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蔓:與兒童心心相印的教師永遠不會被技術所替代|深切緬懷...

2020-12-05 中小學教師圈

北師大朱小蔓教授與李吉林老師相識近三十年,她曾經在文中寫到:「面對李老師,我一直是一個欣賞者、學習者、評論者和推崇者,她也一直是我至為佩服的良師、摯友。」

一個是大學教授,一個是小學老師。朱小蔓教授由衷地稱讚李老師:她從沒有小學教師的自卑,有的是好學和謙恭,她贏得了理論工作者的尊敬,心甘情願與她合作,向她學習,與她相互援助。李吉林老師構建了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血肉飽滿的兒童情境學習理論。這個理論和它的創立者成為代表中國教育界述說中國人自己教育故事的代表和先行者。

深切緬懷李吉林老師,一起走進摯友眼中的李老師。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認識李吉林老師算起,至今已有二十年了。面對李老師,我一直是一個欣賞者、學習者、評論者和推崇者,她也一直是我至為佩服的良師、摯友。

李吉林老師令我十分尊敬的是她自覺的、強烈的職業身份認同。不管人們如何讚譽她的科學研究水平,她總是說,我就是一名小學教師。她永遠以做小學教師為榮。她常說「我是長大的兒童」,說這話時,她充滿快樂和自豪,而我們總是聽得既新鮮又感動;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她那份願意終身獻給兒童、獻給小學教育的真摯,那種心無旁騖的純淨。

我認為,正是因為有這種強烈的身份認同,她才會幾十年如一日不厭其煩地琢磨她研究的東西。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對話,不斷寫作,一輩子只幹一件事,幹成了一件大事。我認識的斯霞老師、王蘭老師,她們都是直至八九十歲還天天堅持到學校上班,李吉林也是如此。但李吉林所處時代不同,她遇上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後教育科研的春天,抓住了時機,她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又特別善於與理論工作者溝通對話。她從沒有小學教師的自卑,有的是好學和謙恭,她贏得了理論工作者的尊敬,心甘情願與她合作,向她學習,與她相互援助。

01

李吉林老師做到了教書與育人的高度融合

教書育人是中國文化及其教育倫理對教師職業要求最集中而簡潔的概括和表達。李老師成為全國 1 500萬名教師教書育人的楷模,這是崇高的榮譽,我們由衷地為她高興。她的教書與育人從來渾然不分,高度融合。李老師創立的情境教育思想、理論與操作實踐正是教書育人統一觀的完美典範。快樂情感與學習存在著本原關係。

為什麼她的情境教學能夠取得高效率?一是她以情境作為兒童感覺學習與抽象學的中介,二是因為她創立的情境成為場景學習,情感記憶的「熱認知」方式。兒童的學習興趣、快樂情感與學習之間存在著本原關係。

為什麼她的教學和育人能夠統一?兒童在情境教育中,五官感覺全部打開,身心接受信息的通道通暢,才有感覺的極大豐富性,不僅使認知學習提高效能,而且對植根於兒童人性、天性的道德感 、審美意象 、創造欲望是極大的釋放。因而,情境教學必然地具有魅力強大的育人功能。

為什麼她的育人又是對兒童全生命的關照?那是因為在情境教育中兒童被喚起了積極情緒情感。腦科學研究證明,人的自我意識 、場景記憶 、他心想像 ( 就是能夠想到他人,推己及人 )的能力,這三種東西是共生演化的,而且人的創造性思維所激活的恰恰是自我意識、場景記憶、他心想像這三種功能所在的腦區。所以,她教書育人得以統一的核心奧秘在於重視情感活動以及情感發展的正面價值。如她本人所說,情感是情境教育的靈魂和命脈。

李老師其實是我國基礎教育戰線最早發現應試教育弊端,並以情境教育的探索追求素質教育,表達教育理想,率先實施課程改革的先行者。現在,我們常常困擾於所謂德育有沒有時問、空間,其實,除了改進德育本身外,教師教授的各門學科課程如何實現三維目標的統整,如何實現課程育人,李老師的情境教育以其鮮明的情感性特徵為我們提供了中國現時代教育情勢下捍衛完整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的楷模、典範。

02

李吉林老師是具有本土特徵的一線教師做研究的楷模

李老師的研究方法和致思方式是中國化的。受《文心雕龍》的啟發,也受到德國美學的變體——以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李澤厚等為代表的中國現代美學理論的吸引,用具有中國思維特點的致思方式——「 悟」,進行不斷的、不懈的循環往復的感覺與抽象,使其操作實踐與理論交互影響、不斷豐富 、發展日臻完善。奇妙在於,她的探索對西方傳統的重邏輯符號的學習方式是很大的挑戰,她用她的探索、創造應合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際上的情境認知理論。

