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象標龍棍:原本是因為最近事比較多,想暫時忽略公眾號,但是這一口屬該我撞的鐘放在我這個和尚面前,我還是選擇了撞他。
《三才圖會》是明朝百科全書類的圖繪,由明朝人王元瀚與其子王思義編撰而成,成書於1607年,1609年出版。其中內含鳥獸六卷,是我本人最感興趣的部分。在書中諸多鳥獸形態怪誕,與實物相去甚遠,本文將主要通過分析鳥獸圖繪來討論文字轉述為圖像的不確定性與古人編撰博物類書籍的考察方法。
《三才圖繪》中對於動物方面的謬誤,究其原因,我想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 . 漢語言中動物命名引發的謬誤。
在古漢語對於動物的命名中,有時會遇到一種「因相似性而用已命名動物來命名未被命名的動物」,比較典型的是「鴕鳥」,由於鴕鳥腳部與駱駝腳部非常相似,因此用「駝」字命名,即「像駱駝的鳥」。
比較相近的例子是《三才圖繪》中的江豚:
江豚
江豚因名中帶「豚」而在轉述過程中被豬的形象完全取代,其「腦上有孔,噴水直上」的特點卻沒有體現。
2. 文字轉述圖繪的不確定性
在攝影技術未被發明之前,動物的形態多是靠文字描述或者是圖繪轉述,而在圖繪製作過程中依託文字資料將動物形態描摹出來則很容易產生謬誤。
例如三才圖會中的鱷魚:
《三才圖會》中對鱷魚的描述是:鱷魚南海有之,四足似鼉,長二丈餘,喙三尺長,長尾利齒,虎及龍渡水,鱷以尾襲之,皆中。如象之用鼻,徃徃取人,家所畜羊豚食之,其多處大為民害,亦能食人。既飽浮在水上,若昏醉之狀,主人伺其醉殺之。(斷句為本人自己所斷,可能有差錯)如果對於沒有見過鱷魚來說,這一圖繪描繪的「四足似鼉,長二丈餘,喙三尺長,長尾利齒」的形象還是相當貼切的,然而文字轉述的模糊性,片面性則使得鱷魚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四不像。
1712年,日本人參考《三才圖會》編撰的《漢和三才圖繪》(わかんさんさいずえ)中,鱷魚的姿勢與《三才圖會》無差別,但是形態變得更加貼切。
同樣類似類型的謬誤還有「鱟」(馬蹄蟹):
鱟的謬誤可能還和分類方法有關,由於資料圖片書頁殘缺無法讀出分類信息,故無法確認鱟在書中所屬門類,但鱟之前的生物是金魚,可能受其影響,將鱟畫為魚身,突出了其12條腿,使得其面目全非。
3.古代圖繪的沿用
由此要談及古代對於動物研究的方法,從某種片面的角度看來,中國古代對於動物研究有一種唯書唯上的情緒,在考察方面十分欠缺:例如《三才圖會》直接照搬了《山海經》中的狌狌。
本次藉由《三才圖會》淺析了文字轉述為圖像的不確定性與古人編撰博物類書籍的考察方法。也許對我吃飯穿衣並沒有半毛錢的影響,但希望看過這篇文章的人再看到利用古書中怪誕的動物形象來佐證某種神秘動物存在時,能夠理性看待。
還是那句話:我能做的只是不做謠言的傳播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