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興:紀錄片是我對世界的另一種書寫和思考

2021-01-10 澎湃新聞

在剛剛結束的2019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新聞發布會上,組委會公布了入圍本屆金紅棉優秀紀錄片終評的名單,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也榜上有名。

作為紀錄片導演的陳傳興,將影像變成握在手中一支筆,透過紀錄片去思考、去書寫。

從8年前的《如霧起時》、《化城再來人》,到今年即將衝擊GZDOC2019金紅棉優秀紀錄片的《掬水月在手》,他帶著自己的「私心」完成了詩意的「詩人三部曲」,正如陳傳興先生所言,「影片是飄蕩後面的一個載體」,承託著他對世界的思考與感觸。

陳傳興,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博士,臺灣紀錄片導演、作家、攝影家,行人文化實驗室創辦人,臺灣清華大學副教授,2012年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勳位(軍官勳章)。系列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總監製,代表紀錄片作品《如霧起時》《化城再來人》《掬水月在手》。

留法見聞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法國,被稱為「諸神之黃昏」,米歇爾·福柯、羅蘭·巴特等哲學大師仍活躍在高校課堂,「新浪潮」電影長勢正旺,巴黎濃厚而活躍的文化氛圍環抱著陳傳興。

初到巴黎那一年,陳傳興二十歲出頭。優渥的家境讓他無需為了生活煩憂,因此有了更多機會沉浸在巴黎大大小小的圖書館和電影俱樂部,一扇新世界的大門被陳傳興緩緩推開。

法國電影學界的繁榮,無疑給這個剛到巴黎的年輕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改變。「從五六十年代開始,法國電影不管在思想還是理論方面,都是那麼繁榮,像大家都知道的『新浪潮』、《電影筆記》雜誌。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法國學界又引進了很多蘇聯關於文化和電影的關係研究,像愛森斯坦、狄加·維爾託夫等等,所以那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時代。」

  

(從上至下)蘇聯紀錄片《十月》(愛森斯坦)、《持攝影機的人》(狄加·維爾託夫)劇照。

大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法國電影理論界藉助符號學和結構主義的理論,重建了一套思考電影的新方式,他們逐幀逐格分析電影的方式,於年輕學生陳傳興而言「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

當年,陳傳興常常泡在巴黎的電影院和電影圖書館,有時一個禮拜就能看上幾百部電影,其中也包括很多經典的紀錄片,像愛森斯坦的《十月》、狄加·維爾託夫《持攝影機的人》等等,「這些紀錄片影響著我重新去思考電影跟真實之間的關係。」

21世紀的「詩意復興」

2011年,系列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在兩岸引起熱烈反響,人們在攝影家這個身份之外,重新認識了紀錄片導演陳傳興。

 

《他們在島嶼寫作》之《化城再來人》官方海報。

陳傳興作為《他們在島嶼寫作》的總監製,也執導拍攝了其中的《如霧起時》和《化城再來人》兩部紀錄片。

在陳傳興的紀實影像中,充滿著對詩的熱忱。上周,他在廣州參加了一場對談,題為「詩意的復興」,他說,葉嘉瑩先生用其一生「把詩傳遞給所有愛惜詩的人」。

事實上,陳傳興先生自己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區別只在於葉嘉瑩先生傳詩用文字,而他用影像。

 

葉嘉瑩,1924年出生,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主人公。

陳傳興十分推崇海德格爾「詩是存在之居所」的概念,詩的出現,讓人們就能夠從紛擾不已的、充滿各種噪音的世界中短暫地抽離出來。

「詩就是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在不知不覺中就掉進人們的心裡,至於種子何時會發芽、會給人們帶來什麼改變,這些都不曉得,但總是有一種詩的聲音在那裡迴蕩」。

 

11月24日,陳傳興先生(左)在廣州參加「例外二十三周年暨方所八周年慶」的活動現場,與南開大學張靜教授(右)展開對談。方所供圖

對陳傳興來說,「詩意的復興」不止在於功利地推動大家讀詩,而是希望現代人可以重新體會詩的意義。「詩是這麼抽象的東西,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所以可能需要透過漸進的、具體的方式,讓他去讀詩、去感受。」

 

11月24日,「例外二十三周年暨方所八周年慶」的活動現場,兒童們吟誦詩歌。方所供圖

他用影像寫詩

「年輕的時候我當然有想過做純粹的攝影家,但後來年紀慢慢大了,我發覺影像對我來說不再是一種簡單的拍攝,它更像是我的一種思想工作,就好像我在寫東西、念書一樣,拍攝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我用影像來整理自己對哲學的思考和對世界的想法。」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

