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楊亞潔 記者付睿
從一名村支書,到鄉鎮的一名人民調解員,這樣的身份轉換,他甘之如飴。
從2010年才接觸司法工作的「門外漢」,到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榮譽背後,他絲毫不敢鬆懈。
他就是信豐縣虎山鄉人民調解委員會副主任、司法所負責人郭三才。多項榮譽加身的他說,會矢志不渝地做好基層調解工作。
郭三才(右前)調解中
郭三才
●57歲
●信豐縣虎山鄉人民調解委員會副主任、司法所負責人
●2015年被贛州市司法局評為法治宣傳教育先進個人,2016年被信豐縣司法局評為先進個人,2017年被司法部評為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2018年其負責的虎山司法所被評為全省特色司法所(和諧平安型)
首席「和事佬」
9月11日9時許,秋風送爽,在信豐縣虎山鄉古城村,村民郭訓林與郭文明見面有說有笑。可誰能想到就在一個月前,他倆因土地權屬問題鬧得不可開交。
「就在村頭的樟樹下,爭吵十分激烈,甚至還有肢體上的衝突。」一名當時曾目擊此事的村民告訴新法制報記者,「還好郭書記及時趕到化解了幹戈。」
村民口中的「郭書記」便是虎山鄉人民政府人民調解委員會副主任、司法所負責人郭三才。
農村山林承包問題錯綜複雜,郭三才不敢當下拍板。把當事雙方的情緒穩定住後,他開始往各個相關部門跑,了解這片山林的情況。在多次調查核實後,終於給出了解決方案。
郭文明受訪時回憶說,這個方案於情於理都有根有據,他們很快接受了這個解決辦法。「很公平公正,以後碰到糾紛還找郭書記。」郭文明說。
「從那之後,他們再也沒有因為這個問題鬧過糾紛。」郭三才說起這件事,頗感欣慰。
但其實,就連郭三才自己也不得不承認,他在從事司法工作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門外漢」。
虎山鄉人民政府武裝部部長王誠兵與郭三才同是2010年來到鄉鎮任職。2014年虎山鄉人民調解委成立,王誠兵出任主任,郭三才為副主任。他與郭三才相識9年,受訪時王誠兵坦言,全鄉的人民調解都得靠「郭書記」,正副職只是職務安排而已。
王誠兵介紹說,在來到鄉鎮前,郭三才曾在龍州村擔任十餘年村支書,村民們現在都還習慣叫他「郭書記」,鄉鎮政府安排他做司法工作更多的也是基於他有群眾基礎。
因爭水糾紛結緣調解
「有糾紛,找郭書記啊!」一直是鄉裡鄉親之間傳頌的口頭禪。但郭三才的調解之路其實要從一起爭水糾紛說起。
郭三才2010年成為虎山鄉司法助理員,上任的第二年,他就遇到了一起棘手的事情。7月至8月,是每年當中的旱期,這一年龍州村崗高小組遭遇飲水難題,便打算從香山腳下水源處挖一條水渠引水入村,而得知此事的富美潭村村民不幹了,因為香山水源一直都流入該村,且水量並不充裕,而他們也急需農田灌溉用水。
「那座山雖然不是我們的,但水從來都是流向我們村。」富美潭村某村民說,「如果被崗高截流,全村的農田灌溉肯定會受到很大影響。」
事情愈演愈烈,雙方均不肯妥協。得知此事後,郭三才第一個想法就是當一回「和事佬」。
「那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剛剛通過並實施不久。」郭三才回憶說,「也算是學以致用了。」
最終,以幫助崗高村村民重新找到水源而告一段落。「如果當時不及時介入,找兩個村村民了解情況,妥善調解糾紛,後果不堪設想。」時至今日,郭三才還對當年那件事記憶猶新。
一年解決數十起爭山舊案
當「和事佬」不是件容易的事,從那時起,郭三才開始在田間地頭、山林之間忙活起來。
虎山鄉位於信豐縣東南隅,距縣城51公裡,東鄰安遠江頭鄉,南接定南縣龍頭鄉,轄區內林業覆蓋率高,這也使得這裡的山林糾紛情況比其他鄉鎮更為錯綜複雜。記者在查閱相關數據後了解到,該鄉70%矛盾糾紛調解案件為山林糾紛。
