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聞網1月10日電 (記者 王凡華)2018年1月9日,計算機科學家康繼昌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88歲。
他曾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機載計算機,第一臺設計定型的機載火控計算機。他是為發展中國機載計算機技術做出傑出貢獻,兩次創造「中國第一」的科學泰鬥。
作為開創中國計算機學科的第一代科學家和教育家,他為我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離去,我們失去了一位可親可敬、堪為典範的良師、益友。為深切緬懷康繼昌教授,特刊發李小聰、 吳秀青在2010年撰寫的主題稿件《計算機科學家康繼昌的愛國情懷》,寄託西北工業大學師生對他的懷念和尊敬,並以饗讀者,激勵後學。
計算機科學家康繼昌的愛國情懷
在西北工業大學的校園裡,聽聞一位年屆八旬的科學家對終身從事的計算機科學依然執著痴迷、激情滿懷,耄耋之年的研究竟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基因算法上創造了又一個奇蹟——那一刻,筆者許久沒有說話,心底卻漫過一層層熱浪,如漲潮的海。
這位老人,就是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曾在計算機科技領域兩次創造「中國第一」,其研究成果曾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檢閱的傑出計算機科學家——康繼昌。
三月的校園,草長鶯飛,生機盎然。就在這萬物勃發的季節,康繼昌先生迎來八十華誕(2010年),也迎來他科研生涯的又一個春天。在一個春光明媚的午後,筆者叩開了康老的研究室。3小時的懇談,讓筆者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意義——
「祖國令我勇於擔當 哲學令我敢於創新」
西工大計算機學院404研究室,幾張普通的長條書桌對接成一個矩形方陣,若干臺電腦一字排開成一道風景,一群朝氣蓬勃的研究生簇擁著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映入筆者眼帘的這幅畫面,已經持續三個多月了,他們正在晝夜進行著一場重大突破後的收官之戰。 「
是一種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眼前這位老科學家如此拼搏?究竟心懷怎樣的科學情結令他這般沉湎於科研而樂此不疲?」這正是筆者採訪康老時試圖解開的謎團。
1930年,康繼昌誕生於上海市的一個書香門弟,其大祖父曾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和教育家黃炎培的救命恩人;其父輩四人皆出國留學,分別留美留英,連姑媽也走出國門留學德國。留美學成回國後的父親成為一代著名的土木工程專家,解放前夕定居香港。
1947年,康繼昌跨入上海交通大學的校門。1949年,這位上海交大電機工程系高才生拋棄優越的家庭環境,在大學期間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地下黨員,參加了一系列學生運動,在上海解放前夕,奉命為解放軍實地繪製了上海市(徐匯郊區)地圖,曾獲得「建國功臣」紀念章。新中國誕生不久,適逢韓戰爆發,1951年1月大學一畢業,血氣方剛的康繼昌便義無反顧地報名參軍,加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行列。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遭受的苦難太深重了。因此,凡是真正的炎黃子孫,對於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都懷有強烈的感情。正是飽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形成了我熾熱的愛國情懷。」往事如煙,回溯自己的成長史,康繼昌平靜地說:「我一生經歷了抗戰、反蔣、抗美、『反右』、『大躍進』、『文革』等一系列磨難,不但安然度過,而且與計算機結了緣——這是我人生最大的幸運。」
1953年1月,應國家建設的需要,康繼昌奉命從部隊調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同年3月成為攻讀哈軍工空軍工程系第一個副博士研究生。「是黨的培養才使我進入了科學殿堂。」康繼昌深情地說,「牛頓、富蘭克林這些科學家愛不愛國我不知道。在我看來,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祖國的需要就是一個科學家的研究動力和興趣所在。」
哈軍工是國家巨大的國防科技人才庫,當年擁有七八十位前蘇聯專家幫助中國培養高級軍事人才。對於研究生導師、前蘇聯專家辛捷耶夫、伏洛諾夫,康繼昌至今感念不忘。正是這兩位前蘇聯導師最早把他帶進神奇的計算機領域。從此,他與計算機結了一輩子的緣分,並成就了第一代中國傑出的計算機科學家。