陳傳興先生進行詩意影像創作,其實是有使命感在裡頭的。

「蘇維埃早期大革命的時候,愛森斯坦、狄加·維爾託夫、普多夫金等等,他們其實是用詩意的方式去重現十月革命,但他們詩意的、蒙太奇的表現在當時受到很大的爭議。人們覺得說,這樣的處理是不是違背了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再現?你怎麼可以用蒙太奇這樣跳來跳去?」

「剛好相反。」陳傳興先生回答道。

「詩意電影跟所謂的紀錄、所謂的真實,其實是在電影史上綿延下來的一條表達路徑,所以我希望能夠重新再把這條被忽略的路徑帶回來。」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立刪

文字:梓禕

視頻:秦峰

編輯:小麥、毛毛、梓禕

相關焦點

  • 陳傳興《岸螢》:在螢光流動中走進這本「迷宮」
    這些年來,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讓陳傳興為觀眾熟知。在紀錄片導演的身份之外,他也是攝影家、學者、思想家。如今,陳傳興為讀者帶來了一本凝結他40年思考的《岸螢》。,但計劃中的書寫好像不太能激發更多的動力。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另一種美國優先
    奧斯卡紀錄片獎,另一種美國優先?作者:王申,1991年生人。紀錄片導演,作品《芳舟》《石史詩》。然而這群被大家不厭其煩的譏諷的文化精英(其實來自幾十個國家),作為反川普的骨幹,是否又是在製造著另一種「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呢?一場東道主總是笑到最後的邀請賽?剛剛,頒完獎的奧斯卡又為中國影迷列出了一份新一年的觀影清單。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用一生傳遞詩歌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近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豆瓣評分8.2。
  • 亞洲的女性主義書寫,是另一種英雄主義敘事
    我認為每個人都有他們生存的不同方式」;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結尾處,林奕含同樣借伊紋之口道出,「你有選擇……你可以放下、跨出去、走出來,但是你也可以牢牢記著,不是你不寬容,而是世界上沒有人應該被這樣對待」。並不是每個受害者都有打破沉默的義務,也不是非得擁有詩織和林奕含般的成就才算得上英雄,更沒有誰規定必須要在被侵犯時表現英勇,以死相拼。
  • 臺北雙年展:人類自然書寫的演化歷程
    他的《動物志》中認為,四種元素(火、水、土、空氣)是組成世界的要件。他所提出的分類學,建立在「熱與冷」、「潮溼與乾燥」的尺度上,成為第一個具有系統性的分類法。吳明益戲稱:「有的時候我跟學生講,亞里斯多德的分類,就是《神奇寶貝》(日本動畫)裡面的技能。」 而現代意義上的生態學思想,產生於工業革命初期。
  • 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 讓世界了解中國
    衣食住行中,探尋美的歷程,才能明白植物世界裡的驚奇與求存;追隨萬裡,感受綿延不絕的生命傳遞,才能明白植物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是由北李成才導演執導創作的中國第一部植物類紀錄片 。該紀錄片共分植物天堂、茶樹、桑樹、水稻、大豆 、本草、竹子、水果、園林、花卉等十集,每集50分鐘。
  • 《利維坦》中的解讀和書寫
    現在,儘管我同意,在確定哲學主題和文體模式(我在深思熟慮之後才作了這一區分)的方向上,霍布斯是個至關重要的人物,但我還想關注霍布斯哲學寫作中一些相當不同的特徵。做這項工作時,我將只考察他的名著《利維坦》,因為霍布斯在這部成熟的作品裡不僅思考了倫理學和政治學,也反思了哲學交流問題。
  • 德希達的解構:他者的發現與不可能性的書寫
    而面對他者,無論是猶太教的他者性,還是女性與動物的它者性,就可以超越男根中心以及人類中心,打開不同於西方的另一種現代性,這個工作也打開了與其它文化對話的可能性。德希達的解構:一方面,解構是拆解,是去揭露或者顛倒西方的語音中心主義——自身傾聽與自身接近的鏡像投射的幻象,反轉其貶低書寫的錯覺,解構邏各斯中心主義與在場中心——以理性的聚集以及當下現在時間作為明證性的來源,把他者內化為自身的圖像,就可以打開被壓抑的書寫等維度;另一方面,解構是肯定,不是否定,是對自身的它者性以及外在的它者性的雙重肯定,是對陌生的他者以及到來的未來的他者保持開放,尤其是德希達早期對文字與書寫的思考
