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國人似乎把紀錄片拍出了另一個高度

2020-12-06 波老師看片

似乎東方人更喜歡以「連坐法」去怪犯法人的家人,這樣最快也的確可以拉出些關連,但其實每個人的「為什麼」,都只有自己能回答。

我記得我看過一個訪問,受訪者說他去監獄為受刑者朗讀的經驗,我記得他約略是這樣說:

我發現與其引導他們理解那些書的內涵,不如朗讀書中的文字給他們聽,我相信故事自有它的力量,朗讀往往比導讀還能平靜人心。

一念無明是常態,善惡難以一刀劃分。

這點我是相信的,因為學生時代讀了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與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那裡面更多是種凝視,凝視那盤根錯節與相生相長。在日本小說裡,一念無明是常態。善與惡都是糾纏的圖像,難以一刀劃開。

你只能靜靜看著那些幽冥的,然後慢慢分辨出與它對照的一絲善念。

人原本就有冥頑的一面,但我們生長在一面是鼓勵欲望與追求無限放大自我的世界,另一面則是不斷除錯與修正,仿佛忘記現在社會就是以過度餵養我們欲望(以養鵝肝的方式),來達到消費盛世的現代,是這麼矛盾的世界。一方面是物質上滴油的伊甸園,另一方面又在這樣無盡頭,以物質為地標的世界中,要找尋一點點道德的重量。

因此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與其說是記錄幾個重大的刑事個案,如鄭捷等,更像是記錄了這些死刑犯與他的家人,甚至包含律師與輔導的社工,這樣如人間絮語的方式,記錄了關重刑犯的監獄一角、死刑犯母親送菜的背影、家屬也難以理解自己兒子為何犯下大錯的低語、死刑犯的矛盾與自毀欲望等,都在導演給了監獄角落與電扇周而復始的特寫中,給了觀眾一個留白的提問:

為何他要這樣做?與他們父母的低語:我們是否哪裡教錯了?

還有一幕是為殺父死刑犯陳昱安辯護的律師說的:我去看他時,他是跳著跑過來跟我說個不停。陳昱安覺得從小一直沒人傾聽他的話,只有一味的管束與控制。因為弒父,也沒有家人願意看他。律師後來也少去看他了,後來陳昱安在監獄以橡皮筋自殺,律師一句:是否我多去看他會好些我有罪。

這一幕的回音,像是問是何謂罪?

弒父是大罪,而陳昱安被灌輸的金錢至上又是否是罪?

這部紀錄片好的地方在它沒有要為受刑人開脫,也沒有要為廢死做討論,而是讓人看著各種無明與各種罪,與人在這混沌的世間中,是否還對清明有所追求。

紀錄片中的第一個個案是綁架銀樓小開的犯人,他殺死銀樓小開同學後,隔天又去電勒贖小開家人。第一次筆錄承認是預謀殺人,之後才反悔供詞。平日嗜賭,總是缺錢的他,每日不知為何而活,他形容自己內心每日像發生火災一樣,不知為何起床,每日起來總覺又是一無所有。

「前半生總是衝動,喝酒殺了人,想說要跑路,跑路需要錢,想說反正人生已經毀了,就打電話去要錢。」後來他在監獄裡學下棋,採訪者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想學會思考。

對啊,為什麼?他母親問他為什麼殺人?時,他也沒回答,人生如果想到為什麼?他可能不會那樣做。可能所謂的「為什麼?」根本是無解的,有時諷刺的是,有些惡行,並不存在為什麼。

如他總感覺內心火燒厝的感覺,那樣空洞與空虛,讓他渾噩,也讓他醉生夢死。

而因向父親要錢未果,砍了父親上百刀致死的陳昱安,當時震驚社會,光是其逆倫罪行,就讓人對他掐頭去尾了。片中問了周圍的義工、律師,以及他寫的信,只能拼湊出一些模糊樣貌,他六歲前託給祖父母教養,被父母接回後親子關係一直生疏,對於家庭教導他的價值觀,他一直覺得是名利導向,而父母讓他感到自己從未被了解。

但因是片面之詞,無人知道全面的他,只知道他情感上很依賴社工與律師,但講到金錢,他既感壓力又需索,雖然不喜歡家裡總提到金錢,但就像海上有塊朽掉的浮木一樣,握著這樣的空心總比沒有好地漂浮。

