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用一生傳遞詩歌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2021-01-09 瀟湘晨報

近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豆瓣評分8.2。該片曾入選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官方紀錄片,今年7月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時,一再加場仍一票難求;而今,影片公映以來,仍收穫觀眾一致好評。

葉嘉瑩

葉嘉瑩這個名字,也許一般觀眾對她並不熟悉,但是在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全國藝聯加盟影院專線上映後,我們也能真正走近她,了解她,感受她的詩詞人生。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一生坎坷多艱,曾歷經戰亂,在海外飄零數十載,在許多次人生的至暗絕望時刻,是詩詞給了她無窮的力量,而她也用自己畢生之力,傳承中華文化,闡述古典詩詞之美。

《掬水月在手》杭州路演現場

10月21日,《掬水月在手》結束了杭州路演。陳傳興導演與全國工商聯副秘書長王忠明映後暢談電影、藝術以及葉先生的傳奇一生,本片出品人廖美立、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和本片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活動。

《掬水月在手》通過葉嘉瑩的詩詞和生命,回溯中國詩詞的源頭——詩的本質,也想回溯「詩如何作為人的生命的一種存在」。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著「弱德之美」,在逆境中秉持對中國傳統詩詞的堅守。

在杭州路演映後,出品人廖美立表示葉先生讓她體會到作為女性、作為學者的人格的魅力,讓我們仰望,覺得自己非常渺小。本片製片人沈禕也在現場說到:「面對殘酷的市場,所有走進電影院的觀眾正是點亮黑夜的閃耀繁星,讓主創有信心繼續前行,並希望這部電影能夠點亮更多人的人生」。《春江水暖》的導演顧曉剛也來到本場放映,看完影片的他深受震撼:「電影讓我感受到出淤泥而不染的一種向上的力量。」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作為長久陪伴葉嘉瑩先生的助理在談及葉先生和中國詩詞文化時稱:「她內心中因為有古典詩詞作為支撐,所以歷經磨難依然能夠活出來。到了晚年,還能夠想到用曾經支撐自己走過苦難的古典詩詞反哺我們的民族和文化,成為整個華人世界的一道光彩。這部電影雖是女性傳記,更應該引發大家關於生存觀的思考」。

作為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輾轉十個地區、採訪43位受訪者、採訪稿近百萬字、歷時近兩年才完成拍攝製作,陳傳興導演在開拍前做了大量關於詩詞的案頭工作,意圖探討「葉先生跟中國詩詞史、中國詩人的大的生命河流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呼應」。本片以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為結構概念,由外而內,追尋葉嘉瑩歷經劫難波折的個人生命史和詩史的交織。主創團隊採訪了葉嘉瑩本人和她的學生白先勇、席慕蓉、漢學泰鬥宇文所安等名家,眾人關於葉先生的所有記憶,在如詩如歌的影像裡將這位詩詞大家苦難而又精彩的一生娓娓道來。

影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中,葉先生的傳奇一生,值得被更多人傳頌!