2015年,虎山鄉成立了全縣唯一一個山林糾紛矛盾調解站,郭三才任站長,開始啃硬骨頭。
「有不少是2006年至2007年林改期間遺留下來的陳年舊案。」虎山山林糾紛矛盾調解站幹事陳錦盛告訴記者。
陳錦盛從手機裡找出一張照片給記者看:「諾,這不就是郭書記。」照片裡,所有人的衣服都溼透了。他告訴記者,有一次,為解決村民界限紛爭,山林糾紛矛盾調解站上山「勾線」。當時山下悶熱,山上更是烈日當頭。「郭書記還是要我們繼續往上爬。」在他看來,郭三才做事太拼,非要鐵鞋踏破、嘴皮說破不可。
採訪中記者也發現,不少卷宗上寫著「經第6次調解」、「經第8次調解」的字樣。「做七八次調解是正常的,還有更多的呢?」陳錦盛說,「每次辦案都要虧本。」
一次山林糾紛得到有效調處,沒有相應補貼嗎?「一個案子800元。」當問起若走訪的地方偏遠,會不會虧本時,郭三才苦笑道:「糾紛還是要化解的,其他問題只能是自行解決了。」
儘管難,但一年數十起的爭山舊案仍在郭三才手上得以解決。
「救火隊長」危急時刻挺身而出
調解工作並不是每一次都順利。2016年,尋全高速公路虎山鄉轄區一建設施工單位的農民工因喝酒過量致死,遠在千裡之外的十餘名親屬來到施工項目部,要求賠償死亡金30餘萬元,雙方為此僵持了五六天。
郭三才代表鄉司法所出面調解此事。他召集了雙方當事人座談,聽取雙方的訴求,表明當務之急就是要儘快協商解決糾紛,讓死者儘快火化早日入土為安。通過三個多小時的協商調解,最終雙方達成協議,賠償死者8萬元(不含火化安葬費),雙方握手言和。
除了當「和事佬」,碰到突發意外時,郭三才有時還會挺身而出化身「救火隊長」。
「95後」鍾偉是郭三才的徒弟,2017年來到該鄉司法所工作。今年3月,土仔坳村的村民在山上種樹,越過了邊界1米左右。
鍾偉跟著師傅郭三才趕到現場。「這種情況下,最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一方退讓。」郭三才說,畢竟不是什麼大事。
可萬萬沒想到,眼看山上的當事雙方就要調解成功了,山下當事人父母卻拉扯起來。
當日下午5點多,郭三才磨了一天的嘴皮子終於發揮效用,雙方接受調解。郭三才幫忙聯繫當地公安機關,幫他們銷了案。一起原本可能要進入訴訟程序的案件在最後關頭被他「滅了火」。
「力所能及地拿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避免村民們對簿公堂。」郭三才說,這是他每一次「救火」前所想的。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出任虎山鄉人民調解委員副主任、司法所負責人以來,郭三才共調解各類民事糾紛600餘起,成功率達98%以上,化解可能「民轉刑」案件40餘起,其中還不乏長達數年的林業糾紛。郭三才成了虎山鄉名副其實的首席「和事佬」。
2017年,郭三才被司法部評為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
「沒把事調好,哪有臉休息」
偶爾,郭三才也會覺得,全國模範調解員的稱號是種負擔。
今年7月初,在一次調解現場,當事雙方調解不歡而散。「還全國模範調解員呢?」一方把怨氣撒在了郭三才身上。但在場的鐘偉回憶說:「那次,只不過是因為一方的個人原因不能達成共識。」
但這句話卻讓郭三才茶不思飯不想。禍不單行,當月,又有一起徵地拆遷糾紛,郭三才主動請纓,可誰料在調解過程中卻被挨了一個耳光。
「這件事對我的打擊很大。」郭三才說。今年7月,他請了一周病假。
「其實,每次去村民家調解,我們連口茶都沒來得及喝。」鍾偉到現在還不能理解,師傅郭三才出院後,為何還繼續上那家打人的拆遷戶家裡去調解。
「後來家屬主動道歉了。」郭三才笑著對鍾偉說道。
每日失眠的郭三才已經連續9年未休過年假了,當問起為何時,郭三才卻淡淡地說:「沒把事情調好,哪有臉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