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又見高瓴,為何突然瞄上隆基綠能?

2021-01-08 清樣

撰文 | 文一刀

高瓴資本又現「造神」時刻,這次對象在陝西,名曰隆基。

成立15年的高瓴資本,如今儼然已是國內私募界的「金手指」,似乎被它翻牌子的都必須紅。

被高瓴砸過錢的企業,多半「不是成神就是在成神的路上」,阿里、騰訊、京東、美團、攜程、滴滴、拼多多、字節跳動、公牛集團、福耀玻璃……這一堆閃閃發亮似乎永不會限電的名字同時也壘就了高瓴自己的被造神之路,近年來更是大爆發。

2017年6月,駐馬店老鄉張磊回人民大學參加母校80歲慶生會時介紹稱,高瓴資本「從2005年最初的2000萬美金,到現在300億美金,成為亞洲最大的私募股權管理基金之一。」而現在,翻開高瓴資本的介紹,顯示其資產管理規模已經超過5000億人民幣。

從2000萬美元即一億多人民幣到約2000億人民幣用了12年,而從約2000億到超過5000億人民幣中間只有3年,這化學反應讓諾貝爾都得驚嘆。

隆基公布高瓴以每股70塊的價格受讓超過2.26億股之後,市場上立刻形成兩種看法,其一認為高瓴這是「霸王硬追高」,畢竟隆基僅在今年股價就已漲了近四倍。

2020年3月24日,隆基股份出現今年最低價為每股21.55元,高瓴購股消息之前的最高價是10月13日創下的83.27元。由此觀察,70塊買2.26億股,不是追高難不成還是追月慕嫦娥嗎?

不僅是追高的問題,70塊這個受讓價,也反映了高瓴此次收購的突然。因為就在2020年9月8日,隆基股份的股價還出現61.5元的階段低點,今夏,陝西煤業於7月6日至7月22日通過朱雀信託經集中競價交易系統減持隆基股份近1.4億股的時候,賣價估算也就40到50之間,如果高瓴早有心買,這都是很現成的便宜機會。

這些連起來看,讓高瓴以70塊大買2.26億股隆基就明顯很是突然,如果這麼搞都能當股神,那2017年就開始直接、間接買了隆基超過3.27億股的陝西煤業那不就成「double股神」了嗎?陝煤還苦哈哈挖什麼煤,乾脆改行去PK張磊得了。

與突然追高論並行的是「高明逢低」說。此種觀點認為高瓴的確高明,在低價區不出手是因為市場未形成共識、走勢不確定等巴拉巴拉。而掏出70塊直接在二級市場大舉增持,實際上就意味著趨勢已明、高度看好。

對於此種言論,姑且聽之吧。

其實,在隆基股價半年漲4倍的情況下大舉買入,高瓴之所以對此舉信心滿滿,或應來自於手中掌控的資源。這種資源之龐大,從高瓴定增凱萊英行動中可見一斑。

2月份,高瓴資本23億獨家包攬凱萊英定增,5月13日,凱萊英發布公告表示:「高瓴承諾通過推動被投企業與凱萊英建立合作關係,以及通過行業內的資源網絡推動製藥公司與凱萊英建立合作關係,在戰略合作期內為凱萊英帶來訂單累計不低於人民幣8億元。高瓴同時承諾,若在戰略合作期內為凱萊英帶來的訂單未達到8億元,不轉讓此次認購的股票。」

可見,高瓴不僅是戰略投資者,而且是可以直接通過手中資源給被投企業「助長」。這樣的案例多了,市場很容易形成一個概念:高瓴砸錢企業,不僅是投錢,還在貼訂單、貼生意、貼「人品」、貼口碑,這樣的手筆罩著,企業成長了股價怎能不漲,股價漲了高瓴怎能不賺。

眼下,158億買隆基6%股份的消息一出,就刺激隆基股價節節躥升幾天就過90元,眼看著似乎就要拿下百元關口,高瓴僅靠氣勢就能將「追高」逆轉為「逢低」,這就叫任性。

高瓴的「例不虛發」絕不是因為手裡有個「三寸七分長」的「小李飛刀」,而是深諳愣小子阿飛所說的那個規律:這個江湖本沒有道理,誰的刀快誰就有理。

而高瓴的「快刀」,就是深不見底的資源。在其「舵主」張磊大部分時間保持低調的履歷上,起步是高光夾雜著不詳。這位從河南駐馬店地高走出的人大1994屆財政金融系畢業生,於1998年考上耶魯研究生,中間這4年在哪兒、幹啥不詳;張磊2002年從耶魯畢業,2005年回國創辦高瓴資本,中間這3年在哪兒、幹啥不詳;