於是他這個人,從你在看整點新聞驚訝他的惡行外,終於有一點身影是存在過的,或曾有掙扎或想讓他人多理解他一點,但他犯下的正好是屏蔽所有人眼目的罪,而這部電影讓人至少聽到一點他想告訴別人,卻一直傳達不出去的聲音。

他想被了解,想跟外界多一點點的聯繫。至少,當他知道有人無條件去看他,他興奮地跑跳地過去,這一段的回憶應該是真的。

在他們臨死前,以看一個人的眼光去看一眼重罪犯。

坐了多年冤獄的蘇建和,因為跟死刑犯長期相處,他收藏了那些人對他沉冤得雪的祝福,有四十幾封,像看到了某些善的切片,也像是聽到了某些鳥被關在籠中的振翅聲。如同看管監獄的人所說的:「死刑定讞,到執行,常是長達十年的時間,那種漫長,難以想像。」而當知道執行日時,蘇建和表示,當事者往往是腿軟而失神的。儘管是經過漫長的等待。

這裡也沒有要同情,導演高明地讓一臺老式電扇的聲音輪轉著,雖有聲音但更接近沉默。已是那樣的盡頭了,也沒人需要同情,頂多在他們的惡之外,是否值得多看一眼?

這部電影像在撈人心的一點光影,在最不堪最卑微的地方,撈一點人心在窮途上的碎屑。自然也有鄭捷案,這個從小五就開始想著被毀滅,覺得以後長大會活得很累的人,一直等到二十歲,可以負起完全刑事責任時,決定犯案,想死意願堅決。

他沒有與外界多溝通,對為他辯護的律師也報以輕蔑口吻,仿佛這世界從小五開始就讓他多失望。律師記得的是他與世界為敵的模樣。

世界讓人失望,那你是否能比它好一點點?

人們常以為這世界讓他失望,好像有什麼人欠他們一個更好的世界。但忘了這世界與我們有關亦無關,老實說,我們頂多算借住在這世界,無論看多少,拿多少,世界分秒都在與我們告別。它看似包圍我們,但我們不可能快速改變它,誰都只能路過,認為這世界不完美的,多少是不敢正視自己缺陷的不勇敢。

的確,這世界很偽善,這世界很兩面,這世界讓人沉迷於欲望又失了神智,但那僅是你想讓自己看到的,因為你沒有勇氣真正走進去,進去所謂「這世界」留下一筆,讓你比這世界好一點點。