03

李吉林老師具有深切的人文情懷和堅定的教育信念

李老師本人是一個身份認同十分明確的人,她的生命與她的工作高度融合,因此,她的所言所行表現出了情真 、意切、形美。情境教育是具有鮮明情感特徵和人文性質的教育典範領悟和操作,情境教育特別需要培養教師廣泛閱讀、陶冶情操、擴展興趣,增強教育的敏感性,擴充生命的人文情懷和容量。教育家可以有自己的專業背景之不同,但具有人文情懷和教育信念則是共同的。如果不能超越當下現實利益和時風的束縛,談不上是教育家。停留在技能層面,不能達致精神,不是從飽滿的生命之愛 、之關切的強大力量由內向外投射、奔湧,再全面、再精緻,也只是 「匠」,而不是「家」。

04

李吉林老師致力的是撲在兒童向上的生命化研究

作為教育學派,李吉林老師顯然不屬於學院派,她的研究並不作抽象的概念推演,不刻意追求邏輯的表達 ,也不盲目求取「科學」控制的實驗和數據。它是永遠撲在兒童身上的生命化研究,是充滿了泥土芬芳、富有深刻思想內涵、美感和教師個性特徵的人文化的行動研究。現在看來,她的情境教育,不僅應合了人類學習理論、認知理論、課程理論的學術前沿,其實這也是現象學等新的教育研究學派主張的人文社會科學的體驗式研究方法,更符合現場真實狀態。這種研究方式超越傳統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分離的思維局限,更適合於教育研究。

這也正是在這些意義上,李老師的本土化的情境教育研究特別能為人類的認知理論、教學理論 、課程理論寶庫做出獨特貢獻。如果有更多的教師為著改進教育工作本身,為著自身生命活力的綻放與升華,在日常實踐中熱愛研究,獲得更多真實、細緻、分化的教育經驗資料與反思性的教育發現、洞見 ,教育實踐便可以為教育理論知識寶庫貢獻得更多 ,同時教育實踐界、孩子們也因這種真正為著兒童、指向兒童、服務兒童的研究而受益、受惠更大。

最後,我想談談情境教育學派怎麼發展與超越這個問題。

我建議一是更多地研究情境學習,這一點李老師已經在向這個方向致力了;關於情境的重要性,在杜威的教育思想,在維果斯基、列昂傑夫等心理學家那裡,開始了最早的研究,到20世紀80 年代,情境認知理論發展迅速,其中的情境嵌入理論認為,知識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識是活動、情境和文化產品的一部分,知識正是在活動中、在情境中、在文化中不斷被運用和發展著,因而強調認知活動對具體情境的依賴。

其中寓身認知指出,認知能力不僅與大腦有關,而且與身體有關,要依賴和使用身體。沒有感覺和運動的基礎,思維只是個空架子。這兩種情境認知理論挑戰傳統的源於邏輯和數學的認知觀點,打破身心二元論,認為認知不只是大腦的功能,它更多地重視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重視人的全身心投入,重視人的主動參與。情境認知對人類學習活動的研究極其重要。但它不能局限在實驗室裡研究,現在也強調使用微觀發生法,即動態系統的方法,研究 「 野生情境」(wild)中的現象。

二是要更多地探索如何處理自然情境,教師處理自然情境的能力是教學智慧的表現,它們更多地出現在教學過程的隨機場合。

三是更多地關注個體面臨的真實情境,以及如何使這種情境對於個人來說產生教育意義。

李吉林老師成功的根本奧秘源於她愛兒童的本性,正因為真正愛兒童,才會一輩子悉心觀察、體察兒童的特徵、表現,發現兒童學習的問題與困難。她對應試模式的教育十分反感、排斥,時時抱著警惕,懷著憂慮。她堅信,兒童有很大的可塑性,通過優化課程,使兒童有機會接觸真善美;而且可以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接觸更多廣闊、美好的東西,從而為他們的人格健全、思維活躍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她認為,這才是學校教育本該有的使命。

所以她才不肯離開學校,不肯離開課堂,幾十年如一日與兒童打交道,永遠不脫離兒童,跟進時代發展研究兒童。為了適應當代兒童的變化,她一輩子堅持帶徒弟,與年輕教師對話、交朋友。愛兒童,把全部心靈和智慧,把一輩子的心血獻給兒童,這就是我們的李吉林老師。

當今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的學習工具層出不窮。但我相信,無論怎麼變,兒童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是需要兒童自己作為主體投入其生命情感的,而且需要健康價值觀的引領。能夠煥發兒童生命,發育其情感,影響其價值觀,與兒童心心相印的教師永遠不是僅靠技術,哪怕高技術就可以替代的。

