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讓陳傳興為觀眾熟知。在紀錄片導演的身份之外,他也是攝影家、學者、思想家。如今,陳傳興為讀者帶來了一本凝結他40年思考的《岸螢》。
在此前的採訪中,陳傳興曾說自己是一個迷宮,而這本《岸螢》在某種程度上也十分接近於一種迷宮式的存在:它融回憶錄、思想史、電影述評、攝影評論、精神自傳與詩性語言於一體,內頁設計更為讀者帶來了迷宮般的閱讀體驗。
10月10日,陳傳興與中信出版·大方創始人施宏俊,作家趙松,藝術寫作者祝羽捷,作家btr,平面設計師孫曉曦,詩人絲絨隕以及藝術實踐者陳韻來到上海單向空間·亞朵聯名店,在《岸螢》新書分享會上說起他們每個人打開《岸螢》的方式,與讀者在「迷宮」中交談、思考、解密。
《岸螢》新書分享會
「《岸螢》是我對自己的告解」陳傳興回憶,《岸螢》的誕生緣於他去年11月在龍美術館舉辦的攝影展《螢與日》,當時他計劃寫一些和攝影美學基本概念相關的內容,但計劃中的書寫好像不太能激發更多的動力。
「所以我想看看,是否能夠通過新的書寫,發現一些原本沒有想到的東西。另外就是我想擺脫先前的書寫。」他說,自己一直被認為只會寫那些深奧、晦澀的理論論述,「這一次我想回到我自己,寫一本關於自己的告解錄。總結來說,《岸螢》其實就是我對自己的一個簡單的多重告解吧。」
陳傳興坦言,他想用這樣的一種方式,複述1976年到1980年他在法國念書的那段歲月。在巴黎的五年生活,使他的整個生命發生了非常重大的結構重組,讓他開始重新思考,回溯自我。與此同時,這本書從福樓拜著作《情感教育》出發,探討法國1848年革命後「挫敗」的那一代人所經歷的思想變遷和情感掙扎;繼而回憶了阿爾及利亞戰爭下法國的動蕩不安;再聯繫到1968年法國青年學生運動,幾乎撼動了整個法國甚至歐洲的社會制度和結構。
他解釋道,正如福樓拜在書中所描述的那樣,1848年後那一代法國人雖然很高歌躍進,看似充滿希望,但生存裡面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傷,這也間接導致了百年後法國學生運動的發生。「所以1968年法國青年學生運動不是那麼單純的學生暴亂事件,事實上是法國百來年積攢的一種危機爆發。這也是我一個小小的欲望,想在這本書裡面的偷偷來表露這些。」
對此,施宏俊說:「法國的人文和我們中國的很多傳統文化在情感上還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讀陳傳興的作品,我們從一開始就能感受到這樣的一種氛圍,儘管是一個很收斂的表達,但那種內心的感傷還是很明顯。」
陳傳興
整個閱讀過程,是底片還原的過程陳傳興介紹,《岸螢》初看可以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他從1976年到1980年的散文式回憶錄,另一部分則是富有理論性的哲學思考。原計劃這兩部分是彼此分離的,但在寫作過程中它們卻相互滲透,以至於有些「界限模糊」。他說:「整本書看起來好像有很嚴謹的章節,其實裡面千迴百轉。某一部分還沒有一個清楚的方向或結論,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但可能隔個50頁又突然跳出來了。當我開始這樣寫的時候,我真正找到了一種樂趣。但這也是一種危險,具有高度的挑戰性。」
在絲絨隕看來,這種危險和挑戰恰恰證明了這本書有一定的超越性,不僅僅和作者本身的閱歷以及背後的知識體系有關,還包含了空間和文化上的交叉,「有一些文本的處理方式非常有意思,類似於電影蒙太奇,切換得非常快。當你以為自己將要在機場降落,可突然又飛到了另外一個地方,這種跳躍性非常強。」
而從書籍設計看,《岸螢》圍繞「明與暗」的概念展開,將文字用銀色印在黑色卡紙上,圖片則印在白色紙張上,似乎讓讀者遊走於劇場與暗房之間,將「曝光」的概念推向極致。《岸螢》設計師孫曉曦表示,他在設計手法上非常極端地凸顯了曝光,翻過第一頁的時候,讀者就已經進入了一個暗房空間:「前面幾張圖像模模糊糊,若隱若現的,就好像是那種顯影沒有完全完成的過程,之後再進入到它的真正的書的內容。整個閱讀過程基本上就是底片還原的過程。」
「我自己更願意把這本書想像成一個展覽——每一個房間的作品都和藝術家本人的經歷以及思考有非常緊密的連接。如果說當代藝術展是『白盒子』,這個展覽就是前所未有的『黑盒子』。」祝羽捷說,每次打開這本書,銀色的字體就讓她想起了水銀的顆粒感以及月光,「走進《岸螢》,就如同走進黑夜。正如光讓人們在白天看到萬事萬物,黑夜又把它們遮蔽掉。歌德曾經說,白日是美麗的,但是黑夜是高尚的。所以我每次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其實就得到了很多黑夜般的感受。」
《岸螢》
在忽明忽暗的螢光中踏入嶄新的語言世界亦有讀者認為,《岸螢》延續了陳傳興一貫的艱深、跳躍,甚至帶著晦澀,就連陳傳興也自嘲他的書能讓失眠患者安然入睡。但趙松卻認為《岸螢》的語言非常飽滿,蘊藏活力,有著一種面向未來的「敞開」。
「這部作品恰恰能夠反映出他為什麼是一個如此優秀的跨界藝術家,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可能一些讀者覺得他的文字有點拗口,不是那麼順暢,但是這恰恰是他對寫作語言本身的強烈敏感和追求所造成的一種獨特效果。」趙松認為,寫作是對語言本身負責,要用一種新的語言創造出一個屬於未來的世界。
他說:「這本書的確不是特別容易去讀的。但一本好的作品往往能提供一種非常陌生的、新的體驗感,而不是重複你熟悉的東西。一個新的東西,它一定是陌生的,一定是難進入的。這種難度又是必須要去面對和迎接的,因為它會給你帶來完全不同的體驗。」
陳韻則提到,《岸螢》除了大章節標題外,沒有其他的標題,所有的文字之間都「均勻地持續地震蕩」,這是作者想邀請讀者在書中找到自己的節奏,就像是打開一本粵語書或吳語書,起初的進入並不會流暢,但是時間長了,音韻斷句之間就會產生振動,「這種閱讀,如走進一個略為詭譎的時空,我們不那麼自然但逐步放鬆地在文字裡漫遊與周旋。」
而在《岸螢》構建的嶄新時空中,「螢」不是固定的光,而是一種流動的、變幻莫測的物質,可以重組,也可以打碎。btr認為這種光的意象在語言中體現得非常明顯,「陳傳興用了一種嶄新的語言來寫作,詞語的堆疊方式像沒有嵌入的樂高積木,讓人擔心會倒塌,但它沒有倒。試著閱讀幾次之後,我們好像掌握了一種新的語法,非常新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