不過,其創辦高瓴資本的資本,則表示過是來自其恩師大衛 · 史文森,而大衛 · 史文森則是應其恩師之邀於1985年出任 耶魯大學首席投資官,也就是說高瓴的2000萬美元起始資本或來自耶魯的校投資基金,然後靠「重倉中國」這把「飛刀」開始滾雪球。

看看這位駐馬店老鄉曾經與現在有過與現有的頭銜:紐約證券交易所中國首席代表、耶魯大學三百多年歷史上首位華人校董、中國人民大學校董事會副董事長,耶魯大學亞洲發展委員會主席、中美交流基金會董事、香港金融發展局委員以及香港金融科技督導小組成員、2016年B20中國就業工作組聯合主席、2017年B20德國就業和教育工作組聯合主席…….2017年更是大手筆給母校一捐三個億,一步對齊東哥的手筆。

這些堪與馬老師比肩的頭銜背後,就是能翻雲覆雨、刀快有理的人脈,號住這些脈,肯定不難助被相中企業縱橫捭闔、扶搖直上。高瓴的投資理念,原來竟是「一切盡在掌握」。

看明白高瓴接下來也就不難搞懂隆基的市值神話。隆基8年前剛剛上市的時候,還是蜷縮在西安東南郊民用航天產業基地一隅的「落寞少年」,企業名稱還是「西安隆基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幹蘭大校友每每瞭望廠區周圍荒草蔓生之景,相必都要在心裡咂摸一下牛肉麵與泡饃的距離。2017年從矽材料改名為隆基綠能科技之後,很快就成了「全球最大」,也不知全球最大到底有多大,恆大?

總之,「大」了之後的隆基不出意料就成為各路「股神」附體之地。這些各路「股神」本質上就是大大小小的高瓴,也都會在附體之後竭盡所能協助企業和企業的股價成長,隨著一家一家接力,每一家都在嘗試讓追高變為逢低的努力下,隆基的市值就有了神話。

既然神話還在延續,隆基的李春安為啥願意將手中的兩億多股轉讓給高瓴?李春安手裡還有一家徘徊在神話邊緣的企業——連城數控,這家新三板精選層首批掛牌企業目前已是轉板可期,李春安減持隆基股份後既能規避未來的關聯交易限制,也可為連城數控提供資金支持。

除非,除非隆基未來真如現在開始風傳的那樣——「目標3萬億」,那估計李春安怎麼也不會撒手。能撒手,也反映在李春安心裡,還是見好套現然後另闢戰場靠譜。正所謂「158億接棒李春安,大家都在趕時間」,一個新神話誕生難道不香嘛。