相關焦點

  • 今天又一位大師離我們遠去——深切緬懷著名數學教育家張奠宙先生
    而今天,新青年數學教師工作室微信公號刊文傳出消息,我國著名數學教育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張奠宙先生,於中午12時逝世,享年85歲。張奠宙先生紀念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繼承他的事業,讓他永遠被人們提及,讓他的社會生命到達永恆。
  • 南開師生深切緬懷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
    中新社天津四月二十九日電(張國)連日來,南開大學師生懷著沉痛的心情,以各種形式深切緬懷中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費孝通先生。  在南開大學舉行的追思會現場,大屏幕上的費孝通先生遺像在綠葉映襯下笑容分外親切。遺像兩旁「一介書生著書立學為百姓宗慧,一生富民走鄉訪鎮求國家榮華」的輓聯,是他傳奇一生的真實寫照。
  • 50個瞬間,深切緬懷李吉均院士
    讓我們用這50個瞬間深切緬懷李吉均院士11983年8月,冰川考察組第二批科考隊員在貢嘎山海螺溝磨西區公所留影121984年5月,蘭大地質地理系部分教師留影
  • 緬懷「天眼之父」南仁東
    緬懷「天眼之父」南仁東  2017年9月15日,中國天眼震撼世界時,後方卻傳來了噩耗,南仁東先生與世長辭!22年的信念和熱情,您讓中國睜開了天文學界的「天眼」,而您卻永遠的閉上了雙眼。我們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南仁東先生!
  • 中國安全技術防範行業協會:教師為什麼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教書」指知識傳遞,教授學生已知的知識,這部分工作人工智慧可以比人做得更好;「育人」指品格培養,鼓勵學生去探索未知,去發現、去創造、去愛,這部分工作很難被人工智慧所替代。所以,中國安全技術防範行業協會要告訴你:教師為什麼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 今天,緬懷「天眼之父」南仁東!
    22年的信念和熱情,您讓中國睜開了天文學界的「天眼」,而您卻永遠的閉上了雙眼。南仁東先生的不幸逝世是中國天文事業的重大損失!我們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南仁東先生!這是南仁東用生命最後22年的全部智慧、精力與熱情,所追求的一個夢想。南仁東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裡,有的荒山野嶺連條小路也沒有,當地農民走著都費勁。在考察窪地時,他差點被山洪衝下山,又跌下懸崖,幸虧被小樹擋住了身體。這樣的艱險,12年來選址時刻伴隨著南仁東。當身邊人都聽得目瞪口呆、嚇出一身冷汗時,南仁東卻對這些艱難一笑而過。
  • 今天,北航人共同緬懷……
    他將生命的最後時光永遠留在了遼寧艦上留給了那一汪碧海藍天他是「民族的脊梁」羅陽去世的第二天,習近平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的名義作出重要批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他的英年早逝是黨和國家的一個重大損失。
  • 深切緬懷康繼昌教授:計算機科學家的愛國情懷
    他是為發展中國機載計算機技術做出傑出貢獻,兩次創造「中國第一」的科學泰鬥。作為開創中國計算機學科的第一代科學家和教育家,他為我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離去,我們失去了一位可親可敬、堪為典範的良師、益友。為深切緬懷康繼昌教授,特刊發李小聰、 吳秀青在2010年撰寫的主題稿件《計算機科學家康繼昌的愛國情懷》,寄託西北工業大學師生對他的懷念和尊敬,並以饗讀者,激勵後學。
  • 緬懷丨「天眼之父」南仁東
    22年的信念和熱情,您讓中國睜開了天文學界的「天眼」,而您卻永遠的閉上了雙眼。南仁東先生的不幸逝世是中國天文事業的重大損失!我們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南仁東先生!這是南仁東用生命最後22年的全部智慧、精力與熱情,所追求的一個夢想。  南仁東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裡,有的荒山野嶺連條小路也沒有,當地農民走著都費勁。在考察窪地時,他差點被山洪衝下山,又跌下懸崖,幸虧被小樹擋住了身體。這樣的艱險,12年來選址時刻伴隨著南仁東。當身邊人都聽得目瞪口呆、嚇出一身冷汗時,南仁東卻對這些艱難一笑而過。
  • 湖南醫界精英參觀湯飛凡中學 深切緬懷中國醫學泰鬥
    為緬懷這位從湖南醴陵走出去的醫學泰鬥,醴陵市委、市政府主辦的「銘記湯飛凡」系列紀念活動今日在醴陵正式啟動。冒著淅瀝的秋雨,120多位嘉賓一同參觀湯飛凡中學,瞻仰湯飛凡先生銅像,共同追憶和緬懷這位偉大的微生物學家。醴陵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劉華章出席並講話。
  • 深切緬懷胡沛泉教授-視窗-西北工業大學新聞網
    提攜後學,先生慧眼識才,關愛年輕教師和青年學子成長,以自己獨有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了一代代後輩。退而不休,先生心系學校發展,把一腔心血獻給了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堪稱愛國愛校、敬業育才的典範,是全校師生鹹所敬仰的楷模。胡沛泉先生的一生,是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不懈奮鬥的一生,是為推動學校教育發展鞠躬盡瘁的一生。先生雖已離去,但他淡泊名利、謙謙君子的風範宛在,他嚴謹務實、孜孜以求的精神永存!