「在全國熱火朝天地『放衛星』、煉鋼鐵的喧譁聲中,陳賡以他對國際軍事高科技發展洞若觀火的了解,和哈軍工領導集體作出具有前瞻性的決策,設立電子計算機專業,大抓計算機教育和科研,其偉大意義不亞於『兩彈』上馬。陳賡對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了一項永載史冊的貢獻。」回溯早年身在哈軍工的那段歷史,康繼昌意味深長地說,「陳賡大將的確是有戰略眼光的。21世紀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電腦普及的資訊時代,掌握應用計算機已經是科學發展和走向信息化時代的需要。未來,沒有信息化武裝的國家就談不上國際競爭力。」
「搞科研是需要富有冒險精神的。」康繼昌深有感觸地說。在讀研究生期間,他修過一門哲學課,學習了《矛盾論》、《實踐論》,並反覆研讀了《反杜林論》。「學了哲學,使我堅信唯物主義,信奉唯物辯證法;使我尊重權威而不迷信權威,使我相信事物永遠是發展變化的。如果說是祖國令我勇於擔當,哲學則令我敢於創新。」康繼昌說。
兩次創造「中國第一」 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檢閱
康繼昌的研究成果何以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檢閱?這還得從他兩次創造計算機科技領域的「中國第一」說起。
上世紀50年代,康繼昌以敏銳的科學眼光看準了數字計算機這個發展方向,參加了魚雷快艇數字計算機901的設計與研製,並創新性地將數字計算機用於機載火控系統。1957年,在蘇聯專家指導下攻讀副博士學位時,他就開始機載數字計算機的課題研究。1958年10月,中央正式批准哈軍工試製「東風—113」(國防建設重點科研項目)。康繼昌受命擔任「東風—113」機載計算機研製組組長,經過一年多的奮戰,成功研製了該機的原理樣機。作為當年中國第一臺機載軍用計算機樣機的設計和研製者,康繼昌第一次創造了「中國第一」。由於這項成果,1962年他被提升為副教授。
50年前周恩來總理視察哈軍工時的情景,《哈軍工傳》一書中記載得十分翔實——
「從風洞實驗室出來,周恩來不肯乘車,他沿著小路,踏著柔軟的新雪,與大家談笑風生地走向空軍系教學大樓,參觀基本研製成功的『東風—113』計算機控制系統,聽唐鐸介紹說,攻克這一重點項目的是康繼昌、陳亞希等幾個年輕教員。周恩來仔細觀看了這臺國內首次研製的機載計算機,接著又參觀了『東風—113』的其他重點項目後關切地說:『目前你們在材料和工藝上還有許多困難,要組織全國的力量攻關,搞這麼大的任務,困難總是有的,但相信可以解決。希望你們能夠帶動全國航空工業的發展。』」
1960年,康繼昌被調到武器控制教學組,於是開始研究計算機控制新領域。在1960~1966年間,他培養了以戴冠中為首的一批計算機控制領域人才。1966年,國防科委批准「114機」立項,他又重操計算機舊業。在「文革」期間,康繼昌一面接受「審查、改造」,一面潛心研究機載火控計算機(代號「114機」)。在那個「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康繼昌曾幾次受到錯誤批判甚至殘酷迫害,但他沒有沉淪。風雨無常,他早已看淡了名利地位。
1970年7月,哈軍工最棒的第一系「空軍工程系」整建制併入西北工業大學。新來的這家「東北人」挺「富」,說是一個系的建制,若論綜合實力、人才水平、專業設置、物資設備,相當於一所航空學院的規模。哈軍工「空軍工程系」的加盟,令西工大航空系如虎添翼,同時哈軍工眾多精英人才的到來,也為西工大電子工程系計算機教研室增添了一支勁旅。康繼昌便是從哈軍工走進西工大的首屈一指的計算機專家。
1974年,他主持並成功研製機載數字式射擊瞄準計算機(「SSS-1型數字式射擊瞄準計算機」),通過國務院航空產品定型委員會鑑定,以我國第一臺機載火控計算機載入航空史冊。在西工大,他第二次創造了「中國第一」。主要由於這一成果,原三機部授予西北工業大學「工業學大慶先進單位」。
1981年6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立,其第一屆成員原則上是一所重點大學出一個,一個機部出一個。由於原三機部的推舉,康繼昌被聘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首屆成員,並連續擔任了三屆,直至1995年離休。
1982年,康繼昌高瞻遠矚,力克困難和阻力,創建了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並擔任第一任系主任、第一位博士生導師。在力抓學科建設的同時,教學、研究生培養和學科前沿技術研究多管齊下、齊頭並進,使西工大計算機系後來居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獲得全國首批碩士點、西部地區第一個博士點。
離休不離崗,他至今仍堅守在科研崗位上,力促西工大計算機學院軟體學科博士點、計算機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建設。10年前,西工大計算機系就已進入國家隊,計算機學科成為西部地區的「領頭羊」。有趣的是:以戴冠中教授(康繼昌的弟子)為首的計算機控制團隊居然越過碩士點,成功申請博士點。於是,西工大一個系擁有兩個博士點。後來,戴冠中調到自動控制系任系主任,接著擔任了西工大校長。