相關焦點

  • 前有IDG後有高瓴資本,光伏企業緣何成了投資機構的「香餑餑」?
    12月20日晚,光伏行業巨頭隆基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於2020年12月19日收到持股5%以上股東李春安通知,李春安與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 Pte.Ltd.
  • 拿下光伏三巨頭,高瓴的新能源產業鏈投資...
    對於國內最知名的投資機構之一高瓴資本,大多數的投資者還停留在其布局醫藥板塊的印象,高調入局隆基股份,也讓其今年以來投資轉向新能源產業鏈更加清晰的浮出水面,標的覆蓋上中下遊的光伏、鋰電池和新能源汽車領域。
  • 拿下光伏三巨頭,高瓴新能源產業鏈投資版圖...
    對於國內最知名的投資機構之一高瓴資本,大多數的投資者還停留在其布局醫藥板塊的印象,高調入局隆基股份,也讓其今年以來投資轉向新能源產業鏈更加清晰的浮出水面,標的覆蓋上中下遊的光伏、鋰電池和新能源汽車領域。
  • 高瓴資本放大招,砸158億殺入3000億光伏龍頭,最新持倉...
    雨露均沾,繼入股信義光能和通威股份之後,高瓴資本這次重金入股了隆基股份。高瓴再出手,重金入股光伏巨頭12月20日,隆基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持股5%以上股東李春安與高瓴資本籤署股份轉讓協議,李春安擬向高瓴資本轉讓其持有的6%公司股份。
  • 起承轉合:解碼高瓴消費的千億版圖
    從客單價幾十塊的新式茶飲,到萬億GMV流水的電商平臺,從數百萬騎手的配送網絡,到只有幾家店的美妝品牌,高瓴在消費賽道上已經押注了近1000億人民幣。但在消費領域的龐然存在和大開大闔,也僅是高瓴的一部分而已。在過去15年裡,高瓴重點押注了消費、生物醫藥、網際網路、企業服務等四個主要領域,而論規模它已經是亞洲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
  • 高瓴和格力產生化學反應的三大關鍵點
    在這家成立15年,管理資金規模已經超過5000億元的一線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版圖中,格力電器這筆交易之所以受矚目,不僅僅是因為金額龐大超過400億元,更重要的是,某種程度上是檢驗高瓴幫助傳統行業在百麗這個案子中,高瓴與百麗在戰略方向上達成一致,一起進行了「自下而上」的全流程數據化改造,高瓴派出了自己超過120人的專業數位化團隊,直接到百麗上班。
  • 一覽高瓴資本美股持倉變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選股,借力省力!
    一覽高瓴資本美股持倉變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選股,借力省力! 截至2020一季度末,高瓴資本前十大重倉中,有7家是中國的企業,分別為愛奇藝、百濟神州、京東、好未來、阿里巴巴、拼多多、泰邦生物。 截至2020二季度末,高瓴資本前十大重倉中,中概股的個數從7個進一步增至8個,唯一的增量為嗶哩嗶哩。
  • 高瓴換倉:清倉蔚來特斯拉蘋果 加倉生物醫藥遠程辦公
    2月14日,高瓴資本(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文件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高瓴資本不再持有蔚來汽車(NIO)股份。澎湃新聞記者在SEC網站上查詢高瓴資本2019年來的持倉報告(13F-HR)發現,2019年第一季度,高瓴資本持有蔚來汽車2131.98萬股;2019年第二季度,高瓴資本增持蔚來汽車至4193.83萬股;但2019年第三季度,高瓴資本又減持蔚來汽車至1336.89萬股,減持幅度達68.12%。
  • 高瓴護航十年,中國洗衣液市場巨頭藍月亮啟動招股
    隨著掛牌的臨近,藍月亮的唯一外部機構投資人和第二大股東高瓴資本十年的長情陪伴也終於迎來了收穫。在藍月亮轉型洗衣液領域並多年獲得市場第一背後,高瓴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藍月亮的上市,也再一次證明了高瓴所秉持的長期價值投資理念。從洗手液轉型洗衣液,藍月亮成"洗衣液第一股"2000年,藍月亮相繼推出抑菌型洗手液和潔廁液,擴展家庭清潔業務。
  • 高瓴曲線入股,國瓷材料的投資亮點在哪兒?
    2020年,國瓷材料引起了高瓴的注意。在高瓴的光環加持之下,國瓷材料股價漲勢迅猛,而在高瓴無法參與定增之後轉而入股國瓷材料子公司,國瓷材料的投資亮點在哪兒?高瓴參與鎖價定增卻遇強監管高瓴放棄認購定增,轉道增資國瓷材料子公司是為了曲線入股還是等待分拆上市?
  • 高瓴加碼大健康產業布局 三祥新材「跟風」計劃含金量幾何?
    本輪融資由高瓴創投領投,啟明創投、建峖實業、易方達資本等跟投,募集資金用於支持公司現有產品的中美二期臨床研究等。 而在內地的一級半市場上,高瓴近期最為資本圈關注的就是其擬定增入股國瓷材料的進展。
