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歷史,不要忘記民族恥辱
儘管自「 9月18日」事件以來已經過去了83年,但這種痛苦不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除。它總是警告我們:記住歷史,不要忘記民族的屈辱。只有當我們不忘記我們的民族屈辱時,我們才能知道屈辱,然後勇敢起來。只有當我們不忘記我們的民族屈辱時,累積的能量才能不斷爆發,我們才能在「悲痛」中崛起。
許多人知道,東北三省的淪陷與國民黨政府採取的「不抵抗」命令密不可分。在短短的105天內,日本關東軍擊敗了中國,該國駐紮在東北,人數超過20萬人,而人數不到2萬人。東北軍。我們的士兵和平民被殺或受傷的人數不計其數,但日本人僅傷亡1200人。根據歷史記錄,有三個「罪魁禍首」使東北三個省淪陷:蔣介石,張學良和孫可。
蔣介石,「罪魁禍首」之一(南京國民政府)
9月18日事件的當晚,正在前往江西省南昌市的蔣介石叫張學良。由於日本人誹謗中國軍炸毀鐵路,因此中國的外部宣傳應努力消除謠言。 21日下午,蔣介石回到南京。國民黨政府23日發布一份「給國民的報告」,宣布「它已嚴格命令國民軍避免與日軍發生衝突」。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南京方面都希望尋求國際聯盟的支持以應對這一事件,但從未向張學良和東北軍發布「抵抗令」。東北軍的「不抵抗」相當於國民黨政府的默認。
《罪魁禍首》第二部分張學良
在蔣介石政府下令「避免與日軍發生衝突」之後,「 9月18日事件」發生後,張在北京召開了一次東北軍高級將領緊急會議。上午,指示「避免衝突,不要抗拒...,以免造成一系列不幸在全國範圍內蔓延」。
第二天清晨,張學良決定致電南京,要求中央政府向國際聯盟抗議。下午,張學良會見了日本記者,並對這一事件作了評論。他說:「昨晚,我收到奉天的報導,說中日發生衝突,我們沒有抵抗力量。因此,我已下令我的下屬絕對不要抵抗,而要讓日軍這樣做。」對於這些指示,張學良晚年的解釋是:「你責怪我沒有抗拒,我不承認,責備我在對日本的判斷上犯了一個錯誤。然後我承認了。我認為日本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如果軍方想這樣做,(日本)政府也將控制它……。我忍不住承認我對日本的判斷是錯誤的。」
第三任「罪魁禍首」孫可(廣州國民政府)
廣州國民政府的一些要人於1931年5月成立。左二是王經緯,左四是孫可。在「 9月18日事件」之後,國民黨內為黨和軍事力量而進行的鬥爭增加了,蔣介石被迫辭職並辭職。蔣介石辭職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張學良沒有開槍就放棄了錦州,這是中國軍隊在東北的最後據點。張學良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獲得了取代蔣介石新政府的情報。儘管他一再敦促他抵抗日軍,但他私下與日本政府達成了「調查和懲治張學良」的共識。張學良的遺棄錦州意味著東北最終被徹底摧毀。
災難和恥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無法從災難和恥辱中學習。我們決不能忘記該國淪陷的痛苦歷史,也絕不能忘記該國落後和分裂,對侵略者的妥協和讓步的痛苦教訓。牢記歷史並非要使仇恨永久化,而是要從歷史中學習並面向未來。
因此,作為祖國的明天,請牢牢記住這一可恥的歷史!您耳中的旋律輕柔地響著,這是每個華人都必須唱的旋律:「中華民族已經到達了最危險的「時間」,是的,永遠記住這是「最危險的時間」。意識到民族危機,只有這樣,對於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崛起,我們才能繼續努力,努力,不要忘記民族屈辱,振興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