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礦產」這一詞在生活中並不常見,但對於全球各國來說,這可是不可或缺的一樣東西。而且這些礦產有很大一個特點,就是在全球分布極不均衡,有的國家很多,有的國家基本沒有。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第一大國,雖然軍事科技超前,但礦產資源很多都是從其他國家進口,而在礦產資源戰略意義非凡的今天,已經很少有國家願意出口了,未來美國在戰略性礦產資源這方面有可能面臨斷供窘境。
此前,稀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如今美國又將面臨一大挑戰——鈷礦的供應鏈。據觀察者網12月3日報導,鈷礦是一種發展前景廣泛的「戰略性礦產」,在商業、工業、軍事上的應用廣泛,涉及到智慧型手機、電動車、飛機引擎等產品。最近,美媒開始擔憂鈷礦供應被中國「卡脖子」,並稱這可是戰略資源。因為在對鈷礦的爭奪戰中,美國又像稀土一樣,被中國給甩開了。
美媒的擔憂,是因為在中美圍繞獲取鈷礦的戰略性資源中,兩國不同的政策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我國放長線,釣大魚,追求長遠續供,以國家主導;美國選擇自由放任,把控於前期投入較少的利益,但面臨供應中斷的風險。
而圍繞鈷礦爭奪供應鏈的目的地,就是當今全球探明陸地鈷儲及鈷礦石出口最多的國家——剛果金,我國近90%的鈷原料都是從剛果金進口,目前也是全球精煉鈷最大的生產國和主要消費國。很多剛果金的鈷礦一出國就被運往我國進行加工,可以說我國已經完全的掌握了鈷的供應鏈。
不過,達到今天的這個地步還是得說我國眼光長遠,在前期進行持續投資,為剛果金建造了許多基礎設施,以此打通了當地的開採行業,最後精煉了技術,牢牢的掌握住了此戰略物資的供應鏈。
而美國和我國一直都是鈷礦供應鏈的競爭對手,但是今天的美國有可能面臨無鈷可進。按照這樣來看的話,在戰略性礦產資源這一方面,美國已經落後我國很多。畢竟在之前的稀土供應問題上,美國還沒有解決。
眾所周知我國是稀土大國,美國大量所需稀土都是從我國進口,但當年處於發展狀態的我國,對稀土的重要性沒有清晰的認識,讓美國撈了不少好處。但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我國漸漸意識到了稀土的重要性,並且掌握了稀土的提煉與鍛造技術,可以說美國雖然是率先研發出稀土提煉技術的國家,但是如今美國的稀土加工還是得拿到我國的工廠加工再返美使用。
但是,稀土這種資源為不可再生資源,早晚會有用完的一天,所以為了管控稀土資源的使用以及回擊川普政府上任以來對我國實施的制裁,我國宣布減少對美國稀土的出口。這一下美國急了,倒不是因為美國沒有稀土,事實上美國本土稀土含量也不少,但是美國不開採就是因為前期我國稀土出口太便宜,而美國開採稀土,要面臨的挑戰有很多。
首先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其次沒有先進的稀土開採技術,畢竟稀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開採出;最後就是因為環境問題,開採之後的提煉會造成大面積的環境汙染,連個垃圾都要往其他國家倒的美國,怎麼可能忍受這種大規模的環境汙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