  • 看完這13部高分紀錄片,我仿佛逛遍了世界頂級博物館(點開即看)
    雖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但是大家都要上班或者上學,時間總是有限的。尤其是國外的博物館,那出去一趟可是不容易呢!並且博物館有些地方是我們普通參觀者去不了的,也無法拿起展品從各個角度看細節。但是沒關係,我們可以在博物館紀錄片裡一飽眼福!
  • 萬物互相效力——簡明《一種事物對另一種事物的依賴》的閱讀分析
    文/賴廷階《一種事物對另一種事物的依賴》簡明人類對沙子的認知至今還是一片空白一滴水或者一隻蚊子距人類更近而一粒沙子距另一粒沙子更近沙子在宇宙中尋找同類河流會為他們指引方向沙子漂落到人類頭上遠遠沒有戰爭或者天災人禍的破壞力一粒沙子必須依賴另一粒沙子確定自身的意義如同把一棵樹種進花盆這之前
  • 紀錄片《人類》導演:我想拍攝中國城市裡的農民工
    中新社天津10月23日電 (記者 張道正)法國著名攝影師亞恩·阿爾蒂斯·貝特朗23日晚在天津說,「我個人非常關注中國城市裡的農民工,希望能拍攝一部關於他們的電影,尤其希望能拍攝更多關於中國婦女的鏡頭。」  亞恩·阿蒂斯·貝特朗是一位以航拍世界各地地景聞名的法國攝影師、記者和環保人士,生於巴黎。
  • 簡·莫裡斯去世,她以行走和書寫改變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的認知
    17年前,在灣仔的一家書店裡買到她的Hong Kong,有種暈眩感,竟還能這樣寫作,開始收集她所有的作品,一直計劃去威爾斯拜訪她。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的人生態度,去很多地方、邂逅很多人,對所有陌生之事,保持開放與熱情,並始終有種敏銳的歷史意識。」
  • 他們對考古紀錄片「動手」了
    每一個選擇和操作會產生相應的系統評分,看完一集累計,對「玩家」給出從S到F的等級評價。觀眾一邊「看」——或者說「玩」,一邊在彈幕中評論,有懷疑「這是一檔綜藝嗎」「這是遊戲嗎」,有調侃「要在東南角點蠟燭嗎」「不愧是我,精準排除正確答案」……  互動紀錄片讓用戶真正參與  《古墓派》系列紀錄片從2019年6月開播,已經上線了「揭秘西夏陵」「海昏遺夢」「消失的建築」等多季,收視數據一直不錯。
  • 15部提升孩子英語水平的電影紀錄片
    BBC出品的4集紀錄片,分別從人類的誕生、呼吸活動、大腦和思維、肌肉與人體的保護機制的角度出發,探尋人體活動中的奧秘。需要注意的是,這部紀錄片中有部分對手術鏡頭的展示,適合較大的孩子。5. 列國圖志Discovery Atlas探索頻道出品,培養孩子全球視野。
  • 不能過「六一」的大朋友們,我們一起看紀錄片
    不管是蒙古寶寶恣意妄為的噴泉般尿向天花板,還是非洲寶寶狂拽哥哥的小雞雞,又或是美國寶寶的旋轉芭蕾舞,相信我,看完這部紀錄片你會宛如置身天堂。2、《另一種教育》(日本)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多聚焦日本當代的家庭世界,來展示人情關係的微妙之處和殘酷本質,尤其擅長拍孩子。
  • 書單|動物,我們看待世界的另一種方式
    通過認識動物,我們不僅能更好地旅行,也能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甚至更好地去思考我們的生活。今天的書單,無論是在旅行中對動物的觀察,還是由對動物的熱愛而激發出的旅行,或是動物科普著作,都在告訴我們,人類與動物的關係, 人類看待動物的方式,如何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態和文明世界。
  •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國人似乎把紀錄片拍出了另一個高度
    這點我是相信的,因為學生時代讀了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與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那裡面更多是種凝視,凝視那盤根錯節與相生相長。在日本小說裡,一念無明是常態。善與惡都是糾纏的圖像,難以一刀劃開。你只能靜靜看著那些幽冥的,然後慢慢分辨出與它對照的一絲善念。
  • 突發事件中軍事紀錄片的創作和傳播模式探析
    關鍵詞:全媒體語境;突發事件;創作模式;傳播模式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按照《電影術語彙編》的解釋,「紀錄片是一種非虛構的影片,它具有一個說服力的主題或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