自1991年起,康繼昌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先後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歸僑、僑眷知識分子」、「航空航天部先進生產者」等諸多榮譽稱號。作為開拓中國計算機學科的第一代科學家和教育家,康繼昌把一生奉獻給了計算機事業,為我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創造煥發科學生命 創新催生輝煌成果
博學不窮,篤行不倦。康繼昌終生崇尚「知行合一」,身體力行,不懈探索。他一直奮鬥在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前沿,開創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他總能看到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通過需求來引領計算機研究的未來。
高才捷足,獨具慧眼。康繼昌不僅注重計算機的設計和研製,還十分重視計算機的應用研究。繼「114機」之後,他將該機用小型集成電路改造成「航空發動機試車臺數據處理機」和「小型集成電路計算機」,於1978年獲得兩項全國科學大會獎。隨後,他主持研製的「622A小型通用計算機」和「626FFT實時信號處理機」,均獲部級科技成果獎。
一切都在變,不變的唯有獻身科學、追求真理、振興中國科技的信念。來到西工大後,他成為當之無愧的計算機專家。其間,他主持了多項國防「七五」、「八五」預研和各類基金課題。
打開康繼昌科研成果簡介列表,筆者赫然發現,自1974年開始他幾乎年年獲獎。比如,「NPU超大規模集成電路CAD軟體包」、「紅二乙制導站」、「PD-100並行仿真機」、「並行程序設計環境PPE」、「面向專用的並行處理技術研究」、「EP-860全互聯多機系統」、「嵌入式機載RISC微處理支持系統」、「多媒體合同作戰指揮支持系統」等,分別獲得國家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航空航天部科技進步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航空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獎等。
離休後的康繼昌仍然堅持並行處理、光纖通信新技術的研究。2000年,他的「面向ISDN的並行多功能單板智能交換器」榮獲國家發明獎。同時,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多項,如「大容量無阻塞高速網絡」(專利申請號:931212901.1,第一發明人)、「基於共享數據的『單程序多數據型』程序自動並行化方法」(專利申請號:96118769.7,第一發明人)、「先鋒信令尋徑式計算機交換網」(專利申請號:99115908.X,第一發明人)等。此外,他還撰寫了《小型計算機組成與原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系統和電路的設計原理》、《現代並行計算機原理》等多部著作;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
「搞科研和教學生是我平生兩大樂事。我的思想都可以貢獻給學生,我的研究都可以為學生開路。」作為國務院授予的博士生導師,康繼昌指導培養出來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百餘名。其中,有的已成為中外大學的校長、副校長、知名教授、博導;有的成為國內大型研究所的所長、總工程師,航空電子系統的領軍者;有的則成為中外大公司的總裁、副總裁……「我的弟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們的成就令我感到無限欣慰。」康繼昌說。
「我的業餘愛好就是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康繼昌的胸中永遠燃燒著一團創造的火焰,耄耋之年依然思維敏捷、精力充沛。「最近一兩個月來,好幾次白天遇上了難題,夜半三更醒來就思考,產生了新想法、新靈感,解決了白天的難題。」他幽默地說,「哪一天見馬克思我不知道,但是,只要可能就繼續搞科研,遇到困難就是創新的好機會。」
發現和創造,是科學家的永恆追求。提起今年春節期間的重大突破性研究,一股按捺不住的興奮令康老瞬間如孩童一樣。「十分偶然,或許這是計算機學科與生物學科交叉碰撞帶給我最大的創新吧。」他說,「為什麼激動?因為我這輩子也沒有作出比這更大的貢獻,因為這一貢獻將可能造福全人類!」說罷,康老不禁撫掌開懷,而他的雙眸一如山澗裡的清溪,是那樣的純淨而澄澈。
就在結束採訪、與康老握手道別的當兒,筆者的耳畔突然迴響起這樣的詩句:「我深深愛著我的祖國,沒有一片土地讓我這樣深情和激動,沒有一條河流讓我這樣沉思和起伏」;「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康老沒有吟詩抒情的愛好,然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時任)和宋代詩人王安石的詩句也許能夠表達康老熾熱深沉的赤子情懷和淡泊高遠的人生境界。
原文連結: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4/230826.html?id=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