  • 高瓴資本「可持續性價值投資」解碼物流業,促進全社會運輸效率提高
    據京東物流投資方高瓴近日發布的《高瓴資本集團可持續性價值投資影響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高瓴一方面在投資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中始終重視社會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並將其整合進投資流程,發掘投資機會,降低投資風險,提升投資價值;另一方面通過資源的有效配置以及科技賦能,促進被投企業蓬勃發展,與高瓴一起應對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 【投資經驗】高瓴資本:投資一家公司的四個維度
    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分析卓越投資者的邏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投資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門。作為亞洲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高瓴資本動輒上百億的投資決策更是值得深入研究。高瓴擅長投資生物醫藥,消費,TMT網際網路,企業服務四大領域 ,這些行業天然具備高護城河,高ROE,高ROIC的特點。
  • 全球生物醫藥最大股權投資即將誕生,高瓴資本再次創造歷史
    據悉,作為百濟神州唯一的全程投資機構,高瓴認購了其中不低於10億美元的份額。這意味著,全球生物醫藥歷史上最大的一筆股權投資即將誕生,而創造者正是高瓴資本。「這是高瓴連續第八次投資百濟神州,最吸引我們的是,百濟神州是一家有靈魂的企業,從創立的第一天起就堅持做最好的科學和最高質量的創新藥,研發上只做全球最優或最新。
  • 最貴「洗衣液」上市來了高瓴又火了狂賺20倍!
    此外,藍月亮洗衣液的線上渠道銷售額同為第一,市場份額為33.6%。2020年上半年,藍月亮線上渠道的收入佔比進一步提升至58.8%。當時,高瓴資本的張磊正從市場中尋求投資機會,他發現寶潔公司與聯合利華佔領了絕大部分的家用洗滌市場,但主要產品多為洗衣粉和香皂,他們沒有抓住消費升級的趨勢,此時,本土品牌藍月亮進入眼帘。藍月亮和高瓴資本察覺到了其中暗藏的商機,決定將精力放到洗衣液上。
  • 國瓷材料為何能獲得高瓴資本的青睞|品質公司
    出品|每日財報作者|劉陽前一段時間,國瓷材料(300285,股吧)發布了一則公告,全資子公司深圳愛爾創科技有限公司擬引入高瓴資本、松柏投資兩個戰略投資者,並籤署《投資框架協議》,後二者將以不超過5億元增資深圳愛爾創科技、不超過2億元受讓公司持有愛爾創股份的方式對其進行投資,此次擬獲增資的愛爾創是國瓷材料全資子公司。
  • 高瓴資本560億美股持倉大曝光!清倉特斯拉蔚來蘋果 大舉增持生物醫藥
    不過,高瓴資本卻抓到了遠程辦公大牛股ZOOM,高瓴資本從其上市前便持續投資,目前為其第五大重倉股。此外,截至2019年四季度末,在高瓴資本的美股持倉中,中概股佔據了前十大重倉股中的六個席位。整體來看,愛奇藝連續三個季度成為高瓴資本第一大重倉股,前五大重倉股分別是愛奇藝、百濟神州、Align科技、好未來和ZOOM,持有市值分別為9.9億美元、9.1億美元、6.6億美元、5.5億美元和4.7億美元。同時生物製藥企業仍是高瓴的關注重點,在高瓴資本持倉的全部54家公司中,生物製藥企業佔據25席。
  • 對抗不確定性:高瓴張磊的「三把火」「三哲學」和「七公式」
    」 ——語出高瓴張磊 的確,「人尚未奔跑,時代卻已策馬揚鞭」。 黑天鵝亂飛的2020年,疫情蔓延、油價崩盤,股市走勢好比心電圖忽上忽下。在這樣的局勢下,9月初,在線視頻會議軟體Zoom登陸美股,短短幾個小時內大漲近50%。多年前就重倉Zoom的高瓴,一夜之間狂賺8.9億美元。
  • 致力神經電子技術,浙江諾爾康獲高瓴創投、超弦基金戰略融資
    【獵雲網北京】10月1日報導獵雲網獲悉,近日,浙江諾爾康神經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諾神經」)宣布完成一輪戰略融資,引進高瓴創投和超弦基金作為公司新股東。浙諾神經董事長李方平表示:「我們歡迎高瓴創投和超弦基金投資浙諾神經。
  • 景林和高瓴超1000億持倉曝光,有什麼共同點和區別?
    來源:私募工廠廠長的話上周景林和高瓴二季度持倉相繼曝光,前者是陽光私募中的佼佼者,而後者是亞洲規模最大的私募基金,今年也開始搞起二級私募(雖然股權上沒看到實質關係)。這兩家私募在投資上有啥共同點和區別,今年在「做多中國」的背景下表現如何?我們一起來探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