的地區。
(四)峽谷。西藏是世界上峽谷最多的地區之一。這些峽谷主要分布在西藏高原東部和南部邊緣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是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峽谷和藏東三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峽谷。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峽谷呈馬蹄形,在喜馬拉雅山東段地區,以南咖巴瓦峰為南側,加拉貝壘峰為北岸。兩山懸崖壁立,緊束大江,形如兩扇雄偉的大門,守衛著大峽谷。山峰高出雅魯藏布江水面達5000一6000米,懸崖直落江面,河谷底部江面最窄處不到80米,就象深嵌在巨斧劈開的夾縫裡一樣。湍急的江水在迂迴曲折的峽谷中奔流,流速在8米/秒左右,局部河段流速可達16米/秒。大拐彎峽谷地區不僅幽深險峻,景觀奇偉,而且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水力資源。三江峽谷在西藏自治區的最東部橫斷山區,三條大江與三列山脈相間分布,平行排列,從西到東依次為伯舒拉嶺、怒江、他念他翁山、瀾滄江、芒康山、金沙江。三江的河谷切割很深,兩岸陡峭的山壁直插江心。由於河道彎曲狹窄,礁石密布,因此水流湍急,漩渦不斷,聲達數裡,其險峻遠勝過川鄂間的長江三峽。三江峽谷水量集中,坡降大,水力資源蘊藏豐富。唯因兩岸坡度陡峻,巖塊崩塌比較頻繁,並斷續出現倒石流和泥石流現象,為東西交通往來造成很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