  • 今日,緬懷「天眼之父」南仁東
    22年的信念和熱情,您讓中國睜開了天文學界的「天眼」,而您卻永遠的閉上了雙眼。南仁東先生的不幸逝世是中國天文事業的重大損失!我們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南仁東先生!這是南仁東用生命最後22年的全部智慧、精力與熱情,所追求的一個夢想。南仁東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裡,有的荒山野嶺連條小路也沒有,當地農民走著都費勁。在考察窪地時,他差點被山洪衝下山,又跌下懸崖,幸虧被小樹擋住了身體。這樣的艱險,12年來選址時刻伴隨著南仁東。當身邊人都聽得目瞪口呆、嚇出一身冷汗時,南仁東卻對這些艱難一笑而過。
  • 緬懷「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新聞專題-科學網
    ——【詳細】 國失棟梁 精神永存——社會各界悼念緬懷南仁東先生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北京天文臺原副臺長南仁東逝世的消息傳來,社會各界都相繼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24載「天眼夢」,夢圓他卻離去,但南仁東先生堅毅執著的科學精神和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會永遠印刻在國人心中。——【詳細】
  • 紀念5.12汶川地震12周年,深切緬懷在那場大地震中遇難的同胞
    深切緬懷在那場大地震中遇難的同胞,為死去同胞們祈福
  • 南京大學舉辦緬懷傑出校友餘紀忠活動
    陳駿校長發表講話深切緬懷傑出校友餘紀忠先生。他指出,餘紀忠先生是海內外聞名的報人、實業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和教育家,一生無私無懼、勇於抗爭、為中華民族培育英才和永續發展而全力付出。餘先生的一生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一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堅貞理念,體現了「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偉大情懷,永遠值得南京大學師生敬仰和學習。陳駿校長特別提到餘先生1998年捐贈743萬美元設立華英文化教育基金幫助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培養「華英學者」,提升學術水平的義舉。
  • 海洋所舉行「緬懷科研先驅 弘揚科學精神」主題活動
    為緬懷老一輩科學家為祖國海洋事業奉獻一生的崇高科學精神,弘揚「耕海探洋、唯實求真,博學創新、厚德致遠」的所訓所風,4月4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開展「緬懷科研先驅 弘揚科學精神」主題活動。海洋所相關負責人、管理部門全體職工、科研人員及研究生代表等參加活動。
  • 蓮瓣蘭心心相印的養護方法
    我看到好多網友說蓮瓣蘭心心相印很難養。我於2017年2月份引種了一株至今三年多了,也沒覺得啊!蓮瓣心心相印它屬於雲南的蓮瓣蘭其中的一個品種,她開花好看,香味不錯,所以很受人歡迎歡迎。其實養好蓮瓣蘭心心相印並不是什麼難事,我們只要從澆水和植料來下點功夫就行了。當然我老家這裡很多人都是用一般的園土養,不過就是長的有點太慢,但是同樣開花,我想應該是我們這邊獨特的氣候吧!
  • 緬懷汶川大地震: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還有一位偉大的教師劉寧,當念初三的女兒終於從水泥斷塊下被掏出來,但卻永遠離開了他。這個外表粗獷的堅強漢子,在睹見女兒遺體的一剎那,突然情緒失控,放聲大哭。悲愴之情,令包括記者在內的周圍人潸然淚下。這個在5月12日大地震中失去女兒的教師,卻在地震發生時刻,機智勇敢地保護了自己班上59名學生,使他們安全脫險。
  • 深切緬懷:那些在新冠疫情中,去世的電影人們
    剛剛試圖開啟重映的電影院重新關閉,可能我們還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看到新片的上映。在這其中,很多電影工作者也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有些人病情在好轉,有些人仍在接受治療,但不幸的是,依然有些耀眼的星光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謹以此文深切緬懷因新冠離世的優秀電影人。享年55歲的湖北電影製片廠外聯主任常凱,於2月14日在武漢因新冠肺炎去世。
  • 深切緬懷材料大家閔乃本先生
    ;朱永元還回憶說,閔先生指導學生的方式是與學生在一起討論,提出的問題切中要害,常常讓學生回答不了,卻每次都能讓朱永元受到啟發,向更深的地方鑽研;祝世寧印象最深的是,在他讀研究生期間,每當發表研究論文時,閔先生總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學生的後面,而當祝世寧自己成為教師並開始帶研究生後,閔先生又讓祝世寧作為通訊作者。用閔乃本的話說:「你們做出來的工作首先是你們自己的工作,而不是首先是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