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4日報導 德媒稱,就在中企在德大舉收購引發擔憂、欲購法蘭克福-哈恩機場的中國公司遭到質疑之際,一部講述中國商人收購帕希姆機場的紀錄片讓德國人認識了不一樣的中國人。
德國之聲電臺網站7月4日報導,計劃收購德國法蘭克福-哈恩機場的中國企業既沒有官網,也沒有商標,這在喜歡刨根問底的德語媒體看來頗為反常。相比之下, 有關9年前收購帕希姆機場的林德物流集團董事長龐玉良的信息就要公開透明得多。不但企業和機場均設有中文網站,還有一部紀錄片《帕希姆國際機場》上個月在德國影院上映。
中德企業家截然不同
龐玉良對德國之聲坦言,他也沒想到會拍攝這麼久,因為當初收購完後沒料到會遇到這麼多困難,特別是中德之間的文化差異。
他解釋說:"中德企業家的行為和作風截然不同。中國企業家會用更高的戰略眼光看待和通盤考慮中德貿易、經濟和文化交流等事宜。而德國企業家只會考慮具體的事情,比如就機場說機場,跟他們談一些機場的附設功能時,德國企業和政府就沒辦法接受和認可了,缺乏主動性,鮮有配合。"
與眾不同的中國人
在導演埃伯萊因眼中,龐玉良不是一個典型的中國人,因為他的遠大目標迄今仍然受到同胞的懷疑。"開拍不久,我就發現他的與眾不同。他精力極其充沛,充滿好奇心。我認為他的主意很好, 為來歐洲購物的中國人提供連接平臺,但是規模過於宏大,需要的資金數額也是無法想像。他將中國的規模照搬到德國,影片中不難看出,這樣是行不通的。我也跟他說過這一點,他聽取了各方的意見,也逐漸作出了一些修改。"
看完電影的龐玉良感慨:" 這部電影真實的記錄了中國企業在國外併購過程中遇到的機遇和困難,以及與政府和合作夥伴打交道的方式。"
德國媒體對這部紀錄片不乏好評。德國公共廣播電臺認為這是一部值得觀看、令人捧腹且引人深思的電影。《日報》寫道:"這絕不是一部枯燥的紀錄片,它記錄了德中經濟之間一段尚未結束的插曲。" 北德廣播電臺介紹,這部佳片展示了一個想做文化中介者的人的精彩故事。"
龐玉良表示,其實收購之初,媒體有不少負面報導,有人抱怨機場收購後沒有太大動作。他介紹,現在影片結束拍攝已有兩年多,帕希姆機場表面上變化依舊不大,但是本質已發生改變,它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成為中德貿易平臺和支撐點、通過跨境電商拉近中德關係。
希望被中國觀眾看到
導演埃伯萊因眼中的帕希姆機場似乎更具浪漫色彩:它就像格林童話裡的"睡美人",等來了將其吻醒的王子。而在他的這部影片中,鏡頭在中德之間不斷切換,快節奏的北京又和慢悠悠的帕希姆形成了鮮明對比。
談起在中國拍片的經歷,埃伯萊因認為相當順利:"我們清楚地報備了拍攝行程,雖然有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隨行,但是他們不但沒有幹預拍攝工作,有時還幫助我們和私人場所的保安說明我們的拍攝需求。"劇組也前往了龐玉良的老家河南上蔡,埃伯萊因說,這一地區通常不允許外國記者入內,但是他們的拍攝組獲得了特殊許可。
埃伯萊因希望這部影片能被中國觀眾看到,因為他覺得影片中讓德國人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人,中國觀眾通過電影一定也能對德國更有了解,"我希望電影能將兩國的人拉得更近,讓雙方試圖了解為什麼對方會有特定的想法和舉動,例如影片開頭龐先生說要在這裡創造1000萬工作崗位,德國觀眾肯定覺得瘋狂荒唐甚至好笑,但是隨著影片的敘述,他們就會理解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想法,他們就不會再取笑他了。"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中國商人龐玉良(左)(圖片來源:德國之聲電臺網站)