從來,能對抗虛無的,就只有自己的答案而已。他們在這部紀錄片裡反映了這社會把持人心如彈珠入袋的虛無,也提醒我們要多堅強才能坐實自己的答案。

但這世界值得你如此,你要看花看山石也看自己,你要相信自己不會被淹沒。

相關焦點

  • 【影評/我的兒子是死刑犯】紀錄片透露死刑犯與家屬的真實心聲
    對社會中的大多數人而言,死刑犯甚至都不是個東西,然而對導演李家驊而言,死刑犯首先是人,而且是有故事的人,為此,他希望用《我的兒子是死刑犯》讓觀眾看到死刑犯們的故事,然而在訴說他們的故事時,他也意外觸碰到了那些有意無意存在的空洞,有的是存在而被拍攝到的,有的是拍攝過程製造出來的。
  • 紀錄片導演陳為軍:從吃喝中可見國人的倫理觀
    當英國BBC(英國廣播公司)在2008年為了製作一個反映中國飲食文化的節目找到紀錄片導演陳為軍時,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湖南這家巨大的餐館,之後的兩個多月,他便在「西湖樓」拍攝了100多個小時的素材,最後剪輯出4集紀錄片《世界上最大的中國餐館》。
  • 德媒:中企在德大舉收購引擔憂 拍紀錄片讓德國人放心
    參考消息網7月4日報導 德媒稱,就在中企在德大舉收購引發擔憂、欲購法蘭克福-哈恩機場的中國公司遭到質疑之際,一部講述中國商人收購帕希姆機場的紀錄片讓德國人認識了不一樣的中國人。與眾不同的中國人在導演埃伯萊因眼中,龐玉良不是一個典型的中國人,因為他的遠大目標迄今仍然受到同胞的懷疑。"開拍不久,我就發現他的與眾不同。他精力極其充沛,充滿好奇心。我認為他的主意很好, 為來歐洲購物的中國人提供連接平臺,但是規模過於宏大,需要的資金數額也是無法想像。
  • 紀實||導演用這部紀錄片給冤情翻案,十一年後死刑犯終於沉冤得雪
    警察伍德這不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一時民聲沸騰,美國社會上下予以高度關注。兩名重要嫌疑人的證詞截然相反,此時另一個目擊者的證詞就顯得十分重要。這個目擊者就是案發當時和伍德警官搭檔執勤的女警官。蘭道的律師表示,德州法律不允許判決未成年死刑,而當死刑犯必須在一名16歲的未成年和一名28歲的流浪漢之間產生時,那麼,就必須是蘭道。
  • 這對華裔夫婦拍出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這對華裔夫婦拍出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原標題: 這部紀錄片由內行人拍攝的好處在於,他們知道怎麼拍才能展現出亞歷克斯技術的高超。酋長巖因為是整塊花崗巖,所以巖壁光滑,大多數凹凸處的深度和高度不足1釐米,有些甚至只有幾毫米,在《徒手攀巖》中,大多數鏡頭特意捕捉了亞歷克斯用手指扣住各個凹凸處的畫面,沾滿石灰粉的手指多次出鏡,這些鏡頭讓內行人看了嘖嘖稱奇,外行人看到也會感覺驚心動魄。
  • 兒子出書,新紀錄片上映:真實的奧黛麗赫本的究竟是怎樣的?
    也因為那些經典電影形象的關係,人們似乎永遠認為她是個無憂無慮的公主,銀幕上的她永遠優雅,樂觀,淡然。畢竟,她是全世界寵愛的奧黛麗·赫本啊。但其實在她的個人生活中,她恰恰最缺乏的,卻是愛。就在去年11月30日,關於奧黛麗·赫本的新紀錄片《奧黛麗》(Audrey: More than an icon)上映。
  • 中國首部洞穴潛水題材紀錄片《潛行深淵》:拍自然探險紀錄片考驗極大
    1、《潛行深淵》作為中國首部洞穴潛水題材紀錄片,當初為何會看中這樣一個新的題材?龍:我和小夥伴們都覺得,如果連玩耍都不會,還作什麼遊戲談什麼創意。我們團隊的人都比較喜歡運動,旅行,作死,DIY。會接觸到各種玩極限運動的大神。慢慢發現深圳真是「高手在民間」的典範。
  • 為給兒子一個童話世界,他自學攝影10個月,拍出令人驚嘆的小人國
    今年1月份才接觸攝影的他,常登上米拍日榜前十。他發現似乎符合自己條件的只有攝影,再加上紀錄片《尋找薇薇安邁爾》給了他一些觸動,他便開始培養攝影這個愛好。《工匠》拍攝小人國的初衷,是因為他想拍攝365張創意照片,印刷成日曆可以送給自己孩子。
  • 《地球脈動》拍到第二部,BBC如何像拍大片一樣拍紀錄片?
    這幾乎是一件可以預見到的事情:一方面,BBC 的紀錄片素來就保持著一流的水準,可以說「BBC 出品必屬精品」,另一方面,2006 年《地球脈動》第一季的轟動就讓人們見識到了這個系列可能會達到的高度。然而《地球脈動》第二季獲得的評價如此之高,還是有些令人稱奇:IMDb 上《地球脈動》第二季的評分達到 9.7,豆瓣上評價更是達到了 9.9。
  • 這部口碑極高的足球紀錄片,中國團隊是如何拍出來的?