【來源:杭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記錄葉嘉瑩近百年的詩詞人生,其實《掬水月在手》並不高冷
    熱愛中國古詩詞的人,肯定都聽過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名字。16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了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葉嘉瑩坎坷又傳奇的人生。記者看到,像大部分紀錄片的遭遇那樣,在電影節搶手,在院線卻遭冷,豆瓣分高達8.2,但票房才150萬。
  • 《掬水月在手》:又乾淨又安靜,一次心靈的療愈之旅
    放映電影:《掬水月在手》  放映時間:11月10日(周二)19:00-21:00  地點:海上明珠大寧音樂廣場Imax店  主持人:藤井樹  嘉賓:沈禕  【《掬水月在手》藤井樹觀影團現場大合影】  《掬水月在手》觀影現場
  • 「她是從『天下』走來的一個人」|《掬水月在手》特別觀影會
    原創 高山仰止的 活字文化上周六(10月24日),活字文化作為葉嘉瑩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同名書籍的策劃編著方,特別邀請我們在思想文化界的百餘位學者、作家朋友,匯聚在當代MOMA百老匯影城,共同觀賞影片《掬水月在手》並進行短暫的映後交流。
  • 葉嘉瑩:「詩的女兒」的「百年孤獨」
    出席電影《掬水月在手》放映活動。(小標題)漂泊離亂歸原鄉,葉嘉瑩的「弱德之美」這些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上映,作為臺灣著名導演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的終曲,歷時三年,拍攝了中國古典文學專家、知名漢學家葉嘉瑩先生的生命片段。緣於這個契機,葉嘉瑩再次被各個媒體廣為報導。
  • 陳傳興:紀錄片是我對世界的另一種書寫和思考
    在剛剛結束的2019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新聞發布會上,組委會公布了入圍本屆金紅棉優秀紀錄片終評的名單,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也榜上有名。作為紀錄片導演的陳傳興,將影像變成握在手中一支筆,透過紀錄片去思考、去書寫。
  • 《點點星光》《掬水月在手》問鼎金雞獎!
    本屆金雞獎,廣州首次有三部作品入圍、兩部喜獲大獎:廣州廣播電視臺出品的兒童勵志片《點點星光》喜獲最佳兒童片、4K粵劇電影《刑場上的婚禮》獲最佳戲曲片提名獎,同是廣州出品的《掬水月在手》獲最佳紀錄/科教片。這是廣州影視創作的歷史性突破,也是廣州臺電影創作的首次突破。
  •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那些關於月亮的詩句,也太美了吧!
    雲聚雲散,月升月降,月亮總是能引起詩人的無限遐想。詩人的心境不同,月亮的意象也不盡相同。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一輪明月的圓缺變化,引發人們發思古之幽情。從一輪明月寄相思到明月伴我把家還,跨越千年,月亮依然在。人,卻早已不盡相同。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關於月亮,那些詩句也太美了!
  • 《掬水月在手》作曲佐藤聰明訪談:始於寧靜,歸於寧靜
    上周六晚,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被頒發給了今年最受矚目的新紀錄影片之一——《魚在水中》。到目前為止,該片上映了40多天,獲得了740萬票房,成為了全國藝聯紀錄片票房冠軍,作為一部嚴肅的人文題材紀錄片,這一點也值得肯定。
  • 用影像記錄我們的時代——2020華語紀錄片年度觀察
    他們大多並不是職業的紀錄片作者,有vlog博主,有外賣小哥,但這些人像是可以燎原的點點星火,在疫情最初,人們最恐慌最無助的時候,將當下最真實的畫面傳遞了出去,讓所有人擁有了一扇了解當地的窗口。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紀錄片人在封城期間深入疫區,開始記錄當地的情況,越來越多的紀錄影像也得以陸續被人們看見。
  • 領讀人張靜|從古詩詞講到葉嘉瑩先生,「活出來」才最重要的課題
    從2021年1月1日下午開始,很多人知道了這句詩。這是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繆鉞先生贈予葉嘉瑩先生一首《相逢行》中的最後一句。新年第一天,在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錢江晚報主辦,浙江圖書館特別支持的2021「書香迎新 閱享美好」TALK SHOW上,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電影《掬水月在手》學術顧問及聯合製片人張靜女士在題為《四季讀書》的演講中,以這一句詩作為結尾。
  • 葉嘉瑩:我的蓮花總會凋落 我要把蓮子留下來
    1948年冬天,葉先生婚後不久,便與夫家人從上海乘坐中興輪到了臺灣,「後面一艘太平輪在1949年1月就沉沒了……」  「不管過怎麼樣的生活,我所保留的還是新知識與舊道德。」家庭給予的成長範式,銘刻於心,影響了她的一生。  曾經有人問葉先生:在九十多年的生命之中,如果能回到過去,最喜歡生活的日子是哪一段?  葉先生的回答是在哈佛大學的日子。
  • 中國紀檢監察報:央視4集系列紀錄片《傳薪者》——薪火相傳 致敬大師
    央視《國家記憶》從10月29日開始播出4集系列紀錄片《傳薪者》,以中宣部推出的首批哲學社會科學界德業雙馨專家學者為主角,及時紀錄播出這些文化界大師的感人經歷,向「文化國寶」致敬,反映他們的卓越貢獻,探尋他們身上閃耀的思想光芒和所體現的時代精神。  這組系列紀錄片,讓我們有幸深度走近大師,沐浴大師的思想和智慧,得到引導和啟迪。
  • 方艙休艙,溫暖依然傳遞!這群童聲「播音員」用聲音傳遞力量
    但這些「生命方舟」裡曾發生的一個個暖心故事,依然在傳遞溫暖與力量。3月5日下午,江漢經濟開發區方艙醫院廣播電臺,「來」了10位童聲「播音員」,他們用聲音療愈方艙,為患者加油鼓勁兒! 童聲傳遞力量 「天南海北逆行者,千裡迢迢來馳援……中國人民一條心,敢教病毒滅乾淨!」
  • 2020中國電影:主流故事傳遞中國精神
    2020年5月,財政部、國家電影局等部門發布電影行業稅費支持政策,形成推動電影行業儘快重啟的強大動力。7月全國影院有序恢復營業,在經典影片重映的鋪墊下,一些大片開始試水並取得優異票房成績。國慶檔在《我和我的家鄉》《奪冠》《姜子牙》等大片的集體拉動下票房井噴。10月15日0時,中國以129.5億元人民幣的電影票房成績超越北美地區,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