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母語有多重要呢? 拿一句古人云的話來說吧,「得語文者得天下」,這句話並非不無道理的,畢竟試卷的滿分都從之前的120分上升道理150分,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小學語文的教學題材在慢慢發生改變。
一、小學語文書籍刪減課文達四篇,清華教授出面痛批
關注教育的朋友應該知道,從19年的秋季開始,全國的義務教育的書籍統一成了「統編本」的教學版,可能有的人還不太理解,這類版本是由教育部組織和編寫的,有語文、歷史、道德和法治三科教材。
跟原版的區別是一年級的「統編本」只有37篇的課文,被刪減掉了四篇——《誰是最可愛的人》、《雷鋒日記》、《黃繼光》和《劉胡蘭》。
拿《誰是最可愛的人》舉例,這篇課文是作家魏巍從前線回來之後寫的,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可在最新的教材裡這篇被《愛迪生救媽媽》取代了。
朱自清的《背影》也曾經面臨過要被刪除替換的意見,原因是因為這篇文章裡有敘述過父親攀爬欄杆,被認為有違規交通規則的嫌疑。
只能說幸運的是網友們認為這篇文章是語文的教學題材中為數不多的表達和描寫對父愛如山的作品,對未成年來說,很容易引起情感共鳴,所以被留了下來。
至於為什麼會刪減這些照片,用撰著作為教材的專家解釋道是因為這些要被刪除或者替換的文章已經滿足不了現代社會的發展腳步,在正面指引方面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有所欠缺的。
但是這種做法還是被清華大學的王文湛教授痛批,被刪除的這些文章比較是代表著民族色彩的,現在慢慢的消失,難免會讓人感到惋惜。
在王文湛教授看來,被刪掉的四篇文章都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價值掛能影響多代人,現在的教材是越改越爛,並且有種崇洋媚外的意思。
二、家長如何看待清華教授的痛批
有人說很贊同王教授的看法,因為想法衍生到家長輩的校園時期,上學時候唱國歌都是激情澎湃的,並且我們現在能有幸福的生活都是先輩們用生命去換來的,覺得孩子們也應該記得這個歷史,做到「少年強則中國強」。
也有人說很支持書本裡繼續歌頌和弘揚先輩們的英雄事跡,感覺自己祖國的節日過得越來越沒味道,反而一些國外的西方節日收到了青年的吹捧變得異常熱鬧,還有些學校舉辦了國外節日的慶祝晚會。
可用雙手和獻血保衛國家的先輩們卻被遺忘了。不少的家長表示這種教育方式實在是需要探討和深思。
也有些家長是保留意見的,認為清華教授太過上綱上線,畢竟社會在進步,教育方面自然也要跟上腳步,教育局都認為這些文章沒有太多的正面教育所以刪了也無所謂,還認為僅從這幾篇文章就可以讓孩子銘記歷史,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的。
三、培養孩子的優秀語文,家長需要明白的2個道理
(1)注重閱讀能力,多讀課外書
很多學生在課堂上都會給推薦一下課外的書籍,比如《紅樓夢》《西遊記》等等,孩子們在通過閱讀這些名著的時候可以了解作者的不同手法,還能拓展一些民族上的知識,對豐富課外的內容很有幫助。
(2)同步閱讀詩詞文,感悟歷史文化的魅力
中國文化傳承五千年,古人的文化有很多是需要我們去發現和弘揚的,《中國詩詞大會》上有個才女《武亦珠》,在舞臺上古詩詞對她來說就是小菜一碟,並且整體氣質也很讓人驚豔,散發著書香氣質,這和她平時閱讀詩詞古文是少不了關係的。
並且在高考的語文中,詩詞的比例佔比也比較高,所以同步閱讀好詩詞文,讓孩子得到薰陶和領悟也是很重要的!
對於教育局的這次改版,相信很多人心裡都保留意見,像清華教授說的,愛國情懷是每個人都需要有的,尤其是青少年,對於這次的爭議,作為家長的你又有什麼樣的建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