    慢工出細活:耗時九個月,跟拍近40場比賽 在很多人看來,紀錄片不需要劇本,也不需要多高的拍攝技巧,只需要真實記錄就行。尤其在移動時代,Vlog橫行,似乎人人都會拍紀錄片。即使像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足球單元最佳影片《球迷董大姐》,也就以山東魯能vs江蘇蘇寧比賽為軸心,跟拍了主角兩三天時間,結合一些歷史影像,做出了一個5分多鐘的球迷紀錄片。當然,拍攝時間短、素材少,並不意味著紀錄片的質量就不高,抖音一個10秒的作品也可能讓人瞬間落淚。
  • 農民紀錄片拍攝者張煥財:我就是一隻脖子上掛著DV的「雞」
    一個世界是詩意的,是關於創作與夢想的;另一個世界是堅硬的,是關於荷包與活路的。張煥財在田間拍攝。受訪者供圖畫面裡的都是農民,一群一夥的,農民在嘮嗑,農民在嗑瓜子,農民在吵架……8月25日,一部名為《西萬公司》的紀錄片在西安一家影像沙龍上映。晃動的鏡頭、嘈雜的噪音,半身的人像,大量重複性的畫面,放映結束時,「掌聲還算熱烈」。
  • 紀錄片中「擺拍」不等於造假?BBC紀錄片也擺拍
    其實,紀錄片通過重構現實或者「擺拍」的方式還原真實世界並無不妥,只要這種方式表達的是有真憑實據的事實。當然,擺拍有沒有破綻那就是技術問題了。  紀錄片中的「擺拍」和造假並不能畫等號  紀錄片「擺拍」的歷史和紀錄片本身的歷史一樣長,世界上第一部紀錄片就是「擺拍」攝製的;許多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國外紀錄片,包括BBC的《美麗中國》和雅克·貝漢的《遷徙的鳥》都不乏「擺拍」的成分。
  • 到美國貧民區跟拍紀錄片,我卻為「政治正確」所困
    客廳裡的小沙發上,一個看上去只有19、20歲的黑人姑娘向我們投來好奇的目光。她的懷裡抱著一個小孩子,大概七八個月大的樣子。「啊,好,好,好,」那中年婦女猶豫了一下,回答道。「那你們別拍我,哈,哈,哈。」她發出幾聲乾笑,躲到了客廳另一邊。在黑人產婦家中採訪。童輝 圖輔導員很快坐定,等著我們準備好器材。
  • 動物扛起攝影機拍了部紀錄片,請來吳秀波合作,我驚呆了…
    最近,一支匯聚了全球精英的攝影團隊,上天入地、爬樹潛水,拍了一部紀錄片,拍到了一個人類從未見過的秘密世界!
  • 《藍色星球2》大火 BBC口碑紀錄片是怎麼拍的?
    時隔16年,BBC紀錄片《藍色星球2》在10月30日回歸,同時,在騰訊視頻每周同步播出,這意味著中國觀眾也可以第一時間看到這部堪稱「美到窒息」的海洋紀錄片了。看完預告片,許多人發現,BBC不僅這次又把紀錄片拍出了新境界,還在兩季期間,推出了被譽為「最具有好萊塢大片範兒」的《地球脈動2》和被稱為「腦洞開出新高度」的神作《荒野間諜》。
  • 80後姑娘辭去百萬年薪工作,拍出中國水下紀錄片,品質堪比BBC
    80後姑娘辭去百萬年薪工作,拍出世界第一部中國水下紀錄片,品質堪比BBC!從廣西內陸、喀斯特洞穴的水下到高原湖泊從冰冷的水庫到洶湧的海洋團隊用3年時間走訪中國24個城市給全世界呈現第一部從水下的視角來看待中國的自然和人文的紀錄片團隊一共拍了7萬G素材
  • 這部新紀錄片也太敢拍了!
    我們似乎也越來越認可,要培養好的孩子一定離不開優質的教育,而好的教育更是要「拼爹拼媽」。所以,很多父母從小開始規劃孩子的學習時間和路徑,用無限的課外班填滿孩子有限的童年,用單詞、漢字和算式來衡量每天的kpi......日益狂熱的教育,讓孩子瘋魔,也讓我們應接不暇,太多人有這樣的疑惑:在「虎媽」「狼爸」盛行的時代,我到底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 這是一部高逼格的紀錄片,可以美到你流淚
    哈嘍北鼻,我是桃子。世界上有一個地方,它天空湛藍,雪山神聖,民風淳樸,它讓你一遇誤終身,它就是聖潔的西藏,一個你去了就不想離開的地方。最近桃子看了一部關於西藏的紀錄片《第三極》,桃子覺得這部紀錄片不僅拍出了西藏獨特的美還拍出了中國最高逼格的紀錄片。
  • 資深攝影師揭老底:BBC紀錄片《冰凍星球》造假
    BBC被曝拍野生動物紀錄片造假 場景系定製     中新網10月9日電 英國廣播公司曾因拍攝了眾多高質量的野生動物紀錄片而贏得外界讚譽,但英國媒體最近報導稱,該公司的野生動物紀錄片中許多鏡頭都有造假嫌疑。
  • 任航紀錄片《我有一個憂鬱的,小問題》,Vimeo上線
    其中,關於任航的紀錄短片《我有一個憂鬱的,小問題》(I『ve Got a Little Problem)由張溟溪導演,在2017年通過西寧FIRST青年影展與國內觀眾見面,並以短片身份破格入圍了釜山國際電影節紀錄長片競賽單元,隨後影片還在臺灣金馬影展上進行展映。◇紀錄片《我有一個憂鬱的,小問題》劇照